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3月至同年8月,萬安縣一原告肖某雇請被告匡某為其做保姆。2000年7月26日,被告匡某向原告肖某出具欠條一張,注明“欠肖某人民幣肆仟伍佰元,分期償還。”后原、被告間解除雇傭關系。因被告匡某一直未歸還借款,2005年6月,雙方引發訴訟,原告肖某訴稱的借款原因是被告匡某的父親生病需用錢;而被告匡某辯稱出具欠條的原因是由于原告夫婦的逼迫。
二、裁判
法院在審理后認為,被告匡某在實施借款行為時年僅13周歲,屬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沒有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由法定代理人代理的情況下,被告匡某的行為屬無效民事行為。故駁回了原告肖某的訴訟請求。
三、評析
筆者認為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因此,被告匡某在實施借款這一民事行為時年僅13周歲,屬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且對于一個生活在農村的女孩來說,4500元的借款并非其按常理、智力所能理解并預見相關法律后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后,該合同有效”。因此,被告匡某獨立實施的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屬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依法應由其法定代理人進行事后追認才能發生法律效力。
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理解與適用》第五條第一款“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在本案中,此舉證責任依法應由原告肖某承擔。而原告肖某除提供一份被告所寫的欠條外,未能提供被告匡某借款是經過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者在借款后其法定代理人對此借款進行過追認的證據,即原告肖某未能提供民事法律行為生效要件的事實依據。雖然被告匡某不能提供當時寫欠條是由于被逼的證據,但在本案中,首先應該證明債權債務關系成立的舉證責任在于原告方,否則原告肖某就應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朋友間租車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2020-12-18涉外結婚公證書有效期是多久
2020-11-19非親生子女的繼承權是如何的
2021-01-07房屋贈與合同怎樣寫才生效
2021-01-22打架判刑了還要賠錢嗎
2020-12-19律師調解婚姻糾紛應遵守哪些原則
2021-03-10托收承付的承付期為多久,結算條件又是怎樣的
2021-01-10合同撕毀后還有效嗎
2020-11-28非居住房屋拆遷貨幣補償金額如何確定
2021-02-09勞動者月中入職當月是否有工資
2020-11-22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都有什么條件
2021-03-12勞動關系轉移協議
2021-01-09從事勞務派遣是否需要資質
2020-11-13違反保險合同應承擔哪些責任
2021-01-07該案中保險公司應否理賠
2020-11-10保險事故涉及多個受害人怎么理賠
2020-11-16投保人的權利有哪些,做投保人應具備哪些條件
2020-12-05外出旅游買什么保險好?
2020-11-27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有什么限制和原則
2021-01-18土地網拍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