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某于2002年11月4日下午4時許,駕駛載重量為10噸的大貨車行駛時,因車輪上的泥土弄臟道路而被某市政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保潔養護工熊某、徐某、李某三人攔下。雙方發生爭吵后,左某欲駕車離開而向前行駛,熊某等人即在車前攔阻。此時,徐某離開車輛欲用垃圾車來擋住該車,左某誤以為在車子右側的熊某亦已離開車輛,而僅剩在車頭左側跟著車輛奔跑的李某,遂繼續慢速行進,在行進中將熊某撞倒而致其死亡。
審判結論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被告人左某主觀上沒有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其行為屬過于自信的過失,已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評析意見
本案公訴機關指控的罪名是故意殺人罪,其理由是:被告人作為一名駕駛員,明知車前有人阻攔的情況下強行開車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后果,仍有意放任,構成間接故意殺人。辯護人的辯護意見提出被告人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對于這樣一起在對被告人犯罪主觀心理態度的判斷上較難界定的案件,筆者認為,應當著重把握以下兩個關鍵點:
一、準確把握間接故意殺人與過失致人死亡的區分要素
間接故意殺人與過于自信的過失導致的過失致人死亡主觀要件的區分,是準確把握兩者界限的重點。兩者的共同點在于行為人的行為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后果,但行為人在主觀上并非積極追求該結果的發生。兩者的區別在于主觀心理態度不同,這一主觀心理態度上的區別包括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
認識因素是指行為人對危害后果發生的心理預見。間接故意殺人和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人對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危害結果的預見都是一種可能性的預見,如果是必然發生而實施行為,則是直接故意殺人。但顯然兩者在預見可能性發生的程度上是有區別的,過于自信的過失行為人雖然預見到發生的可能性,但其主觀上認為不會發生的可能性更大。而間接故意的行為人對發生可能性的程度并沒有判斷,在主觀上他更關注的是另一個特定目的的實現。這一區別點可以作為區分過于自信的過失和間接故意的要素之一,但從實踐來看,認識因素更多的表現為主觀心理活動,較難認定。因此要把握兩者的界限,更重要的還是要把握意志因素。
意志因素是指行為人對所預見到的可能發生的危害結果的一種主觀愿望。過于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行為人都不希望和追求危害結果發生,但過于自信的過失行為人在主觀上是具有避免危害結果發生的愿望的。而間接故意行為人并沒有避免危害結果發生的愿望,其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是持一種放任的態度。
在把握間接故意殺人和過失致人死亡的界限上,對“放任”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是在把握兩者界限上經常容易產生爭議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準確理解兩者在意志因素上的區別,還必須對“放任”作進一步的分析。筆者認為,間接故意的“放任”態度,實際上有兩層含義:一是行為人雖不希望危害結果發生,但不設法防止其發生,而是采取聽之任之,漠不關心的態度;二是行為人這種放縱結果發生的態度,是因為其希望借助其行為實現其他特定目的的愿望過于強烈,使其達到不計較危害結果發生的程度。例如行為人為逃避追捕而加速行駛,而放任可能撞死路上行人的后果發生。又如行為人為了毒死某甲在其飯菜中下毒,而放任可能毒死與某甲共同進食的某甲兒子的后果發生。反觀過于自信的過失行為人,并沒有被較強的特定目的所驅使,只是基于主觀上對危害結果不會發生的心理預期而實施了行為,只是因為其判斷錯誤而發生了事與愿違的結果。
二、準確運用證據及客觀事實來判斷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態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三級丙等醫療事故的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02書面贈與協議與口頭贈與協議誰的效力更大
2021-01-13訂婚退婚訂金怎么辦
2020-12-22沒領結婚證買房能寫兩人名字么
2020-11-17報道稱妻子舉報前夫是否侵害妻子名譽權
2021-01-13公司加班是否可以提出解除合同
2020-12-24產假期間員工裁員補償標準
2020-12-17簽勞務外包合同是勞務派遣工嗎
2020-12-29人壽保險合同生效后還能變更嗎
2020-11-29江泰保險旅游意外險
2020-11-08強險范圍內保險公司是否要賠償人身損失呢
2021-02-18飛機延誤險賠償條件是什么
2021-02-07保險人哪些情況可以解除保險合同
2020-12-25駕駛證扣了12分出事故了能走保險嗎
2021-01-25保險公司怎么確認騙保
2020-12-23保險公司申請設立分支機構應具哪些條件
2021-01-13無責以買保險撞死人要坐牢嗎
2020-12-04發生交通事故后,被保險人在向保險公司索賠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2021-01-28出租車全責拒賠應該怎么處理
2020-12-08哪些情況下保險公司可以拒賠
202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