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認定應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陵《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p>
根據該條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啟,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不對被害人進行救助,.反而逃離事故現場,棄被害人于不顧而造成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死亡的行為。要構成“因逃逸致人死亡”,必須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1)已經發生交通肇事,這是前提。
(2)行為人有逃離肇事現場的行為。即行為人在發生交通肇事后,離開交通肇事現場的行為。
(3)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即行為人離開交通肇事現場,其主觀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
(4)客觀上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
(5)行為人的逃逸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結果具有因果關系,即行為人的逃逸行為導致被告人未能得到及時的搶救而死亡。
在司法實踐中,在具體認定是否構成“因逃逸致人死亡”時,應當特別注意把握兩方面的要件:一是主觀要件;二是客觀要件。
在主觀上,“因逃逸致人死亡”要求行為人逃逸時,其主觀上對被害人的死亡只能是過失,而不是故意。即發生交通肇事后行為人逃逸,雖然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對其逃逸行為也是明知的,但是,他對于自己的逃逸行為導致被害人的死亡沒有預見,或者雖有一般的、蓋然性的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如果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已的逃逸行為會造成被害人的死亡,并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死亡結果的發生,則應當構成故意殺人罪,而不是交通肇事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情節。
在客觀上,行為人的逃逸行為必須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具有因果聯系,即被害人的死亡結果必須發生在行為人逃逸行為的過程中或者逃逸行為之后,同時,被害人死亡結果的發生是由于行為人的逃逸行為而導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時的搶救而死亡。當發生交通事故時,應該及時對受害者進行送至醫院進行檢查治療,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同時律霸網也為您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你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車禍事故賠償協議
2021-02-14瞞著寫首付贈與協議是否有效
2020-11-14交通違法打單要人證合一
2021-01-30按揭房解押要多久
2020-12-24民事合同欺詐會否判刑
2021-01-19擔保合同和擔保函有區別嗎
2021-03-08哪些財產可以被繼承?
2021-02-052020年快遞員猥褻客戶,快遞公司是否承擔責任
2021-01-16試用期離職老板不簽字怎么辦
2021-02-28公司為勞動者投保團體人身保險誰是被保險人
2021-02-17保險公司敗訴承擔訴訟費是否合法
2020-12-14哪些情況下可以變更保險合同的主體
2021-01-15【保險合同糾紛律師】保險人應對保險合同條款中的事實免責情形履行明確說明義務
2021-01-06【保險合同法】責任保險的可能責任
2021-01-10新法修訂對保險公司提出挑戰
2020-11-29未履行必要勘驗義務 保險公司應承擔理賠責任
2020-11-08保險上當后如何維權
2020-11-09保險合同的客體的含義
2021-03-09校方責任保險的除外責任是什么
2021-03-22出口產品責任保險賠償案例
20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