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存在十大社會病癥;超過半數的網友認為官員群體存在信仰缺失危機,部分官員“不問蒼生問鬼神”展現其權本位病態心理。
(一)十大病態我們的社會生病了
調查顯示,超八成受調查者認為當前社會處于亞健康狀態,“信仰缺失”、“看客心態”、“社會焦慮癥”位列當今社會病癥前三項。
1、信仰缺失:價值多元化下存在信仰與道德有關的精神危機,道德赤字與壞賬凸顯;
2、看客心態:阿Q式的冷漠、麻木與圍觀,崇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處世哲學;
3、社會焦慮癥:因工作、生活、養老及未來無法預期等而長期緊張與不安;
4、習慣性懷疑:社會誠信危機導致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和安全感,從而懷疑一切;
5、炫富心態:展示、炫耀財富,虛榮心作怪,自卑心理的另一種反映,炫耀是為了獲得滿足感;
6、審丑心理:丑聞成為丑聞制造者的“通行證”,假惡丑盛行、越罵越紅;
7、娛樂至死:崇尚個人享樂主義,“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
8、暴戾狂躁癥:粗暴野蠻、乖張殘暴,易怒且好走極端甚至危害社會;
9、網絡依賴癥:對網絡及移動媒介上癮,產生依賴,沉溺在虛擬世界中不能自拔;
10、自虐心態:罵共產黨、恨體制,甚至獲得體制內好處越多的人罵得越兇。
此外,鴕鳥心態、未老先衰的初老癥、思考依賴癥的問題也有突出表現。
(二)信仰缺失中國的官員怎么了
1、關于“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超過半數的網友認為信仰缺失主要表現在官員群體身上
在回答“哪類群體信仰危機最嚴重”時,超過半數的網友(占比57.5%)認為信仰缺失主要表現在官員群體身上。
這樣的調查結果并不奇怪。“大師”王-林事件曝光后,“官場迷信”再度成為輿論關注和討伐的焦點。部分官員“不問蒼生問鬼神”,折射出他們“權位觀”和“為民觀”的偏執與錯位。官場迷信是一面照妖鏡,照出的是其背后官場腐敗的危險信號。貪腐官員的所作所為,很大程度上是信仰缺失、精神缺鈣所致。信仰缺失削弱了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影響黨員干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和公信力。
關于“信仰缺失”的原因有,50.8%的網友認為是“制度層面,一些不道德的現象沒有受到制度的懲處,反而成為一些人效仿的對象”。此外,“唯利是圖”的市場經濟以20.8%的比重位列第二大因素。
2、關于“看客心態”。“看客心態”普通,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看客
超過八成的網友認為“看客心態”是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頑疾,僅有0.3%的網友認為這一現象在社會中并不存在。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官員群體也成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主要群體,占比26.9%,這個數據高于知識分子、白領階層、青少年等其他群體。官員是看客,更多地是與其高高在上、擁有權力、占有資源、享有話語權卻往往不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關,在強拆的冷漠中,在截訪的無情中,在災禍面前的微笑中,均有官員的身影閃現,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官員的形象。
3、關于“習慣性懷疑”。“政府公信力下降”成為“習慣性懷疑”的主要病根兒
當被問及“習慣性懷疑”的表現時,“政府說什么都不信”(41.2%)、“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感”(35.2%)、“懷疑食品、藥品的安全性”(33.5%)、“對醫生的職業道德不信任”(28.0%)是社會各群體認為的主要表現形式。
與習慣性懷疑的表現相對應的,“政府公信力下降”(24.0%)、“社會誠信缺失”(22.4%)、“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不力、懲處機制不完善”(16.6%)、“特定職業人員缺乏職業精神”(14.6%)成為“習慣性懷疑”這一社會病癥誘發的重要原因。
今天,這種“不相信”、懷疑一切的情緒,已然滲透進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吃飯不相信食品的安全性,出行不相信鐵路行業解決買票難的能力和誠意,上醫院不相信醫生沒有給自己多開藥,打官司不相信司法會公正……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專家,更不相信媒體等已構成了當前社會上一堵亟待翻越的“信任墻”。
4、關于“娛樂至死”。61.0%的受訪者認為“娛樂至死”是社會流行的病癥,官員群體和青少年群體成為最易感染人群
從調查中可看出,官員群體(36.5%)和青少年群體(27.1%)成為這一社會病癥的主要人群。中國現有制度的缺陷放縱了官員的越權行為、減少了違法亂紀的成本,讓他們明知故犯地娛樂。
5、關于“暴戾狂躁癥”。85.3%的受訪者認同當前社會彌漫著較為嚴重的暴戾狂躁癥,“知識分子群體”、“城市白領階層”兩類社會群體最為理性、冷靜
“弱勢群體”(33.6%)被認為是患有“暴戾狂躁癥”最為顯著的群體。缺乏機會、缺少資源,被剝奪、被擠壓等“標簽”是社會對這類群體的刻板印象,“在看不到任何可能的出路之時,暴力方式就成為非常可能的選擇”,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郭*華如此分析。
“社會不平等加劇,弱勢群體被剝奪感強”(42.4%)首當其沖,成為誘發“暴戾狂躁癥”的第一誘因。其次是“法治不健全,公民法制意識淡薄”(35.9%)。
(三)社會之病、人心之疾應當怎么治
其一,高度重視社會病態亂象,加快培育社會核心價值觀。
當問及“您認為以下哪些是導致中國社會‘亞健康’的原因”時,在受訪者看來,“失:傳統向現代急劇轉型,新的尚未建立、舊的被迅速打破,游戲規則、倫理道德等重塑過程中沉疴積弊泛起”(49.5%)是造成當前社會“亞健康”的首要原因,“亂: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區’,跨越發展陷阱的關鍵時刻,社會亂象多等導致的適應不調”(占比36.7%)和“雜:價值多元、訴求多樣、真善美與假惡丑并存”(32.0%)排在第二、第三位。
從以上結果看,社會轉型期,秩序規則重塑、道德失范、價值多元是造成當前社會“亞健康”的重要原因。通過什么樣的機制舉措來培育民眾新時代的核心價值觀以凝聚人心,如何構筑和諧文化以促進社會的團結穩定,不啻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大課題。
其二,發展中的問題還是要靠發展來解決。“在您看來,治療社會病癥、消解負能量最具療效的藥方是什么?”調查結果顯示:“經濟發展更加注重公平、使改革紅利惠及更多人,使個人生活更有尊嚴、發展更有保障”位列第一(占比54.6%),而“政治體制改革需繼續推進,從體制上機制上根除社會漏洞”(占比42.6%),居第二位。縱觀世界各國,社會病態凸顯是社會急劇轉型期的常態現象。治療社會疾病還須回歸本源,發展中的問題還是要靠發展來解決。調查發現,受調查者對“生活更有尊嚴、發展更有保障”更為期待。
其三,“社會之病”的治愈還需從執政黨做起。“社會之病”是時代的投影,社會之病從根本上說還是“人心”之疾,折射的是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狀態。當前的社會病態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人心”的失衡,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可能出現了一些不和諧,這不僅僅是經濟發展問題,更是集“素養、心性、價值觀”等為一體的文化問題,需要執政黨對癥下藥。
來源:人民日報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不撫養孩子一方探望孩子時,需要經過對方同意嗎
2020-12-31國家公職人員違規違紀受處分后是否能保留其工作
2021-01-03財產保全中的反擔保如何解除,能否解除
2021-01-12倉單質押融資基本步驟是怎樣的
2021-02-19中止探望權如何行使
2020-12-06家庭暴力的法律對策
2021-01-24商鋪使用權有哪些作用
2021-01-28業主委員會的法律地位是怎樣的
2020-12-26租住房租墻皮脫落怎么處理
2020-12-03事實勞動關系屬于勞動關系嗎
2021-03-21投保人如果體檢不合格保費會退回來嗎
2021-01-23“賠款收據及權益轉讓書”是否可以作為雙方保險合同終結的依據
2020-12-05人身保險合同中“違法行為免賠”條款應該如何理解
2021-01-07保險合同中的霸王條款有哪些
2021-01-22保險公司可以解散或者倒閉嗎
2021-01-21公眾責任險評估的主要內容
2020-12-24保險利益的內容有什么
2021-02-15如何避免理賠糾紛受損
2020-11-27保險公司不作為拒賠合理嗎
2020-11-16保險法司法解釋三亮點解讀是怎樣的
202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