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制度的訴訟價值是通過消除訴訟當事人對訴訟公正可能存在的疑慮,保障個案訴訟的實際公正。《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回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他們回避:(一)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二)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三)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4)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筆者認為,我國刑事訴訟法上述關于回避的規定,細究起來其實還存在相當的缺陷,建議在進一步的修改過程中予以完善。
第一,擴大回避條件中的親屬范圍。《刑事訴訟法》將回避的親屬范圍限于近親屬,根據《婚姻法》的規定,近親屬只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和外孫子女,而姻親關系和關系密切的其他旁系血親并不在內,這樣就有可能影響案件的公正處理,導致社會公眾對執法公正產生不信任感。考慮到我國的現實國情,回避條件中的親屬范圍,除包括近親屬外,還應當包括近姻親關系和其他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關系。
第二,取消“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限制規定,細化“其他關系”的規定。“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只是一種推測,很難予以證明,并且司法機關可能以此為由來限制當事人申請回避的權利。“其他關系”的規定彈性較大,認定的主體不同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建議取消“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這一限制,同時將“其他關系”細化為:與本案當事人之間存在明顯的親密、友誼關系或者仇視關系。
第三,當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回避條件,應作出特別規定。我國立法關于回避條件的規定,主要是針對當事人是自然人而言的。如果當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回避往往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在司法實踐中,司法人員與作為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如果存在某種特殊關系,同樣可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處理。因此,有必要對這種情形作出特別規定。可以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回避:一是本人與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有親屬關系的;二是本人的配偶、直系親屬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的。
第四,賦予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請的權利。我國立法規定申請回避的主體只限于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無權提出回避申請。在司法實踐中,回避對象具備回避條件,但有時當事人并不知曉,有時當事人雖然知曉,但擔心申請回避不成會導致打擊報復而不敢行使。因此,建議賦予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請的權利,從而保證案件的公正處理,切實維護當事人應享有的權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侵權責任法醫療糾紛特征和原則有哪些
2021-02-22飛機上乘客死亡如何處理
2020-12-05老婆人在國外要離婚怎么辦
2021-01-04什么是保證擔保,什么是保證保險,這兩者區別是什么
2020-11-18承兌匯票到期未付款是否可以追索
2020-12-29民法典如何規定父母離婚后的父母子女關系
2021-02-19自愿中止探望權可以嗎
2021-02-16轉繼承怎么分割財產
2020-11-11挪用公款罪如何認定
2021-02-05結合《侵權責任法》分析校園侵權責任的承擔
2020-11-09最新房地產法
2021-01-03公司不按制度處罰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0-11-26怎么確認勞動關系
2021-01-10投保人主的需明消費存在什么問你題呢
2021-01-05經驗介紹:紐約人壽的壽險分銷與專業代理
2020-12-17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公司設立形式如何確定
2021-03-12保險人合同解除權的方式有哪些
2020-12-19保險合同必須書面生效嗎
2021-01-22失業保險基金情況是誰監督
2020-11-13一起保險合同糾紛案的代理詞怎么寫
202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