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意取得應該符合的條件:
(一)出讓人無權處分;
(二)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第三人必須是善意的。善意一詞是拉丁文bonafides來的,亦稱不知情,指不知存在足以影響法律效力的事實的主觀狀態。我們這里所說的善意是指第三人不知道占有人系非法轉讓。善意取得,是第三人不知并不應知轉讓人是非法轉讓,一般是誤信其為所有人或其他有處分權的人。例如,錯誤地認為動產的承租人、借用人、受寄人、運送人是所有人或其他有處分權的人,并且依轉讓物當時的環境,他也不應知道占有人系非法轉讓,如果是對讓與人的行為能力、代理權的范圍、意思表示的瑕疵發生誤解,不受善意取得的保護。第三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這里的善意,是指取得標的物的第三人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占有人為非法轉讓。這里不僅不要求第三人有出讓人有權處分的確信,而且是推定任何參加交易的第三人都具有這種善意。物權法對這種善意的保護,是公信原則的體現。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惡意第三人。惡意就是第三人依當時的情況知道或應當知道轉讓人無讓與的權利。即根據當時的環境,依交易的一般情況,可以得出讓與人無權讓與的結論,則第三人應視為惡意。例如第三人以不正常的低價購買物品,如無相反的證據,應認為是惡意。
(三)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四)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善意取得成立的條件: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規定,善意取得應當具備下列成立條件:1.標的物須為動產或者不動產;2.讓與人對處分的動產或不動產無處分權;3.受讓人受讓財產時須為善意;4.受讓人須支付合理的價格;5.轉讓的動產或不動產已經交付或者登記。
二、善意取得的優點
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民法中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它是均衡所有權人和善意受讓人利益的一項制度,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維護所有權人的利益,保證所有權安全。其次它側重維護善意受讓人的利益,促進交易安全。當所有權人與善意受讓人發生權利沖突時,應當側重保護善意受讓人。這樣有利于維護交易的安全,還有利于鼓勵交易。這種情況下,對所有權人利益的限制,我們可以認為是對所有權人在托付別人保管自己財產或管理自己財產時不盡注意義務,而使他承擔相應不利后果的責任。
三、善意取得的弊端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基于善意取得在促進交易便捷、保護交易安全、維護市場交易秩序等方面的價值功能,在物權法中明確此項制度是一大進步,但筆者認為該項制度尚有幾點值得探討:
1、善意取得的法律要件。無處分權人將動產有償轉讓給善意受讓人的,應符合如下條件,受讓人即時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1、處分人將該動產移交受讓人占有的;2、受讓人支付了一定的代價;3、處分的標的物是法律允許流轉的財產;4、交易合法有效。受讓人在受讓動產時不知讓與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的,為善意。受讓人是否為善意,以取得動產占有時的狀況來確定。
2、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例外情形。下列情形不適用善意取得:1、無償的轉讓行為;2、轉讓人和受讓人采用占有改定方式的,由轉讓人繼續占有動產的;3、以轉移物的請求權代替交付的。
3、受讓人的權利救濟制度。受讓的動產如為盜竊物、遺失物,所有人、遺失人或者其他有受領權的人有權在喪失占有之日起一年內向動產受讓人請求返還。因所有人的追奪而使受讓人遭受損失的,受讓人有權要求轉讓人賠償損失。所有人對于處分人無權處分行為的發生有過錯的,受讓人也有權要求其給予適當的補償。但動產系由拍賣、公共市場或者經營同類物品的商人處購得的,所有人請求返還時,必須向受讓人償還支付的價金;動產為貨幣或者無記名有價證券的,不得請求返還。
4、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民法通則的善意取得僅適用于動產,而物權法將不動產規定善意取得的標的物之一,該規定是指善意取得人出于善意而信賴不動產登記簿的登記,而與登記記載的權利人發生交易,因而取得不動產所有權或者其他權利的人,為保護交易安全而準用動產善意取得的規定。
5、我國對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與實踐從實踐來看,司法機關很少能體現對善意購買贓物者的法律保護,造成這種情形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法律規定的猶豫性與模糊性。因此,在將來的物權立法中應該明確地體現對善意購買贓物者的法律保護。借鑒國外立法經驗和結合我國實際,筆者認為,對于善意購買贓物的受讓人應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為原則,以公平原則為補充,具體內容可表述為:受讓人善意購買贓物的可以取得贓物的所有權,原所有人應向非法出讓人要求賠償。但是,如果非法出讓人沒有能力賠償的,可以按照公平責任原則,由善意受讓人給予所有人一定的補償歷經七次審議,我國立法史上最為慎重的一次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最終于2007年3月16日公布。但該法的正式出臺并不意味著圍繞該法的爭論已經平息。不可否認,《物權法》的頒布是我國法制進程中的一件大事,它的許多規定都具有里程碑意義,對保護公、私財產所有權起到了積極的意義。然而,正因為它意義重大,與普通大眾關系最密切、最直接,它也是近兩年爭議最多的一部立法。其中公、私財產權的平等保護、不動產的登記制度、業主的權利、住宅建設用地的自動續期,所有權的善意取得制度等都是民眾討論的熱點問題。如果從我國的法理通說和司法實踐贈與由于其無償性,不能適用善意取得。但是,從國際上其他國家的立法而言,則多數并不要求善意取得要具有有償性和對價。只要屬于交換行為即可,因而國際上其他國家立法而言,贈與也是善意取得的合法交換方式。
6、善意取得是否要求有交易行為。善意取得制度意在保護交易安全,因而惟有受讓人與轉讓人之間存在交易行為時,才存在善意取得問題。這種交易主要是通過買賣、互易、贈與、債務清償、出資等具有交換性質的行為實現的如果通過繼承、遺贈等行為取得的,則不能產生善意取得的效力。因為繼承人、受遺贈人只能從被繼承人和遺贈人那里取得其個人的合法財產,不能通過繼承或受遺贈而取得除被繼承人和遺贈人以外的他人的財產。對于善意取得的交換行為是否應為有償,各國規定不同。在多數西方及日本等國,規定并無有償無償的限制,只要屬于交換行為即可,因而贈與也是善意取得的合法交換方式。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受讓人取得財產時雖出于善意,但取得財產時沒有支付任何代價,即屬于無償取得財產,在此情況下,所有人仍可以要求受讓人返還該物。受讓人實際占有由讓與人轉移占有的動產,為善意取得成立之基礎,而所謂動產占有之轉移,包括四種情形,即現實交付,簡易交付,占有改定,及返還請求權之讓與。構成善意取得的交易行為應是一種有償交易,取得財產的受讓人通常支付了相應的對價。一般學者皆認為無償取得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筆者認為:一方面,在許多情況下,無償轉讓財產,本身表明財產的來源可能是不正當的,而一個誠實的、不貪圖便宜的受讓人在受讓財產時,應當查明財產的來源,如果不經調查就受讓財產,則本身是非善意的,或者說是有過失的。另一方面,由于財產是無償接受的,受讓人占有財產已經獲得了一定的利益,因此返還財產并不會蒙受多少損失贈與因其不是一種交易行為,且受讓者取得財產是無償的,因此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通過繼承、遺贈等行為取得財產也不能產生善意取得的效力,因繼承人、受遺贈人只能從被繼承人和遺贈人那里取得其個人合法財產,不能通過繼承和受遺贈而取得除被繼承人和遺贈人以外的他人的財產。
凡事有理固然有弊,善意取得也不例外,是一把雙刃劍。希望法律能越發完善,盡量避免其因此制度而造成損害。如果您的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員工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有什么
2021-01-30新婚姻法司法解釋
2021-03-26非訴訟法律業務律師收費標準是什么
2020-12-29假火化證明如何處罰
2021-02-19甲乙雙方簽訂一份修理設備的合同,客體是誰
2020-12-26滴滴順風車怎么收費
2021-01-02如何收養非婚生子女
2021-01-20破壞軍婚有什么后果
2020-12-20不動產權證和不動產權證書怎么過戶
2021-03-15非法同居與重婚的區別
2020-11-17哪些出軌證據能被法院采納
2020-12-29法律是如何規定虐待的
2020-11-21汽車貸款違約金怎么算
2020-12-18哪些情形可以變更勞動合同,變更勞動合同要注意什么
2021-03-10在職勞動糾紛申訴期是多久
2020-11-25人壽保險合同的基本條款有哪些,哪些人壽保險合同無效
2021-02-28指定人壽保險受益人需要注意哪幾點
2021-01-15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產品責任險條款
2020-11-21交通肇事逃逸的保險公司怎么理賠
2021-02-01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保險合同條款
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