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些年改革的確讓農民受益了!
改革一定是做對了什么,實行“大包干”、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取消農業稅、實行農業補貼,都是為了增加農民的物質利益。如果說農民不是改革的受益者,這明顯不夠客觀。
2、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你懂了嗎?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維護農民生產要素權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
賦予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權利
(1)農村土地收益分配現狀概況-----農民就是打工仔
農地收益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農業生產收益(種糧食蔬菜等能賣的錢),另一方面是土地增值收益。
農民在農地上從事農業生產所得(“集體所有、集體使用”產生的收益是生產經營收益)歸農民。
土地因改變用途而產生的增值收益,農民只能喝湯(基本跟農民無關,約分的5%左右)。
這種二貨的制度安排,好的方面是加快促進了工業化發展,但也帶來農民土地財產權利受損、征地拆遷矛盾頻發等嚴重問題。
(2)將來怎么改?
途徑一:打破國家征收這個緊箍咒
土地管理法,并沒有明確公共利益的具體含義,就把解釋權給了政府,但政府恰恰又是征地的最大收益者,于是乎,公共利益被無限擴大,阿貓阿狗的都裝進了公共利益的框。因此,新版土地管理法,比如會明確公共利益范圍,從而使得縮小政府那只閑不住的掙錢金手。
其次,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這就打破的農地用途改變只有走國家征收這個自古華山一條路的現狀。當然,這個依然是有三個限制:符合規劃、符合用途管制、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這個改變意味著,農民可以繞過政府而直接跟開發商談判,省去了一個二道販子,從而使得農民工具有更大的話語權。
途徑二:調整不合理的補償機制(原話是完善補償機制)。首先肯定不能按原用途補償了,按原用途補償,最高不超過30倍。按這個標準,征農民一畝地僅補償2-3萬元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太廉價)。考慮讓農民參與土地收益分配,比如給農民預留部分安置用地,區段征收等新途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回遷安置房地下車位可以買賣嗎
2021-01-18合同沒有各執一份有效嗎
2021-02-28公司減資股東是否承擔補充責任
2021-01-15一般保證連帶共同被告
2021-03-13破產和解制度對債務人的積極意義是什么
2020-12-05涉外合同如何確定應訴管轄
2020-12-18哪些人需要自行回避,應該提供什么材料
2021-01-03小區改造造成個人財產損失怎么辦
2021-01-11和親戚斷絕關系違法嗎
2021-01-25房屋保全之后如何處理
2020-12-13什么是單位集資房
2021-02-17勞動合同在哪些情形下無效
2021-01-30離職再入職需要重新簽訂勞動合同嗎
2021-02-19待崗要待多久解除合同
2020-11-23如何認定勞動關系?
2020-12-02員工實習期間應得工資
2020-12-06用人單位是否可以單方變更工作崗位
2021-02-04合同中怎樣的免責條款是無效的
2020-12-03人性化的意外保險怎么賠付
2020-11-27飛機延誤四小時賠償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