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盜贓遺失物可善意取得留置權嗎?
1、善意取得制度的確立
善意取得,又稱即使取得,是指動產占有人無權處分其占有的動產,如果他將動產轉讓給第三人,受讓人取得該動產時出于善意的,則受讓人將依法取得對該動產的所有權及其他物權。善意取得制度起源于日耳曼法中的“以手護手”的原則。而不像其他的很多制度起源于羅馬法,羅馬法強調對所有權的絕對保護,奉行“任何人不得以大于其所有權的權利讓與他人”并賦予所有權以完整的追及權,羅馬法法諺有云“物在呼喚主人”表明任何人不能轉讓屬于他人的財產權利,財產一旦被盜或通過其他非法的方式使所有人喪失占有,任何人包括善意的買受人,均不得就該財產取得完整的所有權,否則,真正的權利人可以要求返還已經由轉讓人轉讓給他人的財產。由此可以看出,羅馬法中并不存在善意取得制度。而在日耳曼法中,動產所有權的享有必須以占有為前提。權力人將自己的財產讓與他人占有時,權利人不得請求第三人返還,而只能要求占有人(轉讓人)賠償損失。保護由所謂無權利人善意取得動產的所有權是伴隨著財產交易安全的要求而產生的。這一原則慢慢發展為近現代民法的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的價值判斷就在于在善意的第三人和原權利人之間的利益天平上作了一個有利于善意第三人的價值選擇,但是有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比如,對原權利人的權利造成的損害如何去救濟,什么樣的財產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是適用占有脫離物還是占有委托物?占有脫離物種的盜贓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等有關問題還存在很多的不完善的地方,這需要我們更進一步的探討。
2、盜贓物的概念
討論盜贓物的善意取得,首先涉及到盜贓物的界定問題。臺灣法學家王澤鑒認為“所謂盜贓,較諸一般贓物之意為狹,系以竊盜、搶奪或者強盜等行為奪取之物為限,不包物因侵占所得之物在內”,并且“盜贓不包括詐欺或者侵占所得之物",是指:“以竊盜、搶奪或者強盜等行為奪取之物而言,而由詐欺取得之物,不包含在內[2]”。然而,盜贓物在我國大陸立法中卻沒有統一的內涵和外延,中國辭海將盜贓物解釋為“贓者,貪污、受賄或者盜竊之所得也”,法學詞典將盜贓物解釋為“犯罪分子用搶劫、盜竊、詐騙、敲詐勒索、受賄、走私、投機倒把等非法手段取得的金錢和物質。首先,盜贓物應是指行為人實施違法行為所取得的一切財物,是指以法律禁止的私力,剝奪原占有人的占有而取得占有的動產。因欺詐、脅迫而轉移占有的動產即使屬于贓物,也不屬于盜贓,可適用善意取得。其次,盜贓物應當具有一般物品所具備的使用價值且能夠被人所占有和支配,像不能夠直接被人占有和支配的物品不能成為贓物,比如像著作權、專利權這些無形的財產就不能夠成為贓物。
3、從比較法角度分析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
為保護物品在交易中的安全,各國都規定了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但對于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各國采取了不同的態度,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做法,贓物完全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贓物有限制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1、贓物完全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代表國家有美國,美國為了更好的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保護交易安全,在贓物的善意取得上,采取了贓物完全適用善意取得的模式,如美國在1952年的《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403條第(1)項規定“貨物的購買人獲得他的轉讓人過去有權的全部所有權,除利益有限的購買人獲得與購買利益相當的權利。有可以取消的權利人過去有權把可靠的所有權轉讓給付出代價的誠信購買人。當貨物已經在購買中交付時購買人有這種權利,即使交付是通過刑法中犯盜竊罪那樣的處罰的欺騙來完成的。”根據該條規定,只要購買人出于善意,即不知賣方有詐,以為賣方是對貨物具有完全所有權的購買人,則不論賣方的貨物從何而來,即便是賣方偷來的,善意買受人也可以即使取得所有權。
2、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1896年《德國民法典》第935條第一款規定,“從所有人處盜竊的物、所有人遺失或因其他原因丟失之物,不得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該條第二款同時又作了例外的規定,“盜竊物、遺失物為金錢,無記名證券以及公開拍賣物時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德國民法上把物區分為“占有委托物”和“占有脫離物”,占有脫離物是指非基于所有人的意愿而喪失占有的物,例如遺失物盜贓物。德國原則上不承認受讓人可以善意取得盜竊物等占有脫離物,但對于金錢、無記名證券以及公開拍賣市場購買的物,由于這類物品從外觀上很難區分物權的歸屬,特別是貨幣這樣的種類物,即使是盜竊而來,依據貨幣占有及所有的原理,如果否認貨幣的善意取得,將在交易過程中產生極大的困難,嚴重影響著交易的安全,從而引發交易雙方的信任危機。因此對于金錢、無記名證券以及公開拍賣物作了例外的規定——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蘇俄民法典》第152條規定,“對拾得物和盜贓物,喪失占有人有權要求返還其財產,只有當財產是為執行法院判決而依規定的辦法出售時,才不允許要去返還財產。”
3、贓物有限制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法國民法典》第2279條規定,“涉及動產物品時,自主占有具有與權利證書相等的效力,丟失物品的人或物品被盜的人,自從物品遺失或物品被盜之日起三年內,向現在持有該物品的人請求返還,該持有物品的人得向其取得該物品的人請求賠償。”第2280條規定,“如持有被盜或他人丟失之物的人是在交易會、市場、公開銷售處或出賣同類物品的人銷售出購買該物品的,原所有人僅在向現占有人支付其為取得該物品而支付的價款后,才能讓持有人歸還原物。”法國的做法一方面沿襲了羅馬法上的規則,在時效中規定善意占有符合一定的條件可取得所有權,同時判例法確認了與羅馬法不同的公開市場原則,根據這一原則,任何人在市場上購買物以后如果受到第三人的追奪,原所有權人只有按公平市價給買受人以補償后,才能要求返還其被盜財產[7]。在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典中,其第801條、886條及948條規定作出與法國民法典中相類是的規定,即善意取得之效力因標的物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標的物系遺失物或盜贓物的,被害人或遺失人自物品被盜或遺失之日起二年內,得向占有人請求返還其物,但盜贓物、遺失物系由拍賣或公共市場或販賣與其同種之物之商人以善意意思購買者,非償還其價金不得回復其物,對于盜贓或遺失物如系金錢或無記名證券不得向善意占有人請求返還。
綜上所述,盜竊就是一種偷盜的行為,在法律上是不允許的,更是不允許保留留置權的,這是針對拾物者而言的。根據以上善意取得的定義說明了是雙方同意的情況下制定的,如果是盜竊則不會存在允許、同意的場景,為此不允許實行留置權。
2020團伙盜竊罪從犯量刑標準
團伙盜竊罪量刑標準是怎么規定的?
拾到遺失物拒不歸還會有什么處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出租車司機違章行為如何處罰
2021-01-14合同履行不能有哪些認定標準
2021-03-06沒經過業主大會選舉成立的業主委員會合法嗎
2020-11-20刑法危害公共衛生罪表現形式有哪些
2021-03-21指定住所監視居住的前提需要哪些
2020-11-16夫妻欠債協議書怎么寫
2020-11-16婚前隱瞞債務是詐騙嗎
2020-11-26無產權證的房屋能否抵押擔保
2021-03-25虛假宣傳可以撤銷裝修合同嗎
2021-03-24兒童在商場受傷,誰應該承擔責任
2021-03-23兩年勞動合同的試用期是多久
2021-01-13被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怎么辦
2021-01-29勞務派遣行政許可實施辦法有哪些
2021-01-12實習期記滿12分該怎么辦
2021-01-04拒付加班工資屬勞動爭議嗎
2021-01-07以房養老政策如何且行且完善
2020-11-21保險人的概念是什么
2021-02-11關于投保新型人身保險產品風險提示的公告
2020-12-18保險業務員已死 保險公司卻要他退保
2020-11-19騙取生育津貼如何處罰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