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檢察機關管轄偵查的經濟罪案角度講,筆者個人對上述標準的理解是,第一種情形是指檢察機關在辦理案件或進行法律監督活動中,發現有非本案的經濟犯罪事實或者經濟犯罪嫌疑人,且依法屬于檢察機關偵查管轄范圍的,應當直接立案偵查。第二種情形則是指檢察機關通過審查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材料,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時,應當立案偵查。這兩種立案情形的差異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案件來源不同,前一種情形的案件來源是檢察機關在辦理案件或其他法律監督活動中直接發現的;后一種情形的案件來源則是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二是確認需要立案的事實內容和程度不同,前者必需是發現犯罪事實和犯罪嫌疑人,方應當立案偵查,而不是檢察機關認為存在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后者則無須確認犯罪事實的存在,而只要通過審查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材料,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即應當立案。
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明確:
一是,立案的對象是事件。立案,是指將犯罪或者可能為犯罪的事件列為刑事訴訟內容的訴訟活動,是訴訟活動開始的標志。根據新刑訴法的規定,有兩類事件可以作為立案的對象,即已“發現犯罪事實”的犯罪事件和“發現犯罪嫌疑人”或者“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可能為犯罪的事件。在這兩類事件中,已發現屬于犯罪的事件,并不一定能夠確認犯罪嫌疑人;而可能為犯罪的事件中,客觀上并非必定存在著犯罪事件,被指控的犯罪嫌疑人也不一定實施了犯罪。由此而言,第一,在已經發現或認為有犯罪事實存在的情況下,既使尚未確認犯罪嫌疑人,也應當立案,第二,對可能存在犯罪的事件立案時,無須確認犯罪嫌疑人是否已實際實施了犯罪。
二是,立案的法律標準中不含查明案件事實這一要件。立案的法律標準中只所以不將查明案件事實作為必備要件,這主要是因為立案僅是偵查活動的開始,而查明案件事實是偵查活動的基本任務。經過偵查,可能能夠查明案件事實,也有可能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而無法查明案件事實;查明的案件事實,可能是犯罪事實,也可能不是犯罪事實。正是因為立案后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偵查結果,所以,新刑訴法才規定了撤案、不起訴和起訴等若干處理訴訟結果的方法。司法實踐也表明,只有在偵查破案后才能確認相關的犯罪嫌疑人。
明確上述兩點,我們不難得出這樣兩個結論。其一,檢察機關在發現經濟犯罪的犯罪事實或認為有經濟犯罪事實時,即應當按照法定管轄立案偵查,而無須待查明犯罪嫌疑人或詢問犯罪嫌疑人后再立案。其二,檢察機關對經濟罪案的立案多少,不可能直接體現出其對經濟犯罪的打擊力度和打擊效果。由此而言,對經濟罪案的立案多少,只能作為對檢察機關工作量大小的統計指標,而不能作為衡量政績的主要依據。為此,筆者認為檢察機關需要建立立案保密制度,對立案及撤案情況作為機密處理,對外只公布破案情況,同時,將破案數量作為考核政績的主要依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財產損害賠償包括范圍
2020-12-21單位集資房滿2年可以出售嗎
2021-02-20在公司做了三年被辭退如何賠償
2021-01-04涉外結婚必須公證嗎
2021-02-10反擔保協議書
2021-01-20擔保人被拉黑怎么解決
2020-11-29兒子死后賠償款能當贍養費嗎
2021-01-12交通事故起訴材料
2020-11-10代書遺囑的有效條件及見證人資格
2021-03-16房地產開發企業發票如何管理審核
2021-02-11為什么集資房要全款
2020-12-23商業秘密保密協議怎么寫
2020-11-27變更公司名稱有什么程序
2021-01-17國企可以被私企接收改制嗎
2020-12-31勞動者辭職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1-01-16行政訴訟中,被告能否向人民法院申請調取證據
2020-11-10拖欠工資是否適用仲裁時效
2021-03-02勞動糾紛加班費可以要幾年的
2020-12-22是駕乘人員意外傷害險還是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
2020-11-28保險公司是怎樣設立的
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