【案情】
2014年4月22日,原告王某在路邊攔下被告付某駕駛的出租車,當原告王某左腳邁進車門就座,右腳尚在外、車門未關閉時,被告付某啟動車輛前行,致原告受傷。后原告由被告付某送往醫院,診斷為骶尾椎骨折、腰部軟組織損傷、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原告住院治療11天,出院醫囑為在家臥床休息,不適門診隨診。原告支付住院醫療費2326.83元,護理費3500元。
另查明,涉事出租車在被告某保險公司投保交強險、第三者責任保險和車上人員責任險,商業保險期間為2013年6月4日0時起至2014年6月3日24時止,車上人員責任險(乘客)保險金額50000元,不計免賠。
原、被告雙方對于事故發生過程無異議,被告保險公司辯稱,此次事故未經公安交警部門認定為交通事故,且原告不應認定為車上人員,依據保險條款規定,不屬于保險理賠的范圍,不承擔賠償責任。
【裁判】
法院審理后認為被告付某為其車輛投保機動車車上人員責任險,在保險期間內,被告付某駕駛車輛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乘客即原告王某人身傷害,作為保險人,被告保險公司應當按照法律規定及保險合同約定,在車上人員責任險(乘客)保險限額內承擔保險金的賠償義務。判決被告保險公司在車上人員責任險(乘客)責任限額內給付原告王某保險賠償金6956.83元。
宣判后雙方均未上訴,被告保險公司已按期理賠完畢。
【分析】
本案事故的發生過程無異議,被告付某在原告王某未完全上車時啟動車輛前行,被原告喊停,到達終點后原告身體疼痛拒不下車,公安交警認為無法確定事故發生現場情形,未出具事故責任認定書認定事故性質,且原告王某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車上乘客,被告保險公司由此拒賠償。
對于本案事故性質的認定,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關于“交通事故,是指車輛在道路上因過錯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的文義解釋來看,交通事故的認定條件:一是侵權行為,即交通參與者在行駛、通行過程中造成損害后果的行為;二是行為人的主觀態度,即過錯或者意外;三是損害后果,即交通行為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四是因果關系,交通行為須與損害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因此,機動車是否與車外物體發生碰撞并非交通事故發生的必要條件,單車事故也是交通事故類型的一種。結合本案當事人陳述,原告王某在涉案出租車副駕駛位置乘坐,被告付某在右側車門尚未關閉、不確定原告身體是否完全上車的情況下啟動車輛前行,明顯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在車門、車廂沒有關好時行車”的禁止規定,主觀上存在過錯,其違規啟動車輛的侵權行為與原告身體受傷的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本案事故性質宜認定為機動車交通事故。事故責任認定書是公安交通管理機關依據法定程序對事故原因、事實做出的現場認定,從效力上看,僅是民事訴訟證據中類似于鑒定結論的一種,認定某一事故是否交通事故,應依據其構成條件具體分析,公安機關未深入調查及出具相關文書,不是認定交通事故發生與否及劃分責任比例的充要條件。
關于原告王某是否“車上人員”。筆者認為,判斷是否本車車上人員,應從兩個方面認定:一是事故發生瞬間,位于被保險機動車上,與機動車形成一個整體;二是位于車上駕駛室或者車廂內、車體上等安全部位。乘客的上下車過程屬于旅客運輸過程的組成部分,原告王某從出租車右側上車,身體已落座,僅右腿尚未越過車門放入車廂,身體大部分已位于車廂內,系機動車整體上的一部分(即乘客),原告受傷是出租車在本應靜止載客卻違規啟動前行的過程中發生。再者,依據出租車客運交易習慣,乘客先上車乘坐,到目的地下車前付費。原告在路邊攔車搭乘,當其向承運人作出示意停車這一行為時應視為作出要約,承運人停車并接納其上車,即為對搭乘要約的承諾,在出租車停車這一刻,雙方即形成旅客運輸合同關系。乘客的上下車過程屬于旅客運輸過程的組成部分,期間非因不可抗力、旅客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旅客傷亡后果的,從違約或侵權責任角度,承運人均應承擔賠償責任。因此,無論從事故發生時間及原告所處空間看,原告均應認為車上人員。
被告保險公司提供的《車上人員責任險機動車條款》第四條規定,本保險合同中的車上人員是指發生意外事故的瞬間,在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允許搭乘人員的保險機動車車體內或車體上的人員,包括正在上下車的人員。被保險車輛的合法駕駛人即被告付某駕駛車輛在靜止載客狀態違規啟動,造成正在上下車的乘客即原告王某人身傷害,屬于車輛在道路上進行與交通有關活動時,因過錯或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案件,并非正常行駛時車門沒有完全閉合或車門閉合過程中導致的人身傷亡。因此,作為保險人,被告保險公司應當按照法律規定及保險合同約定,在車上人員責任險(乘客)保險限額內承擔保險金的賠償義務。根據條款第二十三條規定,被告保險公司可直接向車上人員即原告王某支付賠償金。
據此,法院作出前述判決。
【案情】
2014年4月22日,原告王某在路邊攔下被告付某駕駛的出租車,當原告王某左腳邁進車門就座,右腳尚在外、車門未關閉時,被告付某啟動車輛前行,致原告受傷。后原告由被告付某送往醫院,診斷為骶尾椎骨折、腰部軟組織損傷、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原告住院治療11天,出院醫囑為在家臥床休息,不適門診隨診。原告支付住院醫療費2326.83元,護理費3500元。
另查明,涉事出租車在被告某保險公司投保交強險、第三者責任保險和車上人員責任險,商業保險期間為2013年6月4日0時起至2014年6月3日24時止,車上人員責任險(乘客)保險金額50000元,不計免賠。
原、被告雙方對于事故發生過程無異議,被告保險公司辯稱,此次事故未經公安交警部門認定為交通事故,且原告不應認定為車上人員,依據保險條款規定,不屬于保險理賠的范圍,不承擔賠償責任。
【裁判】
法院審理后認為被告付某為其車輛投保機動車車上人員責任險,在保險期間內,被告付某駕駛車輛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乘客即原告王某人身傷害,作為保險人,被告保險公司應當按照法律規定及保險合同約定,在車上人員責任險(乘客)保險限額內承擔保險金的賠償義務。判決被告保險公司在車上人員責任險(乘客)責任限額內給付原告王某保險賠償金6956.83元。
宣判后雙方均未上訴,被告保險公司已按期理賠完畢。
【分析】
本案事故的發生過程無異議,被告付某在原告王某未完全上車時啟動車輛前行,被原告喊停,到達終點后原告身體疼痛拒不下車,公安交警認為無法確定事故發生現場情形,未出具事故責任認定書認定事故性質,且原告王某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車上乘客,被告保險公司由此拒賠償。
對于本案事故性質的認定,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關于“交通事故,是指車輛在道路上因過錯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的文義解釋來看,交通事故的認定條件:一是侵權行為,即交通參與者在行駛、通行過程中造成損害后果的行為;二是行為人的主觀態度,即過錯或者意外;三是損害后果,即交通行為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四是因果關系,交通行為須與損害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因此,機動車是否與車外物體發生碰撞并非交通事故發生的必要條件,單車事故也是交通事故類型的一種。結合本案當事人陳述,原告王某在涉案出租車副駕駛位置乘坐,被告付某在右側車門尚未關閉、不確定原告身體是否完全上車的情況下啟動車輛前行,明顯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在車門、車廂沒有關好時行車”的禁止規定,主觀上存在過錯,其違規啟動車輛的侵權行為與原告身體受傷的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本案事故性質宜認定為機動車交通事故。事故責任認定書是公安交通管理機關依據法定程序對事故原因、事實做出的現場認定,從效力上看,僅是民事訴訟證據中類似于鑒定結論的一種,認定某一事故是否交通事故,應依據其構成條件具體分析,公安機關未深入調查及出具相關文書,不是認定交通事故發生與否及劃分責任比例的充要條件。
關于原告王某是否“車上人員”。筆者認為,判斷是否本車車上人員,應從兩個方面認定:一是事故發生瞬間,位于被保險機動車上,與機動車形成一個整體;二是位于車上駕駛室或者車廂內、車體上等安全部位。乘客的上下車過程屬于旅客運輸過程的組成部分,原告王某從出租車右側上車,身體已落座,僅右腿尚未越過車門放入車廂,身體大部分已位于車廂內,系機動車整體上的一部分(即乘客),原告受傷是出租車在本應靜止載客卻違規啟動前行的過程中發生。再者,依據出租車客運交易習慣,乘客先上車乘坐,到目的地下車前付費。原告在路邊攔車搭乘,當其向承運人作出示意停車這一行為時應視為作出要約,承運人停車并接納其上車,即為對搭乘要約的承諾,在出租車停車這一刻,雙方即形成旅客運輸合同關系。乘客的上下車過程屬于旅客運輸過程的組成部分,期間非因不可抗力、旅客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旅客傷亡后果的,從違約或侵權責任角度,承運人均應承擔賠償責任。因此,無論從事故發生時間及原告所處空間看,原告均應認為車上人員。
被告保險公司提供的《車上人員責任險機動車條款》第四條規定,本保險合同中的車上人員是指發生意外事故的瞬間,在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允許搭乘人員的保險機動車車體內或車體上的人員,包括正在上下車的人員。被保險車輛的合法駕駛人即被告付某駕駛車輛在靜止載客狀態違規啟動,造成正在上下車的乘客即原告王某人身傷害,屬于車輛在道路上進行與交通有關活動時,因過錯或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案件,并非正常行駛時車門沒有完全閉合或車門閉合過程中導致的人身傷亡。因此,作為保險人,被告保險公司應當按照法律規定及保險合同約定,在車上人員責任險(乘客)保險限額內承擔保險金的賠償義務。根據條款第二十三條規定,被告保險公司可直接向車上人員即原告王某支付賠償金。
據此,法院作出前述判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劉連臣律師,1990年獲取律師資格,國家注冊一級建造師、國家注冊監理工程師、注冊招標師、國家注冊房地產估價師;山東省首批行政處罰聽證主持人、高級經濟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人民大學MBA,直接從事企業高管5年以上,具有較豐富的企業管理工作經驗。長期從事房地產法、建筑工程法律法規理論研究教學和實務操作,專業底蘊深厚,實踐經驗豐富,是資深的復合型專業律師,曾擔任多家房地產企業、建筑類企業高級顧問和法律顧問,成功的辦理了一批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房屋質量糾紛、建筑工程質量糾紛、建筑工程結算糾紛、企業股份糾紛、招投標和政府采購糾紛案件,為當事人挽回大量經濟損失,較好的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贏得了社會好評。本人秉承的理念是做律師要有:愛心、誠心、公心、忠心。對當事人以誠相待,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忠實的維護法律為己任。 業務范圍:1、建設工程合同管理,2、第三方催收工程款,3、投標咨詢指導,4、代理投標質疑、投訴和訴訟,5、招標文件負面清單分析,6、各類房產糾紛(1、各類房屋產權糾紛,2、房屋質量糾紛,3、房屋買賣合同糾紛 ,4、小區共有部分使用糾紛,5、物業管理糾紛 6、小區規劃糾紛 7、車
拍攝書本放網絡是侵權嗎
2020-12-07大學生做兼職引發勞資糾紛,勞動監察大隊不受理怎么辦
2021-03-02一張圖片版權費用多少
2021-01-16知識產權合同審核流程是什么
2021-01-15著作權法定許可制度是什么
2021-03-06遺贈扶養協議公證常識
2020-12-02再審時變更訴訟請求怎樣進行
2020-11-16勞務合同可以隨時解除嗎
2021-02-27勞務合同應遵循什么原則
2021-01-13如何買壽險才能既省錢又獲得充分保障呢
2021-02-28三責險何時免賠
2021-03-07家庭財產保險范圍主要包括哪些
2021-02-10家庭財產保險條款
2020-12-02合同生效后保險標的的危險程度是否確立
2021-01-04一起復雜的船舶保險合同糾紛訴訟案
2020-11-26獲得第三者賠償后還可以向保險公司索賠嗎
2021-01-29沒上牌的新車保險公司是否賠償
2021-01-31如何向保險公司索要交通事故的賠償
2021-03-21保險理賠需要什么手續
2021-03-05什么是保險責任準備金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