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序良俗是什么意思,違背公序良俗怎么辦
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風俗,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中國現行法因受前蘇聯的影響,未使用公序良俗等字樣,而以“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來表達出同樣的精神。
民法之所以需要規定公序良俗原則,是因為立法當時不可能預見一切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益和道德秩序的行為而做出詳盡的禁止性規定,故設立公序良俗原則,以彌補禁止性規定之不足。一方面,限制私權,實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另一方面,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法官可直接適用公序良俗原則進行裁決。因此,各國都將公序良俗等道德引入民法中,成為近現代民法的重要原則。
違背公序良俗怎么辦
違背公序良俗法律并未出臺明確的處罰標準、
理論依據
公序良俗原則基本理論依據是:“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和“權利不可濫用”的辨證統一性。“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意味著民事主體在不違背強制性法律規則和法律不禁止的條件下,可自愿選擇滿足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為。“權利不可濫用”意味著對民事主體權利行使時,其行為應符合善良風俗習慣,并不損害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一般的公共秩序要求。尤其是在法律不足以評價主體行為時,公序良俗原則可以限制民事主體的意思自治及權利濫用。我國傳統法律文化中,一貫注重“德行教化”的作用,并以此造就了中華法系偏重倫理性的法律精神,這為公序良俗原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運用,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礎。同時,由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發展,市民社會生活與交往日趨繁榮與復雜,這又為公序良俗原則的運用提供了廣闊的社會基礎。公序良俗來源于民事法律調整的固有缺陷,即市民社會生活交往的廣泛性、復雜性、不穩定性與法律的不可窮盡性之間的矛盾。公序良俗原則的任務則是解決這一矛盾,以彌補法律的不足,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實現社會正義。
我國現在已是法制社會,而且法律法規越來越完善。對公權來說,法無規定即禁止。不論目的再正當,都不能以違法的手段和違背公序良俗的方式治理社會。否則,就是公權部門堂而皇之地縱容和鼓勵公眾違法,帶來的后果可想而知。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糾紛債權能否轉讓
2021-03-06婚前財產沒有財產公證,離婚時怎么分割
2021-02-01孕婦可以去監獄探監嗎
2021-02-01怎樣擬定婚前協議才會有效
2020-11-13駕照屬于行政許可嗎
2021-02-22出售違建合同有效嗎
2021-01-19購房還貸有哪些小技巧
2021-01-06如何繞開二手房中介陷阱
2020-11-08房屋中介欺詐怎樣投訴
2021-03-05業主不交物業費被起訴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2021-01-27意外傷害保險理賠時效是多久
2020-12-05交通肇事逃逸的保險公司怎么理賠
2021-02-01本案中被告保險公司是否承擔賠償責任
2020-11-15理賠官司獲得精神損害賠償
2021-03-08在責任保險中第三人是否有權向保險人請求保險金給付
2020-11-29什么是保險合同的復效
2020-11-18如何解決投保容易理賠難的問題
2021-01-30出租車全責拒賠應該怎么處理
2020-12-08買保險的六條準則
2021-01-30荒山承包年限
20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