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檢察機關管轄偵查的經濟罪案角度講,筆者個人對上述標準的理解是,第一種情形是指檢察機關在辦理案件或進行法律監督活動中,發現有非本案的經濟犯罪事實或者經濟犯罪嫌疑人,且依法屬于檢察機關偵查管轄范圍的,應當直接立案偵查。第二種情形則是指檢察機關通過審查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材料,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時,應當立案偵查。這兩種立案情形的差異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案件來源不同,前一種情形的案件來源是檢察機關在辦理案件或其他法律監督活動中直接發現的;后一種情形的案件來源則是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二是確認需要立案的事實內容和程度不同,前者必需是發現犯罪事實和犯罪嫌疑人,方應當立案偵查,而不是檢察機關認為存在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后者則無須確認犯罪事實的存在,而只要通過審查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材料,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即應當立案。
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明確:
一是,立案的對象是事件。立案,是指將犯罪或者可能為犯罪的事件列為刑事訴訟內容的訴訟活動,是訴訟活動開始的標志。根據新刑訴法的規定,有兩類事件可以作為立案的對象,即已“發現犯罪事實”的犯罪事件和“發現犯罪嫌疑人”或者“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可能為犯罪的事件。在這兩類事件中,已發現屬于犯罪的事件,并不一定能夠確認犯罪嫌疑人;而可能為犯罪的事件中,客觀上并非必定存在著犯罪事件,被指控的犯罪嫌疑人也不一定實施了犯罪。由此而言,第一,在已經發現或認為有犯罪事實存在的情況下,既使尚未確認犯罪嫌疑人,也應當立案,第二,對可能存在犯罪的事件立案時,無須確認犯罪嫌疑人是否已實際實施了犯罪。
二是,立案的法律標準中不含查明案件事實這一要件。立案的法律標準中只所以不將查明案件事實作為必備要件,這主要是因為立案僅是偵查活動的開始,而查明案件事實是偵查活動的基本任務。經過偵查,可能能夠查明案件事實,也有可能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而無法查明案件事實;查明的案件事實,可能是犯罪事實,也可能不是犯罪事實。正是因為立案后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偵查結果,所以,新刑訴法才規定了撤案、不起訴和起訴等若干處理訴訟結果的方法。司法實踐也表明,只有在偵查破案后才能確認相關的犯罪嫌疑人。
明確上述兩點,我們不難得出這樣兩個結論。其一,檢察機關在發現經濟犯罪的犯罪事實或認為有經濟犯罪事實時,即應當按照法定管轄立案偵查,而無須待查明犯罪嫌疑人或詢問犯罪嫌疑人后再立案。其二,檢察機關對經濟罪案的立案多少,不可能直接體現出其對經濟犯罪的打擊力度和打擊效果。由此而言,對經濟罪案的立案多少,只能作為對檢察機關工作量大小的統計指標,而不能作為衡量政績的主要依據。為此,筆者認為檢察機關需要建立立案保密制度,對立案及撤案情況作為機密處理,對外只公布破案情況,同時,將破案數量作為考核政績的主要依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簽訂房屋裝修合同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17地役權未經登記對受讓人不具有約束力嗎
2020-12-24公司注銷商標是否無效
2020-11-12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有效還是無效要如何確認
2021-01-23公司規章制度需要公示嗎
2020-11-22勞動合同無效怎么認定
2020-11-25勞動合同終止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0-12-23實習期上高速怎么處罰
2021-02-09雇傭關系的賠償責任是什么
2021-02-25勞務外包哪個單位繳納全部保險嗎
2021-03-23國際鐵路聯運發生的貨損能直接起訴嗎
2021-01-19抵押房的保險和購買人壽保險
2021-03-11什么是貨物運輸險
2021-01-24家庭財產保險如何計算賠償
2021-03-04保險合同中的等待期有多長
2021-01-20保險合同效力的變更
2021-01-17保險合同糾紛案例(保險合同條款的解釋)
2020-12-21大貨車盲區肇事未發現保險公司賠嗎
2020-11-26保險保全手續怎么辦
2021-03-04如何向保險公司索要交通事故的賠償
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