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與過失作為反映犯罪行為人犯罪時的兩種主觀心態,體現犯罪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是各國刑法理論犯罪構成主觀因素方面的重要研究內容。我國臺灣、澳門地區刑法秉承大陸法系既德日刑法學關于犯罪構成的理論,認為犯罪構成要件包括該當性、違法性與有責性,而有責性又包括責任能力(如年齡、精神狀態等)與責任條件,其中責任條件就主要指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主觀心態——故意與過失。香港刑法受英美刑法影響,認為構成犯罪需要犯罪行為與犯罪意圖兩個因素,犯罪意圖作為犯罪人實施社會危害行為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狀態,包括故意、放任、輕率和疏忽。而大陸刑法雖受大陸法系刑法理論影響頗深,但又接受了前蘇聯刑法學中大量研究觀點。因此,臺、港、澳及大陸四地關于犯罪故意與過失的理論大體上一致,而又各具特色。一、故意(一)故意的概念臺灣《刑法》第十三條規定了故意的概念:“行為人對于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并有意使其發生者,為故意。行為人對于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不違背其本意者,以故意論。”澳門1996《刑法典》第十三條規定:“一、行為時明知事實符合一罪狀,而有意使該事實發生者,為故意。二、行為時明知行為之必然結果系使符合一罪狀之事實發生者亦為故意。三、明知行為人之后果系可能使符合一罪狀之事實發生,而該行為人行為時系接受該事實之發生者,亦為故意。”大陸《刑法》第十四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是故意犯罪。”可見,大陸刑法典也通過故意犯罪的定義來揭示了故意這一主觀心態的法律內涵。香港刑法對故意雖無成文法規定,但從其判例與有關法律中,可以推論出香港刑法中的故意包括故意與放任兩種心態。其中的“故意”相當于大陸刑法中的希望,指行為人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性質。自覺希望實施某種特定行為或自覺希望發生某種特定結果;其中的“放任”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行為的性質并自覺去實施這種行為的心態。(二)故意的內容一般來說,故意包括認知因素與意志因素兩項內容。在這一點上,臺、港、澳及大陸刑法界的認識比較一致。(1)認知因素臺灣、澳門刑法理論將認知因素概括為“知”的要件,強調行為人對犯罪事實有明確的認識,即行為人必須對全部構成犯罪的事實都有認識才具備故意。其認知內容主要包括:主體、行為、行為之時期、行為之情節、行為之客體、行為之結果、行為與結果之間聯絡關系及其他法定事實。臺灣刑法界多數學者強調對犯罪事實的認知,認為只有在結果犯中行為結果才屬于故意的認知內容。大陸刑法認為對自己行為結果的明知是認知因素的核心內容。《刑法》第十四條明確規定了對自己行為危害社會結果的明知。大陸學者一般認為犯罪故意應當認識的因素包括:行為性質、行為客體(行為對象)、行為結果、行為與結果間的因果關系,法律規定的其他事實(如禁獵區、禁獵期等)。此外在一些特殊的犯罪中還必須要求犯罪人對某些情況的明知,如窩贓罪中對贓物的認知等。總的來說,大陸刑法對認識因素強調對“危害社會結果”的認知,并且,不象臺灣刑法那樣將行為主體也作為認知因素內容之一。香港刑法對認知因素雖不象臺灣、澳門及大陸刑法那樣研究深入,但香港刑法學者認為認知因素內容包括行為、行為結果及行為伴隨狀況。其中,“對結果的預見問題一直是判例法中故意爭論的中心,焦點是對結果的預見應達到何種程度。”可見,香港刑法也強調對行為結果的認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2020年公司法司法解釋四(附公司法司法解釋三)
2021-03-14定金、違約金、損害賠償金三者之間的關系
2020-11-24交通事故傷殘鑒定費用誰承擔
2021-02-22繼承法關于遺贈手續多久失效
2021-03-04合同及附件約定不同法院管轄怎么處理
2021-02-212020傷殘等級劃分標準怎么規定
2021-01-19行政處罰多久可以取
2020-12-18小學生課間打架學校有責任嗎
2021-02-06買別人單位的集資房應注意什么
2020-12-07勞務派遣和合同制職工有什么區別
2021-02-04待崗期間經濟補償金標準
2020-12-16試用期15天沒工資合法嗎
2021-03-10什么情況被判定為勞動仲裁證據不足
2020-12-27試評勞動教養制度
2021-01-08“私了”事故中證據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021-02-1620條與保險有關的高頻法律條文
2020-12-16靈活就業保險交多少年
2021-01-23公司拖欠工人保險如何維權
2020-12-11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是否有法律效力
2021-01-13保險合同能否查封
20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