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人身損害賠償案件?
2、何謂賠償權利人?
3、法定被扶養人包括哪些人?
4、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包括哪些人?
5、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致傷(未致殘、死亡),誰作為賠償權利?可以提出哪些賠償請求?
6、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致殘(未死亡)的,誰作為賠償權利?可以提出哪些賠償請求?
7、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致死的,誰作為賠償權利人?可以提出哪些賠償請求?
8、胎兒能否作為賠償權利人?
9、何謂賠償義務人?
10、酒店、賓館、餐廳等未盡合理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11、教育機構作為賠償義務人應當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12、精神病院作為賠償義務人應當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13、法人、其他組織作為職務侵權行為的賠償義務人,需要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14、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誰作為賠償義務人?需要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15、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誰作為賠償義務人?需要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16、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需要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17、無償幫工人因幫工活動致人損害或者自身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18、建筑物致損(物件致損),誰是賠償義務人?
19、人身損害賠償由親屬參與糾紛處理并代替簽訂賠償協議的行為是否有效?
20、賠償義務人能否提起確認之訴,請求法院確認賠償額?
21、勞動者在工作中遭受人身損害,如何獲得賠償?
22、相約進行戶外集體探險或者自助旅游發生意外傷害事故應當如何承擔民事責任?
23、什么是人身損害賠償的過失相抵規則?
24、共同加害行為如何承擔賠償責任?
25、高空拋物行為是否屬于共同危險行為?
26、對共同侵權行為如何提起損害賠償訴訟?
27、人身損害賠償有哪些賠償項目?
28、醫療費如何計算?
29、誤工費如何計算?
30、護理費如何計算?
31、交通費如何計算?
32、住院伙食補助費、住宿費和伙食費、營養費如何計算?
33、殘疾賠償金如何計算?
34、殘疾輔助器具費如何計算?
35、被扶養人生活費如何計算?
36、喪葬費如何計算?
37、死亡賠償金如何計算?
38、如何破解人身損害賠償標準城鄉“同命不同價”問題?
39、人身損害賠償應當如何給付?
1、什么是人身損害賠償案件?
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是指自然人因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遭受侵害,造成傷、殘、死亡及其他損害結果,賠償權利人要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侵權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一條第一款規定,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侵害客體是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2)造成損害結果是傷、殘、死亡以及其他損害(如精神失常等);
(3)損害賠償當事人是賠償權利人和賠償義務人;
(4)賠償請求權內容包括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兩個方面。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人身損害賠償主要包括以下七類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
(1)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
(2)醫療損害賠償糾紛;
(3)工傷事故損害賠償糾紛;
(4)水上運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
(5)航空運輸人身損害賠償糾紛;
(6)航空器對地、水面上第三人損害賠償糾紛;
(7)觸電人身損害賠償糾紛。
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還包括以下特殊類型的侵權糾紛:
(1)產品質量損害賠償糾紛;
(2)高度危險作業損害賠償糾紛;
(3)環境污染侵權糾紛(包括大氣、水、噪聲和放射性污染侵權糾紛);
(4)地面、公共場所施工損害賠償糾紛;
(5)建筑物、擱置物、懸掛物塌落損害賠償糾紛;
(6)飼養動物致人損害賠償糾紛;
(7)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職務侵權糾紛;
(8)雇員受害賠償糾紛;
(9)雇主損害賠償糾紛;
(10)防衛過當損害賠償糾紛;
(11)緊急避險損害賠償糾紛;
(12)義務幫工人受害賠償、補償糾紛;
(13)見義勇為人受害賠償、補償糾紛;
(14)堆放物品倒塌損害賠償糾紛等。
【溫馨提示】
①人身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分為三種:
A.身體受到傷害的訴訟時效為1年;
B.因產品質量受到傷害的訴訟時效為2年;
C.因環境污染受到傷害的訴訟時效為3年。
②人身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起算:
A.傷害明顯的,從受傷害之日起算;
B.傷害當時未曾發現,后經檢查確診并能證明是由侵害引起的,從傷勢確診之日起算。
2、何謂賠償權利人?
“賠償權利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
“賠償權利人”包括兩類三種人:
第一類直接受害人(1種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致傷、殘或者其他損害(未死亡)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直接受害人是當然的、唯一的賠償權利人;被扶養人和近親均不是賠償權利人,無權提出人身損害賠償請求。
第二類間接受害人(2種人),是指①法定被扶養人(見3、法定被扶養人包括哪些人?)和②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詳見4、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包括哪些人?)。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致死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直接受害人因死亡不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間接受害人(法定被扶養人、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是賠償權利人;間接受害人也只有在直接受害人死亡的情況下,才能充當賠償權利人。
【溫馨提示】
①賠償權利人包括直接受害人和直接受害人的近親屬(法定被扶養人和其他近親屬)。
②賠償權利人只解決哪些人可以成為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原告人范圍問題;賠償權利人并非都是適格原告。具體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格原告應當根據請求賠償的項目以及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的“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標準進行審查確定。
3、法定被扶養人包括哪些人?
法定被撫養人是指直接受害人依法承擔扶養義務的未成年人和成年近親屬,即法定被扶養人包括未成法定被扶養人和成年法定被扶養人。
(1)未成年法定被扶養人:
根據《婚姻法》規定,未成年人作為法定被扶養人包括直接受害人的未成年子女以及父母死亡、無力扶養的未成年孫子女、外孫子女、弟、妹。未成年法定被扶養人范圍:①未成年子女;②未成年孫子女;③未成年外孫子女;④未成年弟;⑤未成年妹。未成年法定被扶養人作為賠償權利人不要求被扶養人沒有其他生活來源。
(2)成年法定被扶養人:
成年近親屬作為法定被扶養人必須具備缺乏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兩個要件。成年法定被扶養人范圍包括:
①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配偶、父母;
②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
③子女已經死亡、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④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
【溫馨提示】
①法定被扶養人不僅包括死者生前實際扶養的法定被扶養人,還包括依法應當由死者扶養,但因為死亡事故發生,死者尚未扶養的子女,如死亡事故發生時已經懷孕尚未出生的子女,如果出生時為活體也屬于死亡受害人的法定被扶養人;對于直接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致殘的,致殘事件發生時已經懷孕尚未出生的子女,如果出生時為活體也應屬于受害人的法定被扶養人。
②僅僅具有被扶養“期待權”的近親屬不屬于法定被扶養人。如子女健在、有能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盡管將來有可能因為子女死亡、無力贍養而獲得直接受害人的扶養,但這種扶養權只是一種期待權(與案件不具有直接利害關系),不屬于法定被扶養人范圍。
③法定被扶養人的類型包括致殘受害人的法定被扶養人和死亡受害人的法定被扶養人。致殘受害人的法定被扶養人生活費由直接受害人主張,提出賠償的依據是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減少。死亡受害人的法定被扶養人生活費由法定被扶養人主張,提出賠償的依據是因直接受害人死亡而蒙受生活資源(扶養費、扶養費和贍養費等)的損失。因此,死亡受害人的法定被扶養人作為賠償權利人提出人身損害請求僅限于直接受害人死亡情形的被扶養人生活費一項。
④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民法通則意見”)第147條規定,侵害他人身體致人死亡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依靠受害人實際扶養而又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人要求侵害人支付必要生活費的,應當予以支持,其數額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也就是說,根據民法通則意見被扶養人包括實際被扶養人。根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一條“賠償權利人”規定,作為賠償權利人的被扶養人僅限于法定被扶養人,不包括實際被扶養人。因此,僅依靠直接受害人實際扶養但直接受害人沒有法定扶養義務的人不是賠償權利人,依法不得提出人身損害賠償請求。
4、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包括哪些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2條規定,民法通則中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溫馨提示】
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包括①配偶、②父母、③子女、④兄弟姐妹、⑤祖父母、⑥外祖父母、⑦孫子女、⑧外孫子女。
只有直接受害人死亡情況下,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才能作為賠償權利人;但并不是說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全部都可以作為適格原告參加訴訟提出人身損害賠償請求,只有對訴訟請求(人身損害賠償項目)“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的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才是適格原告。
5、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致傷(未致殘、死亡),誰作為賠償權利?可以提出哪些賠償請求?
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致傷(未致殘、死亡)的,直接受害人本人是賠償權利人,有權作為原告提出人身損害賠償訴訟請求;受害人的近親屬(包括被扶養人)不是賠償權利人,不能提出人身損害賠償請求。
直接受害人致傷的損害賠償包括兩個方面7個項目:
(1)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①醫療費、②護理費、③交通費、④住宿費、⑤住院伙食補助費、⑥必要的營養費;
(2)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即⑦誤工費。
【溫馨提示】
受害人因人身損害致傷(未致殘、死亡)的損害賠償包括7個項目:①醫療費、②誤工費、③護理費、④交通費、⑤住宿費、⑥住院伙食補助費、⑦必要的營養費。
6、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致殘(未死亡)的,誰作為賠償權利?可以提出哪些賠償請求?
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致殘(未死亡)的,直接受害人本人是賠償權利人,有權提出人身損害賠償訴訟請求;受害人的法定被扶養人和近親屬等其他人均不是賠償權利人,無權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直接受害人致殘的損害賠償包括兩個方面11個項目:
(1)第5條受害人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共7個賠償項目:①醫療費、②誤工費、③護理費、④交通費、⑤住宿費、⑥住院伙食補助費、⑦必要的營養費;
(2)受害人因殘疾而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共4個賠償項目:①殘疾賠償金、②殘疾輔助器具費、③被扶養人生活費、④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后續治療費。
【溫馨提示】
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致殘(未死亡)的損害賠償共11個項目:①醫療費、②誤工費、③護理費、④交通費、⑤住宿費、⑥住院伙食補助費、⑦必要的營養費;⑧殘疾賠償金、⑨殘疾輔助器具費、⑩被扶養人生活費、⑾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后續治療費。
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致殘的“被扶養人生活費”性質,為“受害人因殘疾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既然是“收入損失”,賠償權利人應當是直接受害人本人,而非法定被扶養人。
7、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致死的,誰作為賠償權利人?可以提出哪些賠償請求?
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致死的,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包括法定被扶養人)是賠償權利人。
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致死的損害賠償包括兩個方面11個項目(受害人未經搶救即死亡的,只賠償第(2)方面4個項目的合理費用):
(1)直接受害人因傷后死,死前因搶救而支出的醫療費、誤工費等,應當按照第5條規定予以賠償,共7個賠償項目:①醫療費、②誤工費、③護理費、④交通費、⑤住宿費、⑥住院伙食補助費、⑦必要的營養費。直接受害人死前因搶救而支出的醫療費、誤工費等,在性質上屬于直接受害人因身體權(非生命權)遭受侵害而產生的賠償費用請求權(債權),可以依法繼承。因此,賠償權利人是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適格原告是死亡受害人近親屬當中依法享有繼承權的人。
(2)因受害人死亡賠償的合理費用,共4個賠償項目:①喪葬費;②被扶養人生活費;③死亡補償費;④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溫馨提示】
受害人因人身損害致死的損害賠償共11個項目:①醫療費、②誤工費、③護理費、④交通費、⑤住宿費、⑥住院伙食補助費、⑦必要的營養費、⑧喪葬費、⑨被扶養人生活費、⑩死亡補償費、⑾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賠償權利人是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作為適格原告必須具備對上述賠償項目“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條件。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后因其他原因(非因傷)死亡的,賠償權利人是對死亡的受害人享有繼承權的近親屬,按照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致傷、致殘的賠償項目進行賠償。
8、胎兒能否作為賠償權利人?
胎兒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不是民事權利主體,不能作為賠償權利人。懷孕期間胎兒受到的侵害只能視為對其母親的侵害,胎兒母親是賠償權利人。胎兒出生后如果是活體即成為嬰-兒,嬰-兒具有民事權利能力,是民事權利主體,可以作為賠償權利人,且對其在胎兒期間受到的損害的賠償請求權具有溯及力,可以追溯到胎兒期間行使。。因此,嬰-兒對于其出生前自身受到損害的,有權作為賠償權利人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嬰-兒對于出生前的胎兒期間父母親因侵權死亡的,有權作為賠償權利人(死亡受害人近親屬)享有撫養費請求權。嬰-兒作為賠償權利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應當由嬰-兒本人享有并行使;但在其不具備民事行為能力時,由監護人代為行使。
【溫馨提示】
①胎兒區別于嬰-兒:胎兒不是民事權利主體,不是賠償權利人;嬰-兒是民事權利主體,可以作為賠償權利人請求損害賠償。
②出生后的嬰-兒享有獨立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由監護人代為行使),且可以追溯到胎兒期間。
③對于侵權行為發生時胎兒尚未出生且訴訟開始前或者訴訟結束前仍未出生的,如何保護將來的嬰-兒損害賠償請求權,目前法律、司法解釋沒有明確規定。實務中的做法是,或者推遲整個案件的審理和判決,待胎兒出生后確定其所受的實際損害,然后一并審理;或者對其他受害人的請求先行審理判決,待胎兒出生并確定其損害后另案處理。
9、何謂賠償義務人?
“賠償義務人”即賠償責任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權行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賠償義務人分為一般賠償義務人和特殊賠償義務人:
(1)一般賠償義務人是指因自己的侵權行為承擔賠償責任的侵權行為人;一般賠償義務人都是自然人。
對于依法不承擔賠償義務侵權行為人,如職務侵權行為人,不是一般賠償義務人;其賠償義務由特殊賠償義務人承擔。
(2)特殊賠償義務人是指依法應當對侵權行為人的侵權承擔賠償責任的人。特殊賠償義務人本身不是侵權行為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溫馨提示】
侵權行為人和侵權賠償責任人(賠償義務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一般情況下,侵權行為人就是賠償義務人;但在在特殊情況下,侵權行為人并非賠償義務人,與侵權行為人存在特定法律關系(監護關系、職務關系等)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才是侵權賠償責任人(即特殊賠償義務人)。
賠償權利人不一定就是適格原告,但是賠償義務人一定是適格被告。
10、酒店、賓館、餐廳等未盡合理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安全保障義務簡稱安保義務,是指法律賦予從事住宿、餐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不以交易為必要的、應盡的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法定義務。
安保義務包括兩個方面義務:
(1)安保義務人應當盡到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以確保他人的人身安全;
(2)在安保義務范圍內對第三人侵權行為予以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發生的義務。
安保義務人是經營主體和社會活動主體,包括借以從事社會活動的特定場所的所有者、經營者者,以及其他對進入該場所具有安保義務的人。
安保義務人違反安保義務應當承擔與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1)安保義務人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由受害人一方承擔舉證責任,證明安保義務人具有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保義務的過錯)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安保義務人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2)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直接的、終局的)賠償責任;但是安保義務人未盡其能夠防止、制止損害的安保義務,安保義務人應當承擔過錯相應補充賠償責任(屬于替代、按份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后享有追償權,可以向侵權第三人追償)。
【溫馨提示】
①酒店、餐廳、賓館等對受害人在其經營場所內遭受的人身損害,并非無條件地承擔賠償責任。而只是對其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承擔過錯賠償責任,和對能夠防止、制止第三人侵權損害而未能防止、制止的部分承擔補償賠償責任。
②賠償權利人起訴安保義務人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其遭受人身損害,安保義務人是賠償義務人(被告)。
③賠償權利人因第三人侵權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當將侵權第三人和安保義務人作為共同被告起訴;但侵權第三人不能確定的,只列安保義務人為被告。
11、教育機構作為賠償義務人應當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教育機構范圍包括對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和其他教育機構。
教育機構作為未成年人人身損害的賠償義務人,其應承擔的賠償責任包括兩個方面:
(1)教育機構未經職責范圍內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適應的賠償責任;
(2)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過錯的補充賠償責任。
【溫馨提示】
①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定的教育機構賠償責任只適用于未成年人;對于成年人的教育機構(如職業培訓機構、大學等)不適用該司法解釋規定。
②教育機構與未成年人之間是教育關系而非監護關系(按照《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相關規定,學校對未成年學生不承擔監護職責;但法律有規定的或者學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擔相應監護職責的情形除外);教育機構與監護人之間是按份責任而非連帶責任;教育機構類似于安保義務人,承擔過錯相應責任和過錯補充賠償責任,而非過錯推定責任。
③根據民法通則意見第160條規定,“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幼兒園、學校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包括限制、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傷害的,只承擔過錯的適當(絕對次要)賠償責任。但是根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規定,教育機構應當承擔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民法通則意見第160條不再適用。
12、精神病院作為賠償義務人應當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60條規定,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因此,精神病院對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傷害,承擔的是過錯的適當(絕對次要)賠償責任,與教育機構承擔相應過錯賠償責任不同。
【溫馨提示】
①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致人傷害,監護人仍須承擔賠償責任;
②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致人傷害的,精神病院只承擔過錯的適當(絕對次要)賠償責任;
③精神病院與監護人之間是按份責任而非連帶責任。
13、法人、其他組織作為職務侵權行為的賠償義務人,需要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法人、其他組織對其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及其工作人員的職務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職務侵權行為是指法人、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及其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但是因超越職責、擅自委托、違反禁令、借機等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不屬于職務侵權行為,應當由侵權行為承擔賠償責任。職務侵權行為屬于《國家賠償法》賠償事由的,依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處理。
【溫馨提示】
①執行職務行為包括為實現其職能的一切行為,不要求以法人、其他組織的名義從事的經營活動;
②職務侵權行為只能由法人、其他組織承擔賠償責任;職務侵權行為人即使存在重大過失也不需承擔侵權賠償責任(這點區別于雇傭關系),但不排除法人、其他組織根據勞動合同、內部規章制度等對侵權人行使追償權;
③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員工(非雇傭關系的雇員)因履行勞動合同致人損害的,屬于職務侵權行為,依法應當由用人單位作為賠償義務人(賠償被告人);侵權員工不是賠償義務人(不是賠償被告人),不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14、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誰作為賠償義務人?需要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存在兩個賠償義務人:
(1)雇主責任:雇主對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承擔無過錯的替代賠償責任;
(2)雇員連帶賠償責任:雇員因重大過錯(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受雇的機動車駕駛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
(1)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經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認定應負全部責任、主要責任的,可以認定損害是由雇員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并判令其與雇主承擔連帶責任;雇員僅負同等、次要或者沒有責任的,雇員不承擔賠償責任,由雇主承擔賠償責任。
【溫馨提示】
①認定雇傭關系的核心標準是看雇員是否以提供勞務為內容,以及是否受雇主控制、指揮和監督。
②從事雇傭活動存在兩個并列認定標準:
A.主觀標準:從事雇傭活動是指從事雇主授權或者指示范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
B.客觀標準: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也應當認定為從事雇傭活動(即從雇員執行職務的外表看,行為在客觀上表現為與雇主指示辦理事件的要求相一致)。
③雇員重大過錯連帶責任,必須以雇傭關系為前提;對于勞動合同關系等非雇傭關系則不適用雇員重大過錯連帶責任。
15、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誰作為賠償義務人?需要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的賠償義務人包括以下三種情形:
(1)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的,雇主承擔雇員人身損害賠償責任(雇主責任)。
(2)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有選擇權(二選一選擇關系;非連帶關系):
A.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B.也可以請求雇主承擔替代賠償責任(雇主承擔賠償責任后,對第三人享有追償權)。
(3)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存在選任過失責任的發包人、分包人(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雇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溫馨提示】
①雇傭關系的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不屬于《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賠償權利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人身損害賠償訴訟;
②其他“屬于《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應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勞動仲裁程序處理,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人身損害賠償。
16、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需要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只承擔對定作、指示、選任的過失相應的賠償責任。
(1)定作人對定作、指示、選任沒有過錯的:定作人不是賠償義務人;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
(2)定作人對定作、指示、選任具有過錯的:定作人是賠償義務人,承擔過失相應的賠償責任(定作人完全過錯的,定作人承擔全部責任;定作人部分過錯的,定作人承擔部分責任)。
A.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是賠償義務人(被告人);定作人按照其定作、指示、選任的過失承擔全部或者部分的賠償責任;
B.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的:定作人和承攬人都是賠償義務人(共同侵權行為人),應當對第三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定作人的內部責任份額按照全部過失還是部分過失承擔全部責任或者部分責任。
【溫馨提示】
①承攬關系的定作人和承攬人是經濟合同關系,而不是雇傭關系或者勞動合同關系。
②定作人如果不存在定作、指示、選任過失,則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
17、無償幫工人因幫工活動致人損害或者自身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哪些賠償責任?
為他人無償提供勞務的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或者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作為賠償義務人承擔賠償責任必須以明示或者默示同意幫工為條件。
在被幫工人明示或者默示同意幫工的情況下,被幫工人是賠償義務人,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1)幫工人在從事幫工活動中致人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替代責任);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幫工人應當與被幫工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
在內部責任份額上,如果幫工人不存在故意、重大過失,或者只存在輕微過失的,被幫工人承擔賠償責任后不得再向幫工人追償;如果幫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被幫工人承擔賠償責任后有權按照責任份額向幫工人追償。
(2)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如果被幫工人“明確拒絕”幫工的,被幫工人不是賠償義務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對于幫工人因幫工活動遭受人身損害的,被幫工人可以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幫工人因第三人侵權遭受人身損害的,第三人是賠償義務人,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被幫工人無論是否同意幫工,均不承擔任何賠償責任。但是在第三人侵權無法獲賠的情況下【第三人不能確定(非第三人下落不明)或者第三人沒有賠償能力】,被幫工人有適當補償的義務。
【溫馨提示】
①對于明示、默示同意幫工的,被幫工人承擔相當于雇主賠償責任;但對第三人侵權行為不承擔賠償責任。
②被幫工人對第三人侵權行為以及對明確表示拒絕的幫工行為,不承擔任何賠償責任。
③被幫工人有對第三人侵權無法獲賠的幫工人的適當補償的義務;以及對明確拒絕幫工的幫工人自身致損在收益范圍內補償的義務。
18、建筑物致損(物件致損),誰是賠償義務人?
建筑物致損屬于物件致損,包括以下情形:
(1)建筑物或者其他設施全部、部分發生倒塌致人損害;
(2)建筑物上的其他設施(附著于建筑物上的物件)發生脫落致人損害;
(3)建筑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墜落致人損害;
(4)人工構筑物(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筑物)因維護、管理瑕疵致人損害的,以及因設計、施工缺陷造成損害的;
(5)堆放物(堆放物品滾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致人損害的。
(6)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致人損害的:
建筑物致損的賠償義務人包括方面:
(1)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
(2)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筑物因設計、施工缺陷造成損害的,設計、施工者是連帶賠償義務人,與所有人、管理人承擔連帶責任。
【溫馨提示】
建筑物致損采取過錯推定原則。建筑物所有人和管理人只要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就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筑物的設計、施工者只要不能證明不存在設計、施工缺陷的,設計、施工者就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19、人身損害賠償由親屬參與糾紛處理并代替簽訂賠償協議的行為是否有效?
人身損害賠償當事人是賠償權利人和賠償義務人,其他人包括親屬都不是人身損害賠償當事人。因此,人身損害賠償協議應當由賠償權利人與賠償義務人簽訂。對于親屬代簽賠償協議,如果糾紛當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在沒有得到本人同意、也沒有證據證明本人同意的情況下,除配偶代簽協議構成表見代理以外,其他親屬代簽的協議不構成表見代理。
因此,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當事人,應當由賠償權利人和賠償義務人簽訂賠償協議;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當事人,應當由監護人代簽協議。
【溫馨提示】
人身損害賠償可以由親屬參與糾紛處理,但是不能由親屬代替簽訂賠償協議,除非代簽協議的親屬獲得賠償當事人的授權。另外,配偶代替簽訂賠償協議可以構成表見代理,該賠償協議對賠償當事人依法有效。
20、賠償義務人能否提起確認之訴,請求法院確認賠償額?
侵權損害賠償義務人與請求確認損害賠償數額的確認之訴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其訴的利益為確認利益,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的作為原告起訴的條件,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因此,賠償義務人提起確認之訴,請求法院確認賠償金額,法院應予受理。
【溫馨提示】
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并非只有賠償權利人可以作為原告;在特殊情況下,賠償義務人也可以作為原告提起損害賠償金額的確認之訴,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1、勞動者在工作中遭受人身損害,如何獲得賠償?
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工作中遭受人身損害的,按照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主張工傷賠償還是侵權損害賠償而走工傷理賠程序和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
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主張工傷賠償的:應當走工傷理賠程序;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勞動仲裁程序前置)。
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的:走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賠償權利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構成工傷的,該勞動者既是工傷事故中的受傷職工,又是侵權行為的受害人,勞動者有權同時獲得工傷保險賠償和人身侵權賠償;用人單位和侵權者均應依法承擔各自所負賠償責任,即使該勞動者已經從其中一方先行獲得賠償,亦不能免除或者減輕另一方的賠償責任。
【溫馨提示】
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并沒有規定為“因用人單位以及用人單位的員工以外的第三人侵權”。司法解釋只是將用人單位法人侵權排除在第三人侵權范圍之外;其他法人和組織侵權以及自然人侵權(包括用人單位的員工侵權)都屬于“第三人侵權”范圍。
因此,所謂“第三人”侵權應當包括兩個方面的侵權:
①法人和其他組織侵權(但是用人單位法人侵權排除在外);
②自然人侵權(包括用人單位的員工侵權)。
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工作中遭受人身損害的,如果不構成工傷,又不構成第三人侵權的,將無法獲得賠償。
22、相約進行戶外集體探險或者自助旅游發生意外傷害事故應當如何承擔民事責任?
當事人進行野外集體探險或者結伴自助旅游,各參與人系成年人,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對野外集體探險或者結伴自助旅游具有一定風險應當明知。各參與者之間基于對風險的認識而產生的結伴互助的依賴和信賴,具有臨時互助團體的共同利益。
盡管受害人的死亡屬于意外身亡,參加野外集體探險或結伴自助旅游的各當事人已經盡必要的救助義務,主觀上并無過錯,但是根據《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民通意見》第157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可以責令對方或者受益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可由參加野外集體探險或者結伴自助旅游的各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給予經濟上的適當補償;但因均無過錯,不應再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溫馨提示】
當事人相約野外集體探險或者結伴自助旅游發生傷害事故,如果具有過錯的,需要承擔過錯的侵權賠償責任;如果均無過錯,不承擔賠償責任(包括精神損害賠償責任),但應當根據公平原則承擔經濟補償義務。
23、什么是人身損害賠償的過失相抵規則?
人身損害賠償的過失相抵規則是指對人身損害的發生和擴大,一般侵權的受害人有故意或過失,特殊侵權的受害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可以減輕或者免除加害人的賠償責任的制度。
(1)一般侵權領域(即過錯侵權領域):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是侵權人因重大過錯(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2)特殊侵權領域(即無過錯責任領域):受害人有故意的,賠償義務人完全免責;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不能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是受害人只有一般(輕微)過失的,賠償義務人不免責。
【溫馨提示】
①受害人故意致損的:加害人完全免責;
②受害人重大過失致損的:可以減輕(但不能免除)加害人賠償責任;
③受害人一般過失致損的:特殊侵權領域的加害人不免責;一般侵權領域的加害人可以減輕賠償責任。
24、共同加害行為如何承擔賠償責任?
共同加害行為包括兩種形態:
(1)有意思聯絡的共同加害行為: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構成共同侵權,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2)無意思聯絡的共同加害行為:是指二人以上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共同加害行為人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溫馨提示】
無意思聯絡(沒有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且非直接結合(即間接結合)的侵權行為,不成立共同加害行為,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按份)賠償責任。
25、高空拋物行為是否屬于共同危險行為?
共同危險行為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并造成損害后果,而實際侵害行為人又無法確定的侵權行為。共同危險行為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后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免責)。
【溫馨提示】
高空拋物行為在沒有證據證明該樓全體居民具有“共同實施危險行為的意思聯絡”并實際實施了“共同危險行為”的情況下,此類糾紛不屬于共同危險行為,不能適用共同危險行為的相關法律規定裁判全體居民承擔連帶責任。
26、對共同侵權行為如何提起損害賠償訴訟?
(1)共同侵權行為包括共同加害行為和共同危險行為,共同侵權行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2)共同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訴訟屬于必要共同訴訟,全體共同侵權行為人為連帶共同被告:
A.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
B.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其他共同侵權人免責(不再承擔連帶責任);同時,法院有釋明義務,應當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法律后果告知賠償權利人,并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情況在法律文書中敘明。
【溫馨提示】
對于共同侵權行為的被告必須一并起訴;放棄某一個被告即放棄了相應賠償份額。
27、人身損害賠償有哪些賠償項目?
人身損害賠償有15個項目:(1)醫療費;(2)誤工費;(3)護理費;(4)交通費;(5)住院伙食補助費;(6)住宿費、伙食費;(7)營養費;(8)殘疾賠償金;(9)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10)被扶養人生活費;(11)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后續治療費;(12)喪葬費;(13)死亡賠償金;(14)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15)精神撫慰金;
28、醫療費如何計算?
醫療費是指受害人在遭受人身傷害后接受醫學上檢查、治療、康復訓練所必須支出的費用。
(1)醫療費項目范圍=①掛號費+②醫藥費+③檢查費+④治療費+⑤住院費+⑥其他醫療費用。
①掛號費:包括醫院門診掛號費、專家門診掛號費等。
②醫藥費:指購買藥品所支付的費用。
確定醫藥費用時應將處方和醫療費用發票有機結合起來審查;凡不具有針對性、可用可不用或者用于其他疾病的藥品,屬于不合理用藥。
③檢查費:指為確定傷情而收取的費用,包括為治療所需和各種醫療檢查費用。
重復檢查(合理轉院后,接受醫院在原來檢查的基礎上進行的檢查不可視為重復檢查)、高額檢查的費用(傷情必要的除處)應予排除。
④治療費:指受害人接受治療所支付的費用。
⑤住院費:指按住院標準入院而由醫院收取的床位費、水電費等費用。住院應只限于重傷或住院確定傷情和手術治療。
⑥其他醫療費用。
(2)醫療費金額=已發生的醫療費(不包括原發病)+預期(后續)醫療費(可以另行起訴)。
A.已發生的醫療費:①按照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實際發生的數額確定;②根據醫療機,構出具的醫藥費、住院費等收款憑證,結合病歷和診斷證明等相關證據確定;③賠償義務人對治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異議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
B.預期(后續)醫療費:器官功能恢復訓練所必要的康復費、適當的整容費以及其他后續治療費,賠償權利人可以待實際發生后另行起訴;但根據醫療證明或者鑒定結論確定必然發生的費用,可以與已經發生的醫療費一并,予以賠償。
【溫馨提示】
醫療費是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爭議較大。民法通則意見第144條規定,醫藥治療費的賠償,一般應以所在地治療醫院的診斷證明和醫藥費、住院費的交易單據為憑。應經醫務部門批準而未獲批準上自另找醫院治療的費用,一般不予賠償;擅自購買與損害無關的藥品或者治療其他疾病的,,其費用則不予賠償。應經醫務部門批準而未獲批準擅自另找醫院治療的費用,一般不予賠償;擅自購買與損害無關的藥品或者治療其他疾病的,其費用則不予賠償。
①醫療費根據醫療機構的收款憑證+病歷和診斷證明等相關證據確定;
②醫院選擇應堅持就近治療原則,同時堅持合理原則。
③關于轉院的限制性規定,人身損害賠償解釋不再規定,應當不再適用。
29、誤工費如何計算?
誤工費是指受害人從遭受傷害到完全治愈這一期間(誤工時間)內,因無法從事正常工作而實際減少的收入。誤工費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誤工天數)和收入狀況(受害人工資)確定。
誤工費=受害人工資(元/天)×誤工天數。
(1)受害人工資分為受害人有固定收入和無固定收入兩種情形分別確定:
A.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誤工費按照實際減少的收入計算;實際減少的收入應當有納稅憑證、所在單位出具證明的合法證明;
B.受害人無固定收入的:
①受害人能夠證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狀況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計算;
②受害人不能夠證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狀況的:可以參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一般應指受訴法院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相同或者相近行業(應以產業分類標準、同一行業社會評價標準判斷)上一年度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
(2)誤工時間:
A.受害人非持續性誤工的:根據受害人接受治療的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確定(證明內容為在多長時間內無法從事正常的工作和勞動);
B.受害人因傷致殘持續誤工的:誤工時間可以計算至定殘日(指傷殘鑒定機構對殘疾等級程度出具鑒定意見之日)前一天。
C.受害人因傷害死亡的:從侵權行為開始計算,至受害人死亡之時止。
【溫馨提示】
①誤工費不包括殘疾賠償金;因傷致殘的,誤工費計算至定殘日前一天。
②誤工時間根據醫療機構證明確定。誤工時間的確定標準和依據見《人身損害受傷人員誤工損失日評定準則》。
③受害人為企業經營者的,實際減少的收入不含企業的經營利潤,誤工費不包括其所喪失的企業經營利潤損失。
30、護理費如何計算?
護理費是指受害人因遭受人身損害,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他人護理而支出的費用。
(1)護理費的計算:護理費根據護理人員的收入狀況、護理人數和護理期限確定。
護理費=護理人員收入狀況(元/天)×護理人數(人)×護理期限(天)。
A.護理人員收入狀況:
①護理人員有收入的,參照誤工費規定計算:護理人員收入=誤工費;
②護理人員沒有收入或者雇傭護工的,參照當地護工從事同等級別護理的勞務報酬標準計算:護理人員收入=當地護工同等級勞務報酬標準。
B.護理人數:
①護理人員原則上為一人;
②但醫療機構或者鑒定機構有明確意見的,可以參照確定護理人員人數。
C.護理期限:
①護理期限應計算至受害人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時止;
②受害人因殘疾不能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據其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護理期限(但最長不超過20年)。
(2)護理費的類型:
A.治療護理費:指受害人在治療期間,需要他人幫助而付出的護理費;受害人住院治療期間醫院統一安排的護士護理的費用納入醫療費的,不屬于護理費。
B.康復護理費:指受害人在傷情治愈后的康復期間,需要他人幫助而付出的護理費。
C.殘疾護理費:指受害人因殘疾而永久性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的長期持續幫助而支出的護理費。
【溫馨提示】
①受害人定殘后的護理,應當根據其護理依賴程度并結合配置殘疾輔助器具的情況確定護理級別。
②護理人數原則為一人;超過1人的,要有醫療機構(如醫囑等)或者鑒定機構的明確意見;
③護理期限的一般原則是計算到受害人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時為止;受害人因殘疾不能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的,根據其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護理期限,但是最長不超過二十年;受害人實際需要的護理期限超過了法院判決的期限,超過期限的護理費,受害人有權再次請求賠償,法院應當判令繼續給付5-10年。
31、交通費如何計算?
交通費是指受害人及其必要陪護人員因就醫、轉院治療實際發生的用于交通的費用。
(1)計算交通費的時間標準:包括當時前往醫療機構就醫的交通費用和后來轉院的交通費;
(2)計算交通費的人員標準:包括受害人本人的交通費和必要陪護人員的交通費;
(3)計算交通費的實際發生標準:根據實際發生用于交通的費用計算;
(4)計算交通費的票據標準:應當以正式票據(指國家承認的能夠作為報銷憑證的稅務發票和收費收據)為憑,有關憑據應當與就醫地點、時間、人數、次數相符合;
(5)計算交通費的一般賠償標準:參照侵權行為地的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車旅費標準支付。
【溫馨提示】
①交通費的審核十分苛刻,不僅要求要有正式票據,而且要求有關憑據與就醫地點、事件、人數、次數相符合。
②由醫生到受害人處出診的交通費,已經納入醫療費的,從醫療費中賠償;未計入出診費(醫療費)而由受害人另行支付,應按交通費賠償。
③受害人或其陪護人員在前往治療或轉院中使用私家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應賠償其正常的實際支付的費用。
32、住院伙食補助費、住宿費和伙食費、營養費如何計算?
(1)住院伙食補助費是指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后,因其在醫院治療期間支出的伙食費用超過平時在家的伙食費用,而由加害人就其合理的超出部分予以賠償的費用。
A.住院伙食補助費的計算期間原則上是住院期間;
B.住院伙食補助費可以參照當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準予以確定。
(2)住宿費和伙食費包括轉院治療的住宿費和伙食費和外地治療的陪護人員住宿費和伙食費兩種。
A.轉院治療的住宿費和伙食費:指受害人確有必要到外地治療,因客觀原因不能住院,受害人本人及其陪護人員實際發生的住宿費和伙食費的合理部分。
①賠償的前提條件:受害人確有必要到外地治療;
②賠償的客觀條件:具有不能住院的客觀原因;
③賠償的限制條件:受合理部分的限制。
B.外地治療的陪護人員住宿費和伙食費:受害人在外地治療,其必要的陪護人員實際發生的住宿費和伙食費,其合理部分,也應該予以賠償。
(3)營養費是指受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王 堅 律師,中華律師協會會員,嘉興職業技術學院聘用講師,執業于浙江合德律師事務所。早年畢業于云南大學,以優異的專業成績獲得法學、金融學雙學位,王堅律師經過全面系統法律理論和律師職業培訓,理論功底扎實。實踐中,具備全面系統的法律專業知識,熟悉訴訟、仲裁等法律程序,執業五年以來,先后辦理四百多件各類民商事、刑事案件,積累了豐富的實踐辦案經驗。擅長領域:保險、銀行、證券、物流、建筑工程、商品房糾紛,以及刑事辯護、交通事故等人身損害糾紛、各類經濟合同糾紛,曾辦理過多項涉及公司的非訴案件,擔任多家企業常年法律顧問。勤勉盡責,誠實守信,為您提供優質高效的專業法律服務。
遺贈扶養要滿足什么規定
2021-02-21商標侵權案件抗辯代理詞如何寫
2021-02-08定金和訂金區別,哪個可以退
2021-01-28北京離婚農業戶口撫養費標準
2020-11-09醫療糾紛訴訟的案由包含哪些
2021-01-01離婚時集資房怎么分
2021-01-08競業限制在合同中有效嗎
2020-12-26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員工被裁員的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3-16家庭財產險的保險范圍可分為哪幾類
2021-01-10保險合同可以解除的情形及其后果
2021-03-19詳解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賠償費用問題
2020-11-26保險理賠指的是什么,保險理賠有什么法律規定?
2021-03-17開車撞傷路人保險人只賠醫保部分怎么辦
2020-12-22同一被保險人兩車互撞應如何處理
2021-03-04保險合同對于違法行為是否免責
2021-03-01如何給年老父母養老上保險
2021-01-22購買車險時可能有什么陷阱
2020-11-12自愿保險的定義是什么
2021-01-19財產保險合同中的第一受益人寫誰更好
2021-01-07新保險法細化車險理賠時效涉及的問題有什么
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