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推薦】城北區律師 永濟市律師 祁陽縣律師 房山區律師 浦江縣律師 南關區律師 武陵區律師 寶豐縣律師
一些公司因為經營上的需要必須籌集一定的資金,當公司資金周轉不開時就會向社會發行公司債券,社會上的人購買公司債券可以獲得一定的利息,同時公司也可以解決資金問題,從而實現雙贏局面,也正是因為這樣,很多人都愿意購買公司債券,安全又有收益,十分放心。但是關于公司債券取得的利息存在一些需要了解的問題。那么,取得公司債券利息收入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么?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一下。
一、公司債劵利息收入不用繳營業稅
1、購買債券的利息收入會計分錄怎么記啊 企業購買債券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按投資的面值) 應收利息 (按支付的買價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 貸:銀行存款等 (按實際支付的價款) 持有期間,資產負債表日,計算利息收入時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貸:投資收益
2、應收利息又是怎么回事 應收利息科目,核算企業的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放貸款、存放中央銀行款項、拆出資金、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等應收取的利息。 企業購入的到期還本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資,在持有期間取得的利息,在“持有至到期投資”科目核算。 資產負債表日,對于到期還本付息的持有至到期投資,應當按照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未收利息,借記“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科目; 資產負債表日,對于分期付息、到期還本的持有至到期投資,應當按照票面利率計算確定的應收未收利息,借記“應收利息”科目;
3、在購買債券是是否要記入應收利息 如果支付的買價中包含了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則應當借記“應收利息”科目,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應收利息 貸:銀行存款等
4、否存款所得利息在會計分錄中一定要記入并沖抵財務費用 是的 借:銀行存款 貸:財務費用
二、個人投資企業債券取得利息是否應繳納個人所得稅?
國家稅務總局負責人說:平常人們所說的企業債券是指企業依照法定程序發行、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目前,企業發行的債券品種較多,如國電總公司發行的電力債券、三峽總公司發行的三峽債券等均屬企業債券。根據我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從1980年9月10日征收個人所得稅以來,個人取得企業債券利息收入,一直作為“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稅項目,按20%的比例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
因此,個人投資者無論是在一級發行市是在二級市場購買企業債券,持有到期后取得的利息收入均應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稅款由兌付利息的機構負責代扣代繳。此外,個人投資者持有的企業債券在債券到期前轉讓的,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轉讓產生的差價收入,應按“財產轉讓所得”應稅項目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
那么,個人投資企業債券有沒有免征個人所得稅照顧?個人所得稅法第四條規定,國債利息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免繳個人所得稅。其中,國債利息是指個人持有我國財政部發行的債券而取得的利息所得,即國庫券利息;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是指個人持有經國務院批準發行的金融債券而取得的利息所得。對于一些經國務院有關部委批準,以企業債券形式籌集部分建設資金或經營性資金,則不屬于免稅債券范疇,因此,對個人投資企業債券沒有免稅照顧。
關于取得公司債券利息收入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么這個問題,答案是需要繳納百分之二十的個人所得稅,并且個人投資企業債券沒有免征個人所得稅照顧,如果是企業投資公司債權是不需要繳納營業稅的。稅收問題可以說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因為它不僅僅涉及到了法律上的問題,還牽涉到經濟上的問題,要想得到專業的回答,就必須向從事相關行業的專業人士進行詢問,這樣可以保險一些。
可轉換債券是什么?
債券投資如何防范風險
哪些公司可以發行債券?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機構基本標準由誰制定
2021-02-20國家賠償案件屬于行政訴訟嗎
2021-03-17現在離婚財產怎么分配
2021-01-10撫養費不給會判刑嗎
2021-02-09男子只辦婚禮沒登記,婚姻是否有效
2020-12-25協議限制離婚自由歸于無效
2021-02-27錄用通知能否撤回
2021-03-17可以注銷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的情形
2021-02-24交通事故對方全責應該賠償多少
2020-12-23房產典當
2021-03-14企業和個人勞動關系如何證明
2020-11-30勞動者未提前30天通知離職合法嗎
2020-12-21江西藍天學院專職人員調崗申請表
2020-11-29企業經濟性裁員的條件和程序規定
2021-02-23[案例]:碰到勞務欺詐,求職者該怎么辦?
2021-01-02投保壽險時應注意什么,壽險的保險金怎么給付
2021-03-02對保險合同效力有什么規定
2021-01-05我國人身保險合同中的自殺條款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07保險理賠的步驟有哪些
2020-11-22推進人身險新型產品信息披露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