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刑的適用對象包括:
其一是被判處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二是犯罪分子確有悔改表現,法院認為不關押也不致于再危害社會;
其三是罪犯不屬累犯和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
也就是說,適用緩刑是在犯罪分子已經被判處刑罰的前提下,再考慮犯罪分子的悔罪表現,認定其放在社會上是否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決定是否執行刑罰。如何準確把握適用,關鍵在于怎樣來認定已被判刑的罪犯“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
審判實踐中,是否適用緩刑完全由人民法院作出決定,由于“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沒有統一的考量標準,因而有的考慮被告人犯罪的情節和案發后的悔罪表現、受害人的態度等等,在認定悔罪表現方面也大都將被告人是否具有法定從輕情節(如自首、立功、從犯、未成年人)、是否退贓退賠或賠償受害人損失、是否繳納罰金等作為考量因素,有的甚至將被告人不適宜監禁的因素(如疾病)、家庭因素(如需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等一些與被告人相關聯的不合法的客觀因素作為適用緩刑因素考慮。只注重被告人的悔罪主觀意識,缺乏對被告人的平時表現的調查了解,忽略了對適用緩刑罪犯的監管、幫教、改造等客觀條件的考慮。正因如此,有些被告人親屬為了能使被告人適用緩刑,免受監禁,表示愿意多交罰金、多賠償損失,以金錢的付出來體現被告人的悔罪態度,以至使之成為緩刑的交換條件;有些單位組織出于被告人親屬的種種關系,礙于情面,不切實際地亂出證明,一概證明被告人表現良好;有的幫教組織也停留在紙面上,形同虛設,少數幫教成員甚至不知道被幫教的對象;等等。這些現實存在的情況,并不能表明被告人悔罪的真實性,也不能如實反映適用緩刑的客觀條件,給法官提供了種種假象,導致了法官在考慮對被告人適用緩刑時出現偏差。
因此說,對被告人歸案后是否誠心悔過,適用緩刑是否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實質上都處于一種不確定狀態,有待在日后的考察中予以確定。而現行的緩執行制度將這種待定狀態交由法官提前認定,確實難于準確把握,以至緩刑期間重新犯罪的時有發生,有的甚至是報復性犯罪。也容易導致法官濫用職權,盲目地適用緩刑,造成重罪輕判,使得某些罪犯逃避了應得的懲罰,有損法律的嚴肅性。
緩刑由特定的考察機構在一定的考驗期限內對罪犯進行考察,并根據罪犯在考驗期間內的表現,依法決定是否適用具體刑罰的一種制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權退出的5種方式是什么
2021-01-22民法典如何規定父母離婚后的父母子女關系
2021-02-19老年人追索贍養費是否可以裁定先予執行
2021-02-28交通事故誤工費需要哪些證明
2020-12-12醫療事故喪葬費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1-05協議離婚,如何要回我的買車資格
2021-01-30擔保合同是債權合同嗎
2020-12-02超市摔倒超市負什么責任
2021-02-24已登記的地役權申請轉移登記提交的材料
2021-03-17簽訂的就業協議可以約定違約金嗎
2021-03-26保密義務不是競業限制單位,需不需額外付費
2020-12-05人壽保險理賠所需哪些材料
2021-02-24海洋貨物運輸保險中的關系人有哪些
2020-11-29扶老人險中是真撞人而不是被訛保險公司賠嗎
2021-03-21保險合同效力的變更
2021-01-17被保險人死亡后投保人解除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13參保單位有什么義務
2020-11-15如何書寫保險理賠申請書
2021-01-10保險理賠中對哪些事情要進行監督檢查
2021-03-18非投保人告保險公司告出“創舉”
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