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有人丟失了物品被他人拾到,而拾得人拒不歸還物品。一般情況下,由于丟失的物品價值不大,遺失人也就不了了之,拒不追究,這時遺失物就歸拾得人所有,取得了所有權。那么,在我國法律中,這種拾得遺失物據為己有、拒不歸還的行為是不是違法行為,法律對這種行為是持認可還是不認可的態度呢?
一、拾得人的義務
1.向失主返還遺失物及孳息。根據《物權法》第109條,拾得人不能因拾得取得遺失物的所有權,失主有權請求拾得人返還遺失物及孳息。返還請求權基礎為返還原物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或者占有之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2.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有關部門收到遺失物,知道權利人的,應當及時通知其領取;不知道的,應當及時發布招領公告。須注意:若拾得人(或有關部門)通知或發布招領公告,在失主與拾得人(或有關部門)之間成立無因管理之債;
3.妥善保管遺失物。根據《物權法》第111條,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賠償責任。也就是說,若拾得人(有關部門)因一般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特別提示】《物權法》第111條的適用有一個前提條件,僅限于拾得人無侵占遺失物的行為(即拾得人及時通知失主或者發布招領公告,此時拾得人的行為已然構成無因管理)。反之,若拾得人侵占遺失物,則應適用《物權法》第244條的規定,拾得人作為惡意占有人,無論對于遺失物的毀損、滅失是否具有過錯,均應承擔賠償責任。
二、拾得人的權利
1.拾得人(或有關部門)的權利。根據《物權法》第112條,拾得人(有關部門)享有以下權利:
①必要費用返還請求權。拾得人對遺失物所支出的保管費、維持費、飼養費、通知費等必要費用,有權請求權利人補償;
②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因拾得人完成了指定行為(無論拾得人是否知道懸賞廣告),雙方成立懸賞廣告之債,拾得有權要求懸賞人按照懸賞廣告的承諾履行支付報酬的義務;
③行使留置權。如果權利人不支付必要費用或者不按照懸賞廣告的承諾履行義務,拾得人有權留置遺失物。因為,權利人的義務和遺失物屬于“同一法律關系”。
2.拾得人(或有關部門)權利的喪失。由于《物權法》第112條的學理基礎是無因管理制度。所以,如果拾得人侵占遺失物,則拾得人不享有前述三項權利。所謂侵占遺失物,指拾得人將遺失物據為己有的行為,如失主要求拾得人返還而拒不返還,或者拾得人以據為己有為目的而隱匿遺失物。
三、拾得遺失物的邊緣問題
1.無人認領的遺失物的處理。根據《物權法》第113條,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6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國家原始取得所有權,失主的所有權消滅。
2.拾得遺失物法律規則的準用。根據《物權法》第114條,拾得漂流物、發現埋藏物、發現隱藏物、拾得失散的飼養動物的,參照拾得遺失物的有關規定。
四、相關法律法規
1、《民通意見》
第94條 拾得物滅失、毀損,拾得人沒有故意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拾得人將拾得物據為己有,拒不返還而引起訴訟的,按照侵權之訴處理。
2、《民法通則》
第九十二條 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
綜上所述,拾得遺失物據為己有的行為是不被我國法律法規所認可的,拾得遺失物據為己有的行為是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但是,我國法律是公平公正的,拾得遺失物的人也享有相應的義務,承擔一定的義務。拾得遺失物的人可以要求遺失人支付相應的報酬,但是同時對遺失物有暫時的保管義務,如果遺失物受到損害,拾得人也要承擔一定的賠償義務。
關于遺失物的問題的法律規定
遺失物品管理的基本原則
拾得遺失物之債有哪些特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合同約定時間未付款的如何確認收入
2021-01-15登記一首歌版權大約多少錢
2021-01-28商標侵權如何處罰,處罰方式有哪些
2021-01-26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期限是多久
2020-11-17嫖娼事后如何認定
2020-12-07交通事故認定書司法解釋
2021-02-25繼承人可以放棄繼承遺產嗎
2020-12-16農村土地糾紛怎么快速處理
2020-12-13公司倒閉員工按入職時間怎么賠償
2021-01-18騁用合同和勞務合同的區別是什么
2020-12-15保險公司中需要罰款的情況有哪些
2021-02-12壽險理賠流程
2020-11-18是駕乘人員意外傷害險還是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
2020-11-28產品責任險的特點有哪些
2021-03-19產品責任險條款(涉外)
2021-02-14向保險公司理賠的程序
2021-02-27保險合同中保險人的主要義務是什么
2021-02-28保險合同效力如何認定
2021-02-20保險公司賠付拖車費嗎
2020-12-10非法營運出事故保險賠嗎
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