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掛失并取款該定何罪
案情:2006年7月,陳某以找工作為由借得楊某身份證,并獲知其在某銀行存有一筆款項,遂利用該身份證向某銀行申請存單掛失,并重新獲取存折及密碼,最終將楊某在該銀行的1.4萬元存款取走。
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陳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陳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理由是,陳某向銀行掛失、補卡、取款等一系列行為,都為被害人陳某所不知曉,陳某的行為方式符合盜竊罪所要求的“秘密竊取”的行為方式。另外,銀行將款項支付給陳某并非基于認識錯誤處分財產,而是基于交易慣例進行的正常的交易,不應定詐騙罪。
評析:贊同第一種意見。理由如下:
首先,從主體角度和行為方式看,本案屬于三角詐騙。三角詐騙是指被害人與受騙人不是同一人的詐騙。三角詐騙的三角是行為人、被害人和受騙人。三角詐騙的成立,要求現實的財產處分人具有處分被害人財產的權限,或者處于可以處分被害人財產的地位。陳某利用楊某的身份證進行掛失、補卡,使具有處分財產權限和地位的銀行陷于認識錯誤而處分了財產,致使楊某財產權益遭受損害。因此,陳某的行為方式構成(三角)詐騙罪。
其次,在存在多方主體案件當中,并不能僅僅以“秘密竊取”來認定盜竊。以刑法第一百九十四條規定的票據詐騙罪為例,如果行為人冒用他人的匯票、本票、支票,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取財物,相對于被害人而言,取得財產行為確實具有“秘密竊取”性,但是并不能基于此而認定該行為構成盜竊罪。就本案而言,銀行具有處分儲戶財產的權限與地位,因此行為人的行為不符合盜竊罪的特征。
第三,銀行在依照交易慣例進行交易的前提下,仍然可能因為“受騙陷于錯誤而做出處分行為”。當前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客戶身份情況等相關資料只進行形式審查,而不是對每一筆交易都進行實質審查。形式審查存在的問題之一是一些人可能通過欺騙手段瞞過銀行的形式審查,從而騙得被害人的財物,使大量詐騙犯罪尤其是金融詐騙犯罪得以發生。
另外提醒大家自己的身份證一定要保存好,發現任何問題,及時向公案機關備案,并去金融機構掛失凍結自己的賬號,避免自己的財產受到損失,歡迎大家前來律霸網咨詢法律問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土地抵押貸款無法償還怎么辦
2021-03-13如何聘請律師?
2020-12-07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被傳喚會放出來嗎
2020-12-14提起專利無效要注意的問題
2020-11-15什么情形一審就終審判決
2020-12-26離婚案是簡易程序還是普通程序
2021-01-18購房定金可以退嗎,怎么才能要回購房定金
2021-01-20房屋中介居間不成功能求償嗎
2021-01-15“國五條”解讀
2021-01-16股東之間的競業限制協議有效嗎
2020-12-28下崗職工轉移勞動關系的三個難點
2021-02-20勞動關系客體包括什么
2021-03-18實習期自我評價
2021-03-07企業勞務外包如何進行
2020-12-17勞動仲裁輸了可以打幾年
2021-02-25做了財產保全的就一定能執行嗎
2020-12-01出境旅游保險怎么買
2021-02-08荊門市消委會點評保險合同
2021-02-25失業保險基金額用途有哪些
2021-03-20事故中機動車貶值怎樣理賠
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