誹謗的本意是“言非其實”。一般所稱誹謗,僅指一般誹謗行為,即針對自然人和一般法人的名譽進行詆毀的行為。而從廣義上理解誹謗,則應當包括這種一般的誹謗行為和商業誹謗行為,后者則為本文所專門研究的對商事主體進行誹謗的行為。對于商業誹謗行為究竟應當怎樣界定,有不同的主張。一是認為:商業誹謗行為指經營者通過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或虛假信息等不正當手段。對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進行惡意的詆毀和誹謗,以貶低其法律人格,削弱其市場競爭能力,從而為自己謀取競爭的優勢地位及其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1].二是認為,誹謗他人的不動產、動產、無形財產或者服務,造成他人經濟損失的,就是商業誹謗行為[2].三是將商業誹謗行為分為兩種,一種為經營者公開貶低他人產品或者服務的價值,影響他人的交易致人損害的,經營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侵權行為;一種為誹謗他人的動產、不動產或者無形財產,致使其受到財產利益損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侵權行為[3].
我們認為,上述對商業誹謗概念的三種界定,都有其合理性,但也都有不完善性之處。第一種主張將商業誹謗行為視為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僅將商業誹謗的行為主體限定為經營者,不夠全面。第二種主張過于抽象,不容易指導實踐操作。第三種主張僅僅對商業誹謗行為的種類進行了界定,對商業誹謗行為的本質和特征都沒有作出論述。
我們認為,商業誹謗行為是指通過捏造、公開虛偽事實或虛假信息,對特定商事主體的商譽、商品或服務進行貶低和詆毀,造成其商業利益損失的侵權行為。
作為商業侵權行為之一的商業誹謗行為主要具有下列法律特征:
第一,商業誹謗行為的主體為一般主體。有人認為,實施商業誹謗行為的主體一定是經營者,即商事主體,不從事經營的其他社會組織或個人,對經營者的商業信譽、服務信譽和商品聲譽進行詆毀和指控的,即使構成了對經營者的詆毀,也不能依商業誹謗行為論處,只能構成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或犯罪行為,理由是經營者以外的組織或個人不具有商業競爭的特性。這種認識有失偏頗。事實上,實施商業誹謗的侵權行為人是一般主體,不僅僅限定于與被侵權人存在競爭關系的經營者,其他主體如社會組織、消費者以及媒體等,也都可以構成商業誹謗。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企業違反什么工會可以依法要求誰承擔責任
2021-01-02與精神病人結婚,其婚姻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2021-01-16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國家法律規定的原則
2021-03-01商號有限制嗎
2020-11-07超出了借條的訴訟時效該該怎么做
2021-01-01各省市消費者協會投訴電話是多少
2020-11-19民事一審有終審判決嗎
2020-12-13配偶是法定監護人嗎
2021-01-14婚前財產協議是否一定得簽訂
2021-01-29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民事賠償標準
2021-02-19不良記錄具體包括什么
2020-12-21格式合同都屬于要式合同嗎
2020-12-10顧客在超市摔傷流血該怎么辦
2020-12-08按揭房辦理房產證流程是怎樣的
2021-03-10簽勞務外包合同是勞務派遣工嗎
2020-12-29煤火費勞動仲裁可追溯幾年
2021-02-11沒有勞動糾紛是否就沒有經濟糾紛
2021-02-08人壽保險的類型具體有哪些
2020-12-25上班路上被車撞傷屬于意外傷害保險理賠范圍嗎
2021-03-24海上貨物運輸保險概述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