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事人陳述的效力
《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六條
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只有本人陳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關證據的,其主張不予支持。但對方當事人認可的除外。
二、釋解
本條是關于當事人的陳述不能單獨作為證據來支持其主張的規定。
當事人的陳述,是指當事人就有關案件的事實情況向法院所作出的陳述。它包括當事人自己說明的案件事實以及對案件事實的承認兩個方面的內容。當事人向法院陳述的內容很多,但主要體現在:
其一,關于案件事實的敘述和說明;
其二,關于請求適用實體法作出對其有利判決的陳述。
當事人的陳述主要有以下兩個基本特征:
其一,真實性較強。
因為當事人是有關法律關系的直接參加者,他們對權利義務關系的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事實情況比其他任何人都了解,并且知道的最淸楚。因此,他們的陳述可以為法院提供真實的事實材料;
其二,往往只作利己性陳述。
因為有關當亊人往往會從自身的利害得失出發,凡有利于自己的就說,凡不利于自己的就不說,并且為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裁判,通常會有意或者無意對有關事實情況或加以夸張,或加以縮減,甚至可能還會對有關事實加以掩飾或者歪曲,作出虛假陳述。
西方國家一般都不把當事人的陳述作為一種獨立的證據形式,甚至獨立證據方式,而是把當事人的陳述和在訴訟中的承認與他們在訴訟中實行的自由處分原則與辯論原則相聯系。在英美法中,當事人在訴訟上的正式自認屬于免于舉證的范疇,并產生相應的法律效力。英美法認為,“詢問在庭審中通常并不作為證據來使用,它們是否具有可采性取決于法庭的證據規則,這就是說,根據傳聞規則和最佳證據規則,它們屬于排除之列。于是,詢問的基本作用是作為啟發性手段,在對詢問作出回答而披露的有關事實,將有助于律師所提出的爭執點以及如何形成證言作出判定。在大陸法中,對當事人的詢問是一種輔助性的證據來源,只有當其他證明方法用盡時才能使用,但它也可以與其他證明方法結合使用。原因在于,一方面把作為訴訟主體的當事人作為證據方法,通常缺乏可靠性,而另一方面,通過詢問使當事人陳述與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事實也是強人所難。
我國臺灣地區的法律也仿效西方國家的立法,規定了當事人的承認制度,即分為事實的承認和對訴訟請求的承認。對系爭事實的承認稱自認,而對訴訟請求的承認則稱認諾。承認的性質不同,其法律效力也不一樣。自認即對系爭事實的承認是同辯論原則相聯系,將導致案件事實的直接承認;而認諾即對訴訟標的或訴訟請求的承認,則與其實行的自由處分原則相聯系,故有認諾,即可成為判決敗訴的依據。
當事人的陳述,在民事訴訟中具有特殊意義。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由于與案件的結果具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往往是有關案件事實的實際參與人,切身感知案件的情況較多,也最了解案件事實過程中的基本情況。但是,又因為當事人自身與案件有著直接的利害關系,其陳述就不可避免地帶有片面性或傾向性,可能擴大某些對自己有利的事實,還可能縮小對己不利的事實,甚至有可能提供虛假的陳述。并且,由于受到人本身對事物的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或表述能力上的限制,即使愿意如實陳述有關事實,也未免能夠達到一種理想的效果。因此,當事人的陳述通常缺乏可靠性。為此,將當事人的陳述作為證據來使用時,應當謹慎地對其加以審查判斷,以決定其是否具有證據能力以及證據力的大小與強弱。例如,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1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陳述,應當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在我國,當事人的陳述被作為一種證據形式,但是,當事人的陳述又不能當然為法院所采信,還得負擔相應的舉證責任。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若干規定》第21條認為:“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只有本人陳述而不能提出其它相關證據的,除對方當事人認可外,其主張不予支持。”
根據《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76條規定,凡一方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只有本人的陳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關證據的,在審判上對這種主張不能予以支持。但是,如果對方當事人對該方當事人的這種主張予以承認的,則可以除外。這一規定表明,當事人的陳述雖然在我國的訴訟上屬于一種法定的證據種類,由于利害關系所致,單憑當事人自己的陳述來證明自己的事實主張,其證明效力相當薄弱的,無法擔保其陳述的真實可靠性,因此,在此情形下,當事人必須提供其他相關證據進行佐證,借以補強其證明效力的不足。
三、審判實踐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對當事人的陳述進行審核認定,應當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應當審查認定當事人是否基于不良動機或目的,提供虛假陳述,以及有無因受到威脅、利誘、欺騙等而提供虛假陳述。
經審查發現當事人的陳述是基于重大誤解,或是受到他人的威脅、欺詐而違背自己真實意思所作出的,或與對方通謀以損害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利益為目的而作出的,便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二)從發生爭議的民事法律關系本身來審査認定當事人的陳述所具有的證明力。
即從當亊人陳述的具體內容上進行審查,著重查明其陳述與案件事實的關系,是否符合案件事實所涉及實體法律關系的發生、發展和消滅的實際過程,有無自相矛盾或可疑之處,是否合情合理。
(三)審查判斷當事人的陳述與其他證據有無矛盾,是否能夠互相得以印證。
為此,不僅要審查一方當事人的陳述與其所提供的其他證據是否存在相互抵觸的情形,還要審査該方當事人的陳述與對方當事人的陳述及其所提供的其他證據是否存在矛盾之處,如有矛盾,應查明發生矛盾的癥結所在,以便決定其證明力的有無以及大小與強弱。
閱讀上述資料后,我們知道了當事人陳述的有什么效力、這個效力具體怎么理解,以及一些審判實踐中應當注意的問題。以上就是由律霸網小編為您帶來的關于當事人陳述的效力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若是您還有什么疑惑,歡迎您進行在線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新三板定向增發的流程
2020-11-28治安拘留十天能探望嗎
2020-12-05什么情況下交警應該回避
2020-12-31合同擔保與擔保物權
2020-12-07越權代理與無權代理的區別是什么
2020-11-17勞動合同終止是否包括勞動合同解除
2020-11-19公對私簽勞務分包合同是否合法
2021-02-11延長假期加班企業如何發放加班費
2021-01-08保險公司是否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得賠償主體
2021-03-03人身保險有哪些特點
2020-12-09學生 幼兒意外傷害保險合同條款
2020-11-09陳某訴一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0-11-22近因原則在保險糾紛中如何適用
2021-01-07保險實務中的保險人說明義務是什么
2021-01-09保險公司為何無需承擔雇主責任
2021-01-24追尾造成事故保險公司怎么處理
2021-02-13車禍保險公司理賠步驟有哪些
2020-12-11保險理賠沒下來保證金怎么寫
2021-02-14投保人在保險投保時應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
2020-12-29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該補償多少錢
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