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成立不當得利
(一)一方取得財產利益
一方取得財產利益是指因一定的事實結果而獲得了或增加了財產或利益上的積累。受益人獲得的利益限于財產利益。即可以金錢價值衡量的利益,因而精神利益不屬于這里的利益范疇。判斷受益人是否受有財產利益,一般以其現在的財產或利益與如無與他人之間發生利益變動所應有的財產或利益總額比較而決定。凡是現在財產狀況或利益較以前增加,或者減少而未減少,為受有利益;既有得利又有損失的,損益抵銷后剩余有利益的,也為受有利益。具體而言,取得財產利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1、財產或利益的積極增加,即通過取得權利、增強權利效力或獲得某種財產利益或義務的減弱而擴大財產范圍。
包括:
(1)取得財產權或其他財產利益,例如所有權、用益物權、債權、擔保物權、知識產權等。占有在我國雖非一種權利,但現在通說認為占有是一種具有財產利益性質的法律上的地位,通過占有亦可獲得財產上的利益,故可因占有而成立不當得利。
(2)財產權的擴張或效力的增強,受益人在原有權利的基礎上擴張了行使權利標的范圍或效力范圍,也屬受有利益。如因第一次序抵押權消失而使后次序抵押權依次上升。
(3)權利或利益上的限制或負擔消滅,如存在于所有物上的抵押權消滅,對所有人也屬一種得利。
2、財產或利益的消極增加,即因財產或利益本應減少而未減少所得的利益。
包括:
(1)債務的減少或消滅。債務人以其總財產為一般債權提供擔保,債務的減少或消滅,使債務人原本應履行債務的負擔減少或消除,對他而言,也是一種受有利益。
(2)本應設定的權利負擔未設定。
(3)勞務或物的使用。例如甲依據與乙簽訂的勞動契約為其提供勞務,后勞動契約因違反勞動法而被宣告無效,使得乙因甲提供的勞務而受有利益。
(4)無合法權利擅自使用他人之物的人也因物的使用而受有利益。
(二)一方受有損失
僅僅有一方受有財產上的利益,而未給他人帶來損失,不成立不當得利。如甲投資興建廣場,鄰近乙的房屋價值劇增,乙獲有利益但未給甲帶來損失,乙對甲而言不成立不當得利。這里的損失,既包括現有財產或利益的積極減少,也包括應增加而未增加(可得利益)利益的喪失。對于后一種情形,受損人無須證明該項事實如未發生即確實可以增加財產,只須證明若無該項事實,依通常情形,財產當可增加,即為受有損失。也就是說,“應增加”的判定不必以其“必然增加”為必要,只要在通常情況下受損人的利益能增加即為“應增加”。如無權使用他人房屋,不管他人是否有使用該房屋或是否有出租房屋給第三人的打算,都可認為該房屋所有人受有相當于租金額的損失,因為他對房屋進行使用受益的潛在價值受到侵害。
(三)取得利益與所受損失間有因果關系
受益人取得利益與受損人所受損失間的因果關系,是指受損人的損失是受益人的所造成的結果。但受損人的損失與受益人的受益,范圍不必相同,受益大于損失,或損失大于受益,均無不可,它只影響義務人返還義務的范圍。并且,受損人所受的損失與受益人所得的利益,其形態也不必相同。如無權處分他人之物,受益的無權處分人獲得的是物的價金,而物的原所有人喪失的是該物所有權,但仍不影響不當得利的成立。
對于取得利益與所受損失間的因果關系,有直接因果關系與非直接因果關系之爭。直接因果關系主張取得利益與受有損失必須基于同一事實發生,如果是基于兩個不同的事實發生,即使這兩個事實之間有牽連關系,也不應視為有因果關系。非直接因果關系主張,取得利益與受有損失不必基于同一事實,只要兩者之間具有依社會觀念認可的牽連關系,即如果沒有受益的事實,他方即不致受有損失時,則二者之間便有了因果關系。這兩種主張在有第三人行為介入時,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論:如乙偷竊甲的財產,清償了乙對丙的債務,依據直接因果關系說,丙的受益是基于乙的清償行為,甲的受損是基于乙的偷竊行為,是兩個不同的事實,受益與損失之間不具有因果關系。而依據非直接因果關系說,則受益與損失間因兩個事實上的牽連關系而具有了因果關系。通說認為,為了充分發揮不當得利對不公平的財產變動關系的調節作用,應采取非直接因果關系的主張。因此,只要他方的損失是由獲得不當利益造成的,或者說沒有不當得利的獲取,他人就不會造成損失,均應認定受益與損失間有因果關系。
(四)沒有法律上的依據
取得利益致他人損失,之所以成立不當得利,原因在于利益的取得沒有法律上的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稱為“沒有合法根據”。無法律上的原因是指受利益的法律上的原因,而非指權利或者財產的取得沒有法律上直接原因。對于無法律上的原因,向來有統一說與非統一說兩種主張。
主張統一說的學者認為,無法律上的原因應當具有統一的意義,對各種不當得利情形下的“無法律上的原因”應以統一標準厘定,如財產或者利益的變動違反公平或正義,或者違反共同生活的基本準則,在統一說下又有公平說及正法說、債權說及相對關系說、權利說等等。
(1)公平和正法說。該說試圖從公平正義或者社會生活規則上說明不當得利的發生基礎。公平說認為,無法律上的原因,是指取得利益的結果有反公平或正義;公平正義為不當得利請求權的基礎。正法說認為,正法是不當得利請求權的基礎。正法是指達到共同生活的基本觀念;成法是指依一定的技術所制定的法規。正法與成法發生沖突時,才發生不當得利。
(2)債權及相對關系說。債權說主張,債權是不當得利的基礎觀念,受益若以無債權關系為基礎,即為無法律上的原因。相對關系說主張,財產的變動以當事人之間具有相對法律關系為基礎,若受益人與受損人之間欠缺相對關系的,即為無法律上的原因。
(3)權利說。該說主張,權利為不當得利的基礎觀念,權利為取得利益的原因,無法律上的原因,就是指受益人不具有取得該利益的權利。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不當得利構成的條件”問題進行的解答,不當得利構成的條件有四個,包括一方取得財產利益、一方受有損失、取得利益與所受損失間有因果關系等。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家庭冷暴力離婚賠償
2021-02-07律師事務所可以代理哪些案件
2021-01-28無限責任公司有哪些
2020-12-27怎樣行使翻譯權
2021-03-11抵押到期債務未還清怎么辦
2021-01-24放棄繼承權聲明書要公證嗎
2021-03-19懷孕工傷事故怎么賠償
2020-12-19撫恤金有一個親屬不簽字如何處理
2021-02-25幼童在火車站內玩耍被列車軋傷致殘事故責任如何認定
2021-02-22勞動合同是實習期過后簽的嗎
2020-11-16實習協議期是多久
2021-03-18購買兒童意外傷害賠償保險的注意事項
2021-01-16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貨損賠償糾紛案
2021-01-30訂立保險合同分哪些階段
2021-01-12壽險理賠需要知道這些問題
2020-12-11人身保險種類有哪些
2021-01-12保險賠償糾紛多,如何有效的解決保險賠償糾紛
2021-02-10失業保險基金被挪用怎么辦
2021-02-18航空貨物運輸險保險責任有哪些
2020-11-14保險合同糾紛無證駕駛免賠嗎
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