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抗辯權提供擔保的條件是什么
(一)雙方當事人因同一雙務合同而互負債務。在雙務合同中,一方承擔合同債務的目的,通常是為了取得對方當事人的對待履行,這就使雙務合同當事人之間的債務具有對等性,即一方的權利是另一方的義務,反之亦然。
(二)負有先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才能享有不安抗辯權。由于權利人依照合同約定先履行義務有可能要面臨對待履行不能實現的風險,當這種風險即將成為現實時,法律賦予先履行一方中止履行合同的權利,因此不安抗辯權的“不安”是立足于先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護當事人的合同期待權,保障交易的安全性。
(三)先履行的一方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后給付義務人的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是指對方經營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喪失商業信譽等情形導致其有可能無法履行合同而不能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現實危險”的事實應當發生在訂立合同之后,否則,法律沒有必要對在訂立合同時就已經知道或應當知道上述事實存在的當事人給予特別保護。
為了防止當事人濫用不安抗辯權,先履行合同的一方必須承擔舉證義務,先履行合同的一方必須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對方有法律所規定的不能對待給付的情形,而不能憑空推測或根據主觀臆想而斷定對方不能或不會對待履行,缺乏確切證據證明對方履行能力降低而單方中止合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不安抗辯權是指雙方合同成立后,有先后履行順序的,先履行的一方有確切證據表明另一方喪失履行債務能力時,在對方沒有恢復履行能力或者沒有提供擔保之前,有權中止履行合同的權利。規定不安抗辯權是為了切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防止借合同進行欺詐,促使對方履行義務。
不安抗辯權制度并不是純粹的法律邏輯的產物。它能在大陸法上產生和發展,并為眾多國家合同立法所采納,甚至對各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最重要的原因并不在于它有理論上的合理性,而在于它在實踐中的積極意義以及它與立法者所希望的借合同法張揚的價值目標的契合。
公平性原則的要求
在現代社會中,大多數雙務合同的訂立和履行均非同時進行,雙方當事人履行義務的期限也往往不一致,往往會約定一方先履行給付。任何一方當事人總是期望簽約后對方屆時履行合同,但是由于各種社會經濟因素瞬息萬變,在合同有效訂立到合同履行的期限內,會出現許多不可預見的情況,這些情況很可能使得合同在今后無法履行或難以履行。面對種種極具現實可能性的巨大的違約威脅,任何先履行一方都不會愿意坐以待斃,把自己的重大經濟利益交給變幻莫測的未來;而恰恰相反,為了自己的利益或避免損失的擴大,他們總會千方百計地去克服和解決,但傳統的合同法給予他們的空間和余地實在太窄了,于是不安抗辯權作為平衡合同雙方當事人利益的一種預防措施應運而生。不安抗辯權使先履行一方避免了那種于他極端不利的地位,使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不致失衡,使公平原則在合同關系從成立到消滅的各個階段均得以貫徹,讓先履行方獲得相應的救濟手段。
效益性原則的要求
法律經濟學理論認為,所有法律活動,包括一切立法和司法以及整個法律制度事實上是在發揮著分配稀缺資源的作用,因此,所有法律活動都要以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即追求效率最大化和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財富為目的。貫徹不安抗辯權制度,就能使社會損失降低到較小限度。在后履行方出現不能履約的可能時,如果不采取不安抗辯權制度,先為給付方只能按有效合同對待,并在履行期限屆滿前依約履行。很明顯,所有的一切支出,完全有可能因對方的最終不履行行為成為不必要,這就導致了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相反,如果采取不安抗辯權制度,先為給付方就有權及時從合同中解脫出來,并通過其他措施,防止情況的進一步惡化,從而使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抗辯權是一種防御性而非攻擊性的權利。只有一方當事人行使請求權,另一方當事人才可能對此進行抗辯,否則“對抗”就無從談起。
比如同時履行抗辯權,《德國民法典》第三百二十六條規定:“因雙務契約而負擔債務者,在他方當事人未為對待給付之前,得拒絕自己的給付,但自己有先為給付的義務者,不在此限。”《日本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條也規定:“雙務契約當事人的一方,于相對人履行其債務前,可以拒絕履行自己的債務。但是,相對人的債務不在清償期時,不在此限。”臺灣地區民法典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因契約互負債務者,于他方當事人未為對待給付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但自己有先為給付之義務者,不在此限。”我國《合同法》第六十六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后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從以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同時履行抗辯權的規定可以看出,只有在負有同時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請求履行時,另一方才可行使抗辯權拒絕履行自己的債務,否則就不能行使抗辯權。再比如時效完成抗辯權,臺灣地區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時效完成后,義務人可以拒絕給付。”我國正在制定的民法典的學者建議稿中也有類似的規定。這里,“義務人可以拒絕給付”,是以“時效期限屆滿”,權利人請求給付為前提條件。如果沒有“請求”,那么就沒有“拒絕”即抗辯可言。因此,抗辯權永遠都是消極的、被動的,其作用主要在于防御,而不是攻擊。
在上面我們可以知道不安抗辯成立的條件是什么,范圍區間是什么。律霸網小編提醒大家,我們在生活上,必須嚴格遵守規章制定,不要知法犯法,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那么對于自己及家人都是一種非常大的影響,當然對于一些不好的問題我們也要及時制止,共同創建美好家園。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被打做法醫鑒定流程是怎樣的
2020-11-19股東代表訴訟有期限限制嗎
2020-11-30欠錢無力償還法院怎么判,會坐牢嗎
2021-02-05贍養費不給強制執行立案需要多久
2020-12-23交通事故認定書怎么確定
2021-01-15法院達成的離婚調解書是否能反悔
2021-02-03反擔保合同抵押中雙方的權利義務是什么
2020-11-12開發商無證賣房子欺騙消費者怎么維權
2020-11-09唯一住房被認定為危房有補貼嗎
2020-11-29是否對所有公司都負競業限制義務
2020-12-07產假期間員工裁員補償標準
2020-12-17一般附加險有哪些險別
2021-03-05交通意外傷害保險合同條款
2021-02-10旅游意外保險常識及境外旅游保險理賠
2020-12-05從車險爭議看保險人賠付責任的認定
2021-01-28保險案件中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司法實踐問題
2021-02-01車子被撞對方全責,保險公司不賠應該怎么辦
2020-12-02保險利益與投保有什么關系嗎?
2021-01-12人壽保險及其特征
2021-01-17意外保險的賠償范圍
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