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港、澳的刑罰目的
(一)臺灣的刑罰目的
臺灣現行“刑法”中并無刑罰目的的規定。但由于臺灣“刑法”直接受到德、日刑法理論的影響,所以臺灣刑法學者關于刑罰目的的思想也都深深烙上了德、日刑罰目的論的痕跡。不過,學者之間在這一問題上多有分歧。如,韓*謨教授認為:“刑罰之最終目的,在于社會防衛。”[1]林*田博士指出:“報應與預防乃構成刑罰目的之兩大基本思想。”[2]張*卿博士則認為:“報應理論雖然是一種刑罰理論,但卻不是‘刑罰目的理論’。因為,報應本身并不是一種工具或手段,報應并不是為了完成特殊之目的。”[3]應該肯定,張氏對把“報應”作為刑罰目的的批評是中肯的。因為,按德、日刑法學的通說來看,報應是被作為刑罰的本質來理解的。如果把報應作為刑罰的目的,這顯然混淆了刑罰本質與目的的界限。如此看來,臺灣學者關于刑罰目的的見解可概括為:刑罰的終極目的在于社會防衛,具體言之,刑罰目的則在于預防犯罪,包括一般預防與特別預防。
(二)香港的刑罰目的
根據香港法律界人士(包括法學家和司法實務人員)的觀點,香港的刑罰目的可概括為:懲罰、阻嚇、教正以及維護法紀。
1.懲罰
香港法律界認為,刑罰的懲罰性目的,旨在顯示社會人士對罪行的厭憤,以及犯罪人為其所犯罪行得到懲罰。對犯罪人判處刑罰,這是罪犯因其危害社會和侵犯他人的行為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也是其罪有應得和報應。如果不使犯罪人受到必要的應得的懲罰,就無法伸張社會的正義,就不能平息人們的憤怒,就不會體現法律的公平。因此,對于犯罪人必須給予一定的懲罰,如判處罰金、剝奪自由或其他權利;對那些狠毒和殘忍的罪犯甚至判處重刑,以剝奪其危害社會的條件。在英美刑法理論中,關于刑罰的目的,向有報應主義與功利主義之爭。其中,報應主義認為,社會應當給予損害社會的人以損害,因此刑罰是正當公道的。只有被判定有罪的人,才應受到刑罰的懲罰,刑罰的輕重應當同犯罪行為對社會的損害程度相當。由此可見,香港刑罰的懲罰目的,不僅受到英美等西方國家刑罰目的理論的影響,而且深深地打上了中華法系傳統刑罰思想的明顯烙印。當然西方刑法理論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把懲罰作為刑罰的目的,既不人道又陳舊過時,但是香港刑法學界對此并不贊同和盲從。這表明中國傳統道義觀念在華人占大多數的香港社會的存在的確根深蒂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土地以租代征合法嗎
2021-01-19離職之后可以仲裁雙倍工資嗎
2021-03-14債權優先于物權的情形有什么
2021-02-15倒簽合同存在哪些風險
2021-03-26城市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
2021-01-24債務人死亡妻子應如何承擔責任
2021-02-22反擔保合同適用法律情形有哪幾種情況
2021-03-12如何理解共同承攬人的連帶責任
2020-12-14夫妻共同財產包含哪些內容,如何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2021-01-01員工不簽勞動合同的應該要如何處理
2021-02-04試用期內降薪調崗合法嗎
2021-02-05買兩份意外險,賠付是不是兩份都分別賠付
2021-01-15人身保險的特點是什么
2020-11-12保險合同無責不賠屬霸王條款
2021-03-05保險合同中免責條款是否有效
2021-03-05學生意外保險理賠流程
2021-03-11約定與法律有什么關系
2021-01-30被盜車輛撞傷人,保險公司要賠償嗎
2020-11-18異地事故保險怎樣理賠
2021-01-02公眾責任保險費用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