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機動車輛的增多,當事人因道路交通事故的損害賠償向法院起訴也逐年增多,但有關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法律法規卻沒有健全,還只停留在原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上,造成審判、實踐中無法準確把握尺度,產生分歧。筆者試就道路交通事故引發的幾種賠償主體資格和責任的確定,試談個人的看法和見解。
一、受害人及親屬請求賠償的主體資格認定
訴訟請求賠償的主體資格就是原告,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原告,是指因道路交通事故使其人身或財產受損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或者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死亡人的權利繼受人以及死者生前,殘者殘前撫養的被撫養人。對于把受害人列為原告,這不會產生導議。但對權利繼受人以及被撫養人作為原告的,就有其作法不一,有的只把權利繼受人被撫養人中的一人作為代表,列為原告;而有的則把所有的權利繼受人和被撫養人全部列為原告。由于各權利繼受人和被撫養人的權利是各個人享有的,其權利范圍也不一樣,如同第一順序的財產繼承人中,只有未滿16歲或者已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才享有請求賠償撫養費的權利。因此,不能只列權利繼受人和被撫養人的其中一人為原告,而應把所有的權利繼承人和被撫養人的都對全案的權利人的權利都做出處理。
二、機動車損害賠償主體資格和責任的認定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1條規定,“交通事故責任者對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承擔賠償責任的機動車駕駛員暫時無力賠償的,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負責墊付。但是,機動車駕駛員在執行職務中發生交通事故,負有交通事故責任的,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承擔賠償責任;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在賠償損失后,可以向駕駛員追償部分或全部費用。”從該條款可以看出,在機動車事故損害賠償責任的順序首先是交通事故的直接責任人,即造成事故的駕者;單位或車主作為第一順序責任人僅限于駕駛者系執行職務中致害之時。其余情形下,單位或車主僅在駕駛者無力賠償時方承擔墊付責任,即第二順序責任人。
三、動車損害賠償特殊主體資格和責任的認定
(1)租(借)用關系。由于租用人或借用人與車主之間并不存在執行職務的關系,因此依據規定,應由租用人或借用人作為責任的承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先予執行能拍賣嗎
2021-01-09判決書生效后多長時間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2021-03-01家庭冷暴力多久可以離婚
2021-02-23公章外借他人使用所簽訂的擔保合同是否有效
2021-01-11外嫁女戶口遷出還有宅基地繼承權嗎
2020-12-21實習協議有效力嗎
2021-02-17何時能變更勞動合同
2021-01-04實習期企業解聘員工怎么補償
2020-12-24公司股東的工資是勞動爭議嗎
2021-01-20保險合同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2020-12-31萬能險是否可以購買
2020-12-12保險合同何時成立和生效
2021-03-08“閩連運9503”輪船載貨物保險糾紛案
2021-03-11被保險人權利之完善
2021-01-17隱名被保險人是否享有保險利益﹖
2021-01-20承包荒山有年限規定嗎
2021-03-03高層建筑要交土地出讓金嗎
2021-01-09巖汪湖鎮政府劃撥土地轉讓補辦出讓手續
2021-02-06對拆遷補償方案的復議怎么提出
2020-12-19正常房屋被納入危房改造,補償很低,該如何維權
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