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是指依照訴訟規則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證據對于當事人進行訴訟活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法院查明案件事實,依法正確裁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什么是證據的綜合審查和運用規則
一、定案證據標準:
1.對證據的真實性,應當綜合全案證據進行審查。
2.對證據的證明力,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從證據與待證事實的關聯程度、證據之間的聯系等方面進行審查判斷。
3.證據之間具有內在聯系,共同指向同一待證事實,不存在無法排除的矛盾和無法解釋的疑問的,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二、沒有直接證據,但間接證據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
1.證據已經查證屬實;
2.證據之間相互印證,不存在無法排除的矛盾和無法解釋的疑問;
3.全案證據已經形成完整的證明體系;
4.根據證據認定案件事實足以排除合理懷疑,結論具有唯一性;
5.運用證據進行的推理符合邏輯和經驗。
三、根據被告人的供述、指認提取到了隱蔽性很強的物證、書證,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標準:
1.被告人的供述與其他證明犯罪事實發生的證據相互印證;
2.并排除串供、逼供、誘供等可能性的。
四、采取技術偵查措施收集的證據材料:
1.經當庭出示、辨認、質證等法庭調查程序查證屬實的,可以作為定案的根據。
2.使用前款規定的證據可能危及有關人員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產生其他嚴重后果的:
A.法庭應當采取不暴露有關人員身份、技術方法等保護措施;
B.必要時,審判人員可以在庭外核實。
五、對偵查機關出具的被告人到案經過、抓獲經過等材料:
1.應當審查是否有出具該說明材料的辦案人、辦案機關的簽名、蓋章。
2.對到案經過、抓獲經過或者確定被告人有重大嫌疑的根據有疑問的,應當要求偵查機關補充說明。
六、下列證據應當慎重使用,有其他證據印證的,可以采信:
1.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對案件事實的認知和表達存在一定困難,但尚未喪失正確認知、表達能力的被害人、證人和被告人所作的陳述、證言和供述;
2.與被告人有親屬關系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證人所作的有利被告人的證言,或者與被告人有利害沖突的證人所作的不利被告人的證言。
七、自首、坦白、立功的證據材料:
1.證明被告人自首、坦白、立功的證據材料,沒有加蓋接受被告人投案、坦白、檢舉揭發等的單位的印章,或者接受人員沒有簽名的,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2.對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有自首、坦白、立功的事實和理由,有關機關未予認定,或者有關機關提出被告人有自首、坦白、立功表現,但證據材料不全的,法院應當要求有關機關提供證明材料,或者要求相關人員作證,并結合其他證據作出認定。
八、證明被告人構成累犯、毒品再犯的證據材料,應當包括前罪的裁判文書、釋放證明等材料;材料不全的,應當要求有關機關提供。
九、審查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或者審判時是否達到相應法定責任年齡:
1.應當根據戶籍證明、出生證明文件、學籍卡、人口普查登記、無利害關系人的證言等證據綜合判斷。
2.證明被告人已滿十四周歲、十六周歲、十八周歲或者不滿七十五周歲的證據不足的,應當認定被告人不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或者已滿七十五周歲。
【法條鏈接】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2012]
第四章證據
第九節證據的綜合審查與運用
第一百零四條對證據的真實性,應當綜合全案證據進行審查。
對證據的證明力,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從證據與待證事實的關聯程度、證據之間的聯系等方面進行審查判斷。
證據之間具有內在聯系,共同指向同一待證事實,不存在無法排除的矛盾和無法解釋的疑問的,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一百零五條沒有直接證據,但間接證據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
(一)證據已經查證屬實;
(二)證據之間相互印證,不存在無法排除的矛盾和無法解釋的疑問;
(三)全案證據已經形成完整的證明體系;
(四)根據證據認定案件事實足以排除合理懷疑,結論具有唯一性;
(五)運用證據進行的推理符合邏輯和經驗。
第一百零六條根據被告人的供述、指認提取到了隱蔽性很強的物證、書證,且被告人的供述與其他證明犯罪事實發生的證據相互印證,并排除串供、逼供、誘供等可能性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
第一百零七條采取技術偵查措施收集的證據材料,經當庭出示、辨認、質證等法庭調查程序查證屬實的,可以作為定案的根據。
使用前款規定的證據可能危及有關人員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產生其他嚴重后果的,法庭應當采取不暴露有關人員身份、技術方法等保護措施,必要時,審判人員可以在庭外核實。
第一百零八條對偵查機關出具的被告人到案經過、抓獲經過等材料,應當審查是否有出具該說明材料的辦案人、辦案機關的簽名、蓋章。
對到案經過、抓獲經過或者確定被告人有重大嫌疑的根據有疑問的,應當要求偵查機關補充說明。
第一百零九條下列證據應當慎重使用,有其他證據印證的,可以采信:
(一)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對案件事實的認知和表達存在一定困難,但尚未喪失正確認知、表達能力的被害人、證人和被告人所作的陳述、證言和供述;
(二)與被告人有親屬關系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證人所作的有利被告人的證言,或者與被告人有利害沖突的證人所作的不利被告人的證言。
第一百一十條證明被告人自首、坦白、立功的證據材料,沒有加蓋接受被告人投案、坦白、檢舉揭發等的單位的印章,或者接受人員沒有簽名的,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對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有自首、坦白、立功的事實和理由,有關機關未予認定,或者有關機關提出被告人有自首、坦白、立功表現,但證據材料不全的,人民法院應當要求有關機關提供證明材料,或者要求相關人員作證,并結合其他證據作出認定。
第一百一十一條證明被告人構成累犯、毒品再犯的證據材料,應當包括前罪的裁判文書、釋放證明等材料;材料不全的,應當要求有關機關提供。
第一百一十二條審查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或者審判時是否達到相應法定責任年齡,應當根據戶籍證明、出生證明文件、學籍卡、人口普查登記、無利害關系人的證言等證據綜合判斷。
證明被告人已滿十四周歲、十六周歲、十八周歲或者不滿七十五周歲的證據不足的,應當認定被告人不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或者已滿七十五周歲。
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三、證據的綜合審查和運用
第三十二條對證據的證明力,應當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從各證據與待證事實的關聯程度、各證據之間的聯系等方面進行審查判斷。
證據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共同指向同一待證事實,且能合理排除矛盾的,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三十三條沒有直接證據證明犯罪行為系被告人實施,但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
(一)據以定案的間接證據已經查證屬實;
(二)據以定案的間接證據之間相互印證,不存在無法排除的矛盾和無法解釋的疑問;
(三)據以定案的間接證據已經形成完整的證明體系;
(四)依據間接證據認定的案件事實,結論是唯一的,足以排除一切合理懷疑;
(五)運用間接證據進行的推理符合邏輯和經驗判斷。
根據間接證據定案的,判處死刑應當特別慎重。
第三十四條根據被告人的供述、指認提取到了隱蔽性很強的物證、書證,且與其他證明犯罪事實發生的證據互相印證,并排除串供、逼供、誘供等可能性的,可以認定有罪。
第三十五條偵查機關依照有關規定采用特殊偵查措施所收集的物證、書證及其他證據材料,經法庭查證屬實,可以作為定案的根據。
法庭依法不公開特殊偵查措施的過程及方法。
第三十六條在對被告人作出有罪認定后,人民法院認定被告人的量刑事實,除審查法定情節外,還應審查以下影響量刑的情節:
(一)案件起因;
(二)被害人有無過錯及過錯程度,是否對矛盾激化負有責任及責任大小;
(三)被告人的近親屬是否協助抓獲被告人;
(四)被告人平時表現及有無悔罪態度;
(五)被害人附帶民事訴訟賠償情況,被告人是否取得被害人或者被害人近親屬諒解;
(六)其他影響量刑的情節。
既有從輕、減輕處罰等情節,又有從重處罰等情節的,應當依法綜合相關情節予以考慮。
不能排除被告人具有從輕、減輕處罰等量刑情節的,判處死刑應當特別慎重。
第三十七條對于有下列情形的證據應當慎重使用,有其他證據印證的,可以采信:
(一)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的被害人、證人和被告人,在對案件事實的認知和表達上存在一定困難,但尚未喪失正確認知、正確表達能力而作的陳述、證言和供述;
(二)與被告人有親屬關系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證人所作的對該被告人有利的證言,或者與被告人有利害沖突的證人所作的對該被告人不利的證言。
第三十八條法庭對證據有疑問的,可以告知出庭檢察人員、被告人及其辯護人補充證據或者作出說明;確有核實必要的,可以宣布休庭,對證據進行調查核實。法庭進行庭外調查時,必要時,可以通知出庭檢察人員、辯護人到場。出庭檢察人員、辯護人一方或者雙方不到場的,法庭記錄在案。
人民檢察院、辯護人補充的和法庭庭外調查核實取得的證據,法庭可以庭外征求出庭檢察人員、辯護人的意見。雙方意見不一致,有一方要求人民法院開庭進行調查的,人民法院應當開庭。
第三十九條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有自首的事實及理由,有關機關未予認定的,應當要求有關機關提供證明材料或者要求相關人員作證,并結合其他證據判斷自首是否成立。
被告人是否協助或者如何協助抓獲同案犯的證明材料不全,導致無法認定被告人構成立功的,應當要求有關機關提供證明材料或者要求相關人員作證,并結合其他證據判斷立功是否成立。
被告人有檢舉揭發他人犯罪情形的,應當審查是否已經查證屬實;尚未查證的,應當及時查證。
被告人累犯的證明材料不全,應當要求有關機關提供證明材料。
第四十條審查被告人實施犯罪時是否已滿十八周歲,一般應當以戶籍證明為依據;對戶籍證明有異議,并有經查證屬實的出生證明文件、無利害關系人的證言等證據證明被告人不滿十八周歲的,應認定被告人不滿十八周歲;沒有戶籍證明以及出生證明文件的,應當根據人口普查登記、無利害關系人的證言等證據綜合進行判斷,必要時,可以進行骨齡鑒定,并將結果作為判斷被告人年齡的參考。
未排除證據之間的矛盾,無充分證據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滿十八周歲且確實無法查明的,不能認定其已滿十八周歲。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有關負責人就《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和《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答記者問
六、問:《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第三部分規定了證據的綜合審查和運用,這對于人民法院辦理死刑案件有什么重要的指導意義?
答:證據的綜合認定對于人民法院正確認定案件事實,進而依法對被告人進行定罪量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第三部分所規定的內容對于人民法院辦理死刑案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明確規定了依靠間接證據定案的規則。《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第33條對如何依靠間接證據定案作了具體規定。司法實踐中,部分刑事案件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收集到或者無法收集到直接證據,但如果全案間接證據符合本條所列要求,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甚至判處被告人死刑,當然需要格外慎重。本條內容在證據理論及司法實踐中已被熟知和運用,但之前的法律及司法解釋均未明確予以規定。
第二,進一步明確規定了調查核實存疑證據的程序。《刑事訴訟法》第158條規定了合議庭對證據有疑問的可以庭外調查核實。《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第38條對庭外調查核實證據的程序進行了細化規定,并對如何運用庭外調查取得的證據作了明確。例如,對于被告人有立功、自首情節的證據,往往是檢察機關、辯護人補充和法庭庭外調查核實取得的,對這部分開庭以后出現的個別證據,法庭可以通過變通的方式,即庭外征求意見的方式予以審查,在雙方意見不一致時,則應開庭審理。這樣規定,可以節省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
第三,強化了對死刑案件量刑證據的嚴格把握。《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第36條第1款明確規定在對被告人作出有罪認定后,除審查自首、立功等法定情節外,對案件起因、被害人過錯及被告人平時表現等酌定量刑情節也需重點審查。第2款規定“不能排除被告人具有從輕、減輕處罰等量刑情節的,判處死刑應當特別慎重”,不僅符合刑事司法中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則,對“嚴格控制死刑”也有重要意義,第40條第2款所規定“未排除證據之間的矛盾,無充分證據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滿十八周歲且確實無法查明的,不能認定其已滿十八周歲”即為這一要求的重要體現。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過失決水罪辯護詞是怎樣的
2021-01-13裝修公司法人變更裝修合同還有效嗎
2021-01-19對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應如何計算假釋考驗期
2020-11-08交通事故傷殘鑒定費用誰承擔
2021-02-22父母贈予安置房能收回嗎
2020-12-05發生交通事故可否主張被撫養人生活費
2020-12-22男子為博關注直播喝酒喝油猝死,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
2020-12-21家長把學生打了學校有責任嗎
2021-03-16關于不辭而別員工的處理建議
2021-02-05工作地點和用工單位改變可否賠償
2020-11-08無犯罪記錄證明怎么開
2021-03-19什么情形可申請取保候審
2020-11-28護士實習期間犯了錯誤誰來承擔
2021-03-15工齡計算方法
2020-11-08單位交意外保險工傷怎么賠償
2020-12-05校車肇事損失保險公司拒賠無理
2021-02-25免賠額和不計免賠
2020-11-23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的差別有哪些
2020-11-20保險加保保全什么意思
2021-01-17為什么要保險人向投保人明確說明責任免除條款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