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方面解除合同,工會需要被通知
工會是職工自愿結合的群眾組織,其宗旨就是要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工會法第二十一條、勞動法第三十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三條均規(guī)定,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應當事先將理由通知工會。用人單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或者勞動合同約定的,工會有權要求用人單位糾正。用人單位應當研究工會的意見,并將處理結果書面通知工會。
二、工會不被通知的后果
司法實踐中,經常出現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時,沒有事先將理由通知工會或者征求工會的意見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用人單位的單方解除行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勞動者能否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違法為由要求撤銷解除決定,繼續(xù)履行勞動合同,或者要求用人單位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實踐中對該問題存在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法律明確規(guī)定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應當征求工會意見,用人單位未征求工會意見就違反了該條規(guī)定,即可認為是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應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如果勞動者要求繼續(xù)履行勞動合同的,應繼續(xù)履行。另一種意見認為,對用人單位解除合同行為應當具體分析。用人單位依照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的規(guī)定解除勞動合同,屬于合法解除勞動合同,在合法解除勞動合同時未事先將理由通知工會或者征求工會意見,屬于程序性瑕疵而不屬于違法性解除,不構成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七條規(guī)定的違法解除勞動合同,不需要支付賠償金,但應告知用人單位補正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在討論本司法解釋時,采取了折中方式。首先,用人單位未征求工會意見即解除勞動合同,違反了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三條規(guī)定,屬于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應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其次,考慮到用人單位僅屬于程序性違法而實體上解除勞動合同合法,為了平衡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利益,可以給用人單位對程序性問題進行補正留有空間,也即采取“事后通知”工會的形式,補正相關程序,從而使程序性瑕疵得以修復,此時,勞動者不能再以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為由要求用人單位支付賠償金。這一規(guī)定既維護了法律的嚴肅性,又考慮到了用人單位的過錯可以補正的現實,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司法的人性化。
三、理解與適用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根據工會法及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解除勞動合同時應當通知工會,不能僅簡單地理解為履行了通知義務這一程序即可,而應理解為企業(yè)單方面解除職工勞動合同時,應當事先將理由通知工會,工會認為企業(yè)違反法律、法規(guī)和有關合同,要求重新研究處理時,企業(yè)還應當研究工會的意見,并將處理結果書面通知工會。
第二,《解釋(四)》是參照合同法上效力補正理論賦予用入單位補正程序瑕疵的權利,并將程序補正時間限定在起訴前。問題是,在我國勞動爭議案件實行仲裁前置程序,如果用人單位在仲裁前補正有關程序,是否允許?如果用人單位在仲裁過程中補正程序,是否發(fā)生補正的效果?包頭律師咨詢網張*軍博士認為,本條將補正程序限定在起訴前,已經考慮了仲裁前置情況,主要是為了給用人單位以充足的補正程序、彌補錯誤的時間。因此,用人單位只要是在起訴前補正的,即可認定不屬于違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不承擔賠償責任。
用人單位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的時候,除了需要通知工會,還有就是,對于被解除合同的非過錯員工,還用進行一定的經濟補償。經濟補償的額度,應該根據該名勞動者在該公司工作的時間確定。一般來說,過去工作一年,就應該多給一個月的經濟補償。
用人單位可以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和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情形
單方解除合同賠償損失嗎?
單方解除合同有哪些法定情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分紅股和原始股的區(qū)別是什么
2020-11-08如何預防拖欠工程款
2021-02-19法律中規(guī)定的雇傭關系是怎樣的
2021-03-21離婚案件中申請查封、凍結、保全夫妻共同財產要不要提供擔保
2021-03-22失聯多久可以報警立案
2020-11-21工業(yè)出讓土地是否可以轉讓
2021-03-10找房產中介安全交易四步走
2020-11-16公司注銷勞動合同是否自動終止
2020-12-28沒有簽勞動合同怎么進行勞動調解
2021-01-09拖欠農民工工資單位沒錢怎么辦
2021-03-10定值保險合同包含哪些范圍
2021-03-11人身保險殘疾程度與保險金給付比例是怎么樣的
2021-01-05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的法律適用是怎樣的
2020-12-26無保險是車輛事故責任加重的條件嗎
2021-02-09保險欺詐的表現形式有哪些呢
2021-03-18買保險一定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12鞭炮炸花車,保險怎么賠
2020-12-25保險法釋義第一百零四條是怎樣的
2020-12-26《旅行社責任保險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
2021-01-18保險受益權相關法律問題探析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