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機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屬于雇員致人損害的情形。我國《民法通則》中沒有規定關于雇員致人損害如何承擔賠償責任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5條規定:“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合伙組織雇傭的人員在進行雇用合同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造成他人損害的,其雇主是當事人”。司法解釋從程序法上確定了雇主應當作為雇員職務損害賠償責任案件的當事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規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雇傭活動是指從事雇主授權或者指示范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雇傭活動”。從上述規定看,人民法院應依照上述規定,確定雇請該肇事司機的雇主為該類損害賠償案件的被告。
在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受害人只起訴肇事加害人的,而沒有起訴機動車車主或駕駛員所在單位的,人民法院是區別情形處理的。如果駕駛員是車主或所在單位的雇員或員工,且在執行職務期間發生事故,則車主、所在單位依法應當向受害者承擔轉承、替代的賠償責任,因而是損害賠償案件的必要的訴訟當事人,人民法院在查明相關情況后應當告知受害人起訴車主或駕駛員所在單位,也可以依職權直接追加為共同被告;如果不屬于上述情形,應當由肇事駕駛員承擔直接賠償責任的,機動車車主或駕駛員所在單位僅承擔墊付責任或補充責任。
發生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司機逃逸,公安部門立案緝拿逃逸司機未果,死者的近親屬對司機所在單位提起民事訴訟,請求司機所在單位承擔賠償責任,司機所在單位雖然承認司機是其雇傭且在執行職務時肇事,但以“先刑后民”作抗辯,不同意賠償。單位的這種抗辯不應支持。司機與其所在單位形成雇傭關系,司機是在執行其所在單位的職務過程中肇事的,其單位作為雇主應對司機肇事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第一款規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該款專門規定了雇員侵權的雇主責任,該責任適用無過錯的歸責原則,雇員因故意或者重點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雇主在先行承擔賠償責任后,對雇員享有追償權。因此,死者的近親屬有權先行請求肇事司機的所在單位承擔責任,該責任的承擔不以對肇事司機的刑事責任的追究為前提。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個人隱私發到網上犯法嗎
2021-01-04合議庭成員必須參與開庭審理嗎
2021-01-24侵犯個人隱私算什么罪
2020-12-09第三方支付接口收費標準是怎樣的
2020-11-16承攬合同的責任怎么承擔
2020-11-17離婚女方要孩子需滿足什么條件
2021-02-21被家暴打成輕微傷可以離婚嗎
2020-12-18贍養人負有哪些贍養義務
2021-01-03兩個以上法院有管轄權如何處理
2020-12-26生父能取消其繼承權嗎
2021-01-14房產贈與過戶程序是什么
2020-11-11婚前買房婚后辦證是否屬于共同財產
2020-12-07勞動糾紛仲裁的手續有哪些
2021-01-13怎樣為車輛買保險
2020-12-07飛機航班延誤賠償規定
2020-12-042020人壽保險合同樣本
2021-01-06一般保險合同糾紛案例
2020-11-17精神失常自殺保險公司應當承擔保險責任
2021-01-07勞動保障部門管理失業保險工作的職責
2020-11-22誰為保險代理人惹的“禍”負責?
20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