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勞務合同糾紛適用的法律有哪些?
處理勞動合同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勞動法》
第24條、第26-28條、第32條、第79條、第82條、第83條、第91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3-15條、第20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的相關規定。
處理集體勞動合同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勞動合同法》
第51-56條,及2004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集體合同規定》。處理勞務派遣合同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勞動合同法》第57-67條。處理非全日制用工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勞動合同法》第68一72條,及2003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條對勞動爭議的范圍作了明確界定。
二、如何區分勞務合同糾紛與追索勞動報酬糾紛案件?
第一,主體資格不同。追索勞動報酬的主體一方是企業或組織,另一方是勞動者個人。勞務合同的主體雙方可以同時是法人、組織或者個人。
第二,主體性質及關系不同。追索勞動報酬糾紛的雙方主體不僅提供勞務,還需要服從用人單位的管理與安排,遵守用人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勞務合同主體雙方僅存在勞務關系,一方提供勞務,一方支付報酬。
第三,調整的法律不同。追索勞動報酬糾紛主要適用《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規范調整,勞務合同該糾紛案件則適用《侵權責任法》等予以調整。
第四,接受勞務一方的義務不同。追索勞動報酬糾紛案件中,用人單位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是為勞動者繳納相關社會保險,此為法律中的強行性規定,雙方對此不得協商、變更,如用人單位不履行上述義務,提供勞務的一方可追究其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勞務行政部門也可以行使行政職權,對相關用人單位作出警告、罰款等行政處分。勞務合同中,接受勞務一方并無此義務,雙方對此可自由約定,如果接受勞務一方違約,產生相應的違約或侵權責任。
第五,處理糾紛的方式不同。追索勞動報酬糾紛案件中,雙方如對相關費用已經結算,則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否則須先到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勞動仲裁是前置程序,不服仲裁裁決的可以在法定期間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起訴。而勞務合同糾紛出現后,雙方當事人可以協商解決,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簽訂代理合同簽訂流程包括哪些環節
2020-12-16地役權與其他用益物權一并轉讓是如何的
2021-02-18病假和醫療期的區別是怎樣的
2021-02-25指定管轄的黨紀處分怎么辦
2021-01-27交通事故賠償有哪些費用
2020-11-17以限制離婚自由為條件的協議為什么無效
2021-01-18一審法院違反級別管轄審理是否有效
2021-02-21車禍導致他人父母死亡應該賠多少錢
2021-02-26交通事故工傷如何認定
2021-02-11公司房產抵押貸款程序是什么
2021-03-01不贍養老人的子女能分撫恤金嗎
2020-11-13哪些項目不屬于工資構成部分
2020-12-25超過勞動仲裁時效期間應如何主張權利
2021-01-11被保險人駕車被甩出車外死亡的保險人責任
2021-03-04人身保險合同糾紛應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嗎
2021-02-19無證駕駛撞死人無力賠償告保險公司可以嗎
2021-02-13死亡保險中被保險人自殺會有怎樣的法律后果
2020-12-08實習期上高速保險拒賠合法嗎
2021-02-22土地承包的經營權抵押不登記有效嗎
2021-01-01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性質是什么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