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罰執行過程中,減刑的適用大量而普遍,假釋因為其法定條件的嚴苛而適用較少。作為一種刑罰的執行制度,假釋與中國特色的減刑制度共同構筑了我國寬宥執刑罰的基本框架,但假釋在實踐中存在著明顯的瓶頸,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國減刑、假釋制度。
一、減刑、假釋條件的比較
刑法第78條第1款規定,“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服刑人員,在服刑期間,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的,或有立功表現的,可以減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現之一的,應當減刑……”第2款規定,“減刑以后實際執行的刑期,判處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處無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年;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不能少于十二年”。第81條第1款規定:“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十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假釋。如果有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可以不受上述執行刑期的限制”。第2款規定,“對于累犯以及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的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p>
由此可以看出,不論是減刑還是假釋,“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是前提條件。但是,“不致再危害社會”不是減刑的必要條件,而是假釋的必要條件。減刑的對象是所有的“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服刑人員”;而假釋的對象具有限定性,即假釋對象具有否定的范圍,“累犯以及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的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
二、假釋對象的否定范圍不合理性
從減刑和假釋的實質比較看,減刑是一種比假釋更進一步的獎勵。我國刑法規定減刑的適用對象是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對累犯和嚴重暴力犯罪分子也可適用減刑。假釋對象把累犯和嚴重暴力犯罪分子也排除在外,與理不通。一般認為,累犯的再犯罪的可能性大,嚴重暴力犯罪分子人身危害性就大。但是,“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既然能夠是給他們減刑的理由,也沒有更強理由對累犯“不得假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開展疫苗臨床試驗應當經過哪個部門批準
2021-03-02責令恢復原狀是行政強制執行嗎
2021-03-08工傷已經認定,但老板不愿意賠怎么辦
2021-02-18不動產證是哪三證合一
2020-11-15交通事故處理有什么規定
2020-11-15交通事故傷殘鑒定收費標準是什么
2021-03-11夫妻二人離婚后奶奶有探視權嗎
2021-01-21存款人死亡后的存款如何處理
2020-11-27公章外借他人使用所簽訂的擔保合同是否有效
2021-01-11免責條款怎么履行告知義務
2021-03-26私有房向機關等出租或出售的規定
2020-12-28單位集資房轉讓合同應該怎么寫
2021-02-19為什么要簽訂勞動合同?
2020-11-24崗位變動員工是否要簽字
2021-01-23勞務派遣員工轉正后工齡如何認定
2020-11-20干15天辭職有工資嗎
2020-11-12車險理賠中的常見問題
2021-01-07保險人的保險合同解除權
2020-11-16保險合同中保險人的主要義務是什么
2021-02-28本案保險公司應承擔賠償責任
202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