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隱私權的發(fā)展與我國隱私權的法律保護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10 · 952人看過

在中央電視臺今年的“3?15”晚會上,曝光了某傳媒非法搜集了兩億人的手機號碼,他們隨時可以給這兩億人發(fā)送垃圾廣告短信。面對如此情節(jié)嚴重的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很多人慨嘆我國對于隱私權立法不完善,致使不能對如此嚴重的侵權行為依法追究侵權責任。這樣的說法是真實、正確的嗎?不是!本文就是要針對這種對隱私權立法的誤解,提出我們的看法,以便更好地理解隱私權立法,依法保護好民事主體的隱私權。

一、隱私權是由美國學者提出法院判例確認的權利,并在世界各國形成了兩種不同的保護方式

隱私權的理論和實踐起源于美國。1890年,美國法學家路易斯?布蘭蒂斯和薩莫爾?華倫在《哈佛大學法學評論》雜志上發(fā)表了《隱私權》這篇論文,認為隱私權是憲法規(guī)定的人所共享的自由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嗣后,埃?威斯汀將隱私權進一步概括為不受旁人干涉攪擾的權利,在這個權利的保護下,個人有權自由決定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與外界溝通,在一個限定的私人活動范圍內,不受他人和群體的拘束。

在隱私權理論發(fā)展中,美國法官在實務中開始運用它處理案件,創(chuàng)設了隱私權判例法。1902年,紐約州法院審理羅伯森訴羅切斯特折疊箱公司案,該案的被告未經原告同意,即印其照片作為本公司產品的廣告,原告訴請法院保護,法院依據(jù)隱私權理論判決原告勝訴。1903年,紐約州通過一項法律,使隱私權受到法律保護。60年代,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引用《聯(lián)邦憲法》第4修正案關于公民自由權的規(guī)定,作為隱私權的立法依據(jù),在適用上擴大了隱私權的范圍。1965年,美國適用《人權法案》認可隱私權為憲法權利。1974年,聯(lián)邦議會制定了《隱私權法》等一系列有關隱私權的成文立法,使美國成為隱私權立法最發(fā)達的國家。

在美國法的影響下,各國紛紛建立隱私權保護制度。但由于各國國情不同,出現(xiàn)了對隱私權的直接保護方式和間接保護方式不同的方法。在英國,一般不認隱私權為一種獨立的權利,而是將涉及到隱私的侵權案件納入侵害名譽權的案件之中起訴、審判,因而形成對隱私權的間接保護方式。在大陸法國家,德國最高法院根據(jù)憲法第1條、第2條規(guī)定,確認隱私權受民法典第823條第1款保護,法國則于1970年7月修訂《法國民法典》第9條,明確規(guī)定:“任何人均享有其私生活受到尊重的權利”,因此形成了與美國相同的隱私權直接保護方式。目前各國法律保護隱私權,都是采取上述兩種不同方法。在今天,不論采取上述何種辦法,隱私權已經成為各國普遍接受的法律概念,均受到法律的保護。

二、我國民法從不承認隱私權到確認隱私權經歷了曲折發(fā)展過程,到今天已經明確確認其為具體人格權

在1949年之后的長時間里,我國沒有保護精神性人格權的法律,當然也不采納隱私權的概念。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關于隱私權保護的立法和司法,概括起來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1)法律空白時期。1986年制定《民法通則》,第一次規(guī)定了精神性人格權,規(guī)定了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但沒有規(guī)定隱私權。(2)間接保護時期。1988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實施《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其第140條規(guī)定:“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1998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對醫(yī)療衛(wèi)生單位擅自公開患者患有性病等病情致使患者名譽權受到損害的,規(guī)定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這些司法解釋體現(xiàn)的,都是為了補充隱私權立法不足,而建立的隱私權間接保護方式。用這種間接保護方式保護隱私權是不全面的,它只能保護私人活動中的部分隱私利益,不能保護私人信息和私人空間等其他隱私利益。(3)直接保護時期。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3月10日公布《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規(guī)定,對于侵害隱私利益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請求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救濟。這是我國對隱私權的保護,從間接保護方式轉向直接保護方式的轉折點,盡管還沒有直接承認隱私權就是一個人格權,但已經改變了過去的間接保護方法,用直接保護方法保護隱私利益。(4)確認隱私權時期。2005年8月28日,立法機關修正《婦女權益保障法》,在第42條明確規(guī)定:“婦女的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肖像權等人格權受法律保護”。盡管這一條文是在規(guī)定婦女的人身權利,但這是我國法律第一次規(guī)定隱私權是具體人格權,所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就是正式確認隱私權是獨立的人格權。

目前,我國立法機關正在制定中國民法典,在已經起草的民法典人格權法編中,已經明確規(guī)定公民享有隱私權,其私人信息、私人活動、私人空間以及個人生活安寧都屬于隱私權保護的范圍。如果這一規(guī)定最終寫進民法典中,那么我國關于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制度就將最終得到完善。

三、應當糾正對我國隱私權保護立法存在的誤解,使民事主體的隱私權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在我國現(xiàn)行的司法實踐以及社會生活中,關于對隱私權的法律保護,存在的主要誤解是:第一,不承認我國立法保護民事主體的隱私權,起碼法律對男子的隱私權沒有明確規(guī)定。第二,對隱私權的保護的范圍不明確,不知道究竟應當保護哪些隱私范圍。第三,對于隱私權的具體內容,強調必須要有明確規(guī)定,否則就無法進行保護,例如涉及到網絡隱私權以及個人數(shù)據(jù)信息等,由于法律沒有規(guī)定,就認為我們對網絡隱私權和數(shù)據(jù)信息都無法進行保護,無法認為私自搜集、出賣他人手機號碼的行為是侵害隱私權的行為。

(一)我國目前關于隱私權保護的立法司法基本完備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是確有根據(jù)的。這不僅是最高人民法院已經公布了對隱私利益予以直接保護的司法解釋,而且2005年《婦女權益保障法》專門規(guī)定了關于隱私權的法律條文。盡管這個法律規(guī)定的是婦女享有隱私權,但是推而論之,既然婦女享有隱私權,那么男人無論如何也當然享有這一權利。這是不言而喻的。現(xiàn)在很多法官甚至一些法學研究工作者,動輒在媒體上發(fā)表我國法律沒有規(guī)定隱私權的言論。這種說法是毫無根據(jù)的,是不負責任的。應當看到,我國關于隱私權的立法經歷了20多年的發(fā)展,是基本完備的,適用這樣的法律規(guī)定能夠保護好公民的隱私權。

(二)我國隱私權保護的范圍是明確的、肯定的

很多人認為,我國盡管有對隱私權保護的一般性立法和司法解釋,但對于隱私權的具體保護內容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因此無法保護好隱私權。這種理解同樣是不正確的。

在我國的立法和司法解釋上,確實沒有對隱私權的內容進行明確規(guī)定。但是,對一個權利的具體內容,法律并沒有必須做出明確規(guī)定的必要。在更多的場合,對于權利具體內容的解讀和解釋,所依靠的是法理和判例。例如,我國臺灣在1999年修訂民法債權編時,增設了關于隱私權保護的規(guī)定,但它也沒有規(guī)定隱私權的具體內容,在司法實踐中并沒有人指責它沒有規(guī)定隱私權的具體內容,因此而對隱私權無法全面保護。我國法理明確認為,隱私權所保護的內容,就是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同時,在起草民法典草案時,立法機關起草了隱私權保護的范圍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動、私人空間和個人生活安寧的條文。盡管它不是立法,但具有極高的權威性。有了這些法理闡釋以及立法草案的參考,我們還能夠說我國的隱私權保護范圍不明確嗎?顯然不能。

應當看到的是,我國的隱私權與美國的隱私權是不一樣的。美國的隱私權是一個大的概念,具有大陸法系一般人格權的性質,其中概括了通常意義上的隱私權內容外,還包括姓名權、肖像權、聲音權、形象權等權利,事實上,只要是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人格權或者人格利益需要保護,幾乎都可以概括在隱私權的內容中。我國的隱私權是一個具體人格權,只概括前述四項內容,而涉及到其他人格利益的保護,則由一般人格權擔任保護職能,并不由隱私權保護。因此,我國隱私權的內容更容易界定,更容易保護,不會存在大的爭議。

(三)新型的隱私利益都可以概括在隱私權保護范圍中予以保護

目前,更嚴重的誤解是認為那些沒有具體規(guī)定的隱私利益無法進行保護,例如手機號碼,由于沒有個人數(shù)據(jù)保護法,就無法進行保護。確實,我國現(xiàn)在確實沒有規(guī)定個人數(shù)據(jù)保護法,也沒有規(guī)定網絡隱私權保護法,但是,既然我們有關于隱私權和隱私利益保護的立法和司法解釋,當然就可以依照這些規(guī)定,保護好個人的數(shù)據(jù),保護好個人的網絡隱私,怎么必須要有具體規(guī)定才能夠予以保護呢?這是對我國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基本規(guī)則的無知。法院完全可以判決偷窺他人私生活的行為為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判決在廁所中安裝探頭的行為是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判決宣揚他人私人活動的行為為侵害隱私權的行為,這些都有判例支持,那么,為什么不能判決私自搜集、出賣他人手機號碼以及其他私人信息的行為為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呢?事實上,道理就是這樣簡單。不能埋怨我們的立法不足,而是要譴責我們對法律的理解存在偏見。這就是我要說的結論。

依據(jù)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認為,擅自搜集甚至出賣他人手機號碼、擅自給公眾散發(fā)垃圾短信、擅自在博客上公布他人私人信息和私生活內容、擅自偷窺闖入私人空間、擅自公布他人私人信息等行為,都是侵害隱私權的侵權行為,都構成侵權責任。按照今天的法律和司法解釋,都可以依法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當然,我們也期待著隱私權立法的進一步完善,那就是民法典人格權法編的制定通過,那時候,每一個人的隱私權就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起碼不要在去一一說明本文所要說明的道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fā)給律師。

評論區(qū)
登錄 后參于評論

專業(yè)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fā)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fā)布咨詢
李樹飛

李樹飛

執(zhí)業(yè)證號:

13403201510381205

安徽明鈺律師事務所

簡介: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李樹飛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