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與“金融消費者”既有著密切聯系又有許多區別。有一種觀點認為“金融消費者”是“消費者”的下位概念,如果持此觀點,則從邏輯上來講,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完全可以適用現有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即便“消法”對消費者的保護存在諸多缺憾,所討論的不過是對“消法”的完善與補充。此外,金融消費者之所以在近幾年引起熱議,乃因金融消費具有無形化、專業化、交易雙方地位明顯不平等、主體范圍不明確等特點之故,當其具備如此多傳統消費者不具有的特點時,再將其歸為消費者的子概念實為不合理。因此,筆者更偏向于認為“傳統的消費者在內涵和外延上都無法涵括金融消費者這個新概念”,但仍需進一步明確二者的關系。總體來說,“金融消費者”與“消費者”有著很大的交叉與重復,其本質均是不以營利為目的而購買商品、接受服務。但“金融消費者”是“消費者”在金融領域的延伸,因其行為涉及到金融產品、服務而具備了某些特殊的屬性。比如在主觀方面,其購買金融產品是為獲得經濟收益,而消費者則一般是為滿足生理、心理需求;在客觀方面,其購買金融產品后可能會再次轉售,而消費者則一般將購買的產品消耗掉。易言之,“金融消費者”與“消費者”既有重復又有區別,并非簡單的上下位關系。
當明確了消費者與金融消費者的關系之后,可以將“金融”與“消費者”相結合并輔以金融背景下的特殊要件,即可定義金融消費者。學界對“金融”基本無爭議,因此重點在于厘清“消費者”。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沒有明確“消費者”的含義,只是在第2條中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因此學界大多通過解釋此條款來定義“消費者”。如“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居民”、“為生活消費的需要而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自然人”、“非以營利為目的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人”等等。觀此種種,其關注點可總結為“人的要素和行為的要素”。其中關于“人的要素”留待后文詳述,此處僅討論“行為的要素”。由于實踐中大量存在著游離于消費與投資之間的情形,若以正面方式進行定義,則有可能排除部分行為造成保護的不周延,在域外消費者保護的演進過程中,一些國家也正趨向于采納反向定義方式,如英國《消費者信用法》規定,“消費者是非因自己經營業務而接受……商品或勞務的人”;歐盟1980年《關于合同義務的法律適用公約》認為“消費者是指基于行業或職業之外的目的而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私人”;1994年《不公平消費合同條款指令》將消費者定義為“出于非職業目的締結合同的自然人”。因此,以反向方式――“非以營利為目的”來定義更為合理。
要了解更多金融消費相關法律知識,在律霸網上有許多這方面律師,詢問即可獲得專業意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務派遣聘員無固定期限如何賠償
2020-11-15夫妻離婚財產分割的原則及方法
2020-12-16拆遷安置房可以過戶嗎
2020-12-18網絡語言攻擊能定罪嗎
2021-02-09民事訴訟主管的標準及范圍是什么
2021-02-25民事法律規范都包括哪些
2021-02-10限制出境怎樣解除
2021-01-08單位蓋的集資房是什么性質
2021-02-11買別人單位的集資房應注意什么
2020-12-07勞務合同什么法律關系
2021-02-25勞動調解應該去哪
2021-03-10勞務派遣糾紛哪個地方仲裁管轄
2020-12-03飛機延誤怎么賠償
2021-01-05航班取消賠償
2020-12-03離婚時夫妻雙方為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險怎樣分割
2020-12-22保險合同如何變更
2021-01-30偽造保單該如何報案
2021-03-03農房保險理賠多久過期
2021-02-28保險理賠需多少時間才能到賬
2021-01-25變額保險 VariableLife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