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訴訟中的回避規定是什么
《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五條
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回避。 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回避。
前兩款規定,適用于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回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回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回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第七十四條
當事人申請回避,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應當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對當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請,人民法院應當在三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對當事人提出的明顯不屬于法定回避事由的申請,法庭可以依法當庭駁回。 申請人對駁回回避申請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決定的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對申請人的復議申請,人民法院應當在三日內作出復議決定,并通知復議申請人。
二、行政訴訟都公開審理嗎
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由此可見,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實行公開審理,是行政訴訟的一項重要制度。公開審判有兩方面的內容:
1、審判活動向群眾公開;
2、審判活動向社會公開,允許新聞記者報道開庭審理的情況。
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除合議庭評議以外的全部活動,包括法庭調查、辯論、征求原告被告雙方意見、宣告判決等,都要公開進行。
審理行政案件一般要實行公開審理,但是以下三種情況,可以不公開審理:
1、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
2、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
3、其他法律另有規定不能公開審理的案件。
根據《行政訴訟法》規定,回避有兩種:當事人申請回避和審判人員主動回避。當事人申請回避是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回避。回避的規定同時適用于其他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其他人員的回避,由審判長決定。
對復議決定不服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嗎
行政訴訟合同違約該如何起訴?
行政訴訟駁回民事訴訟還可以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拆遷補償協議公證書的法律效力是怎樣的
2021-03-07私企不發工資怎么解決
2021-01-10行政處罰中警告的適用情形
2020-11-07法院協助調查函適用情形
2021-02-28房屋遺產繼承需要進行公證嗎
2021-03-16不能忽視的購房小常識有哪些
2021-01-11父母把拆遷安置房贈予兒子怎么做
2021-01-30單位不出具書面辭退證明,勞動者如何維權
2020-11-22請長假會被辭退嗎
2021-02-27非壽險責任準備金計提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18車輛出事故保險什么情況下能拒賠賠償
2021-03-25淺析保險合同案件中的疑難問題
2021-02-01保險合同糾紛中的法律知識
2021-01-27農村居民應該怎樣主張以城鎮居民標準賠償
2020-11-22疾病保險是否可以包含生存保險責任
2020-11-09保險人的違約行為有哪些
2020-11-30四川省的商業車險二次費改啟動了
2020-12-08旅游購買保險要注意什么
2021-03-26車輛沒買強制險會受處罰嗎
2020-11-20保險經紀人是什么,需要滿足什么條件嗎
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