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個人或家庭的信息資料被泄露,而頻繁遭到騷擾一事。哈爾濱市道里區公安分局治安大隊教導員李-棟告訴記者,在日常工作中,他經常遇到因為不經意間泄露了個人信息而引來的詐騙案件。據李-棟介紹,個人信息泄露的途徑之一是在現實生活中辦理一些業務時填報了個人詳細信息并提交了多份復印件,比如辦理電話卡,在中介單位留下姓名、住址和聯系方式,求職時在應聘單位填報了詳細信息等,這些信息可能流失并被不法分子利用;其二是在互聯網上泄露了個人真實信息,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發帖人,還有在網聊中向陌生人透漏了個人資料和家人情況;其三是路遇自稱是自己或家人的老熟人、老戰友、老同學等陌生人,在對方的熱情搭訕下不自覺地泄露了自己和家人的信息。
據了解,近年來類似的案件在哈爾濱市發生過多次,且大多數犯罪分子都得逞了,被騙未遂的情況只是極少數。“最重要的是,要保護好個人的資料。”李-棟說,只有這樣才能安全有效的杜絕資料外泄,杜絕詐騙案的發生。
那么如何才能保護好個人隱私呢?**江省高盛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濱表示,提高保護意識是杜絕個人信息泄露的重要方法,消費者最好不要給商家留下個人信息,如確有需要,則要和對方約定保密協議,如對方泄露個人信息,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據了解,根據《憲法》、《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個人的信息資料屬個人隱私,在無法律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無權向社會公開和傳播。但是這種規定是粗線條的,執行起來難度很大。不過,涉及每個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目前已呈交國務院,進入立法階段。該草案規定了擁有個人信息的企業與團體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明確禁止任何團體在未經個人同意的前提下,將個人信息泄露給第三方。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法學博士朱*平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作為公民的一項人格權,隱私權在性質上是絕對權,其核心內容是對自己的隱私依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支配,其他任何人都負有不得侵害的義務。然而,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化社會里,隨著信息傳播手段和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隱私面臨著被侵犯的威脅。朱*平說,隱私權糾紛增多的原因在于許多人對公民的隱私和隱私權及其法律保護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甚至錯誤地以為我國法律對個人隱私權沒有明確保護,以至于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還不知是違法。其實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上對于隱私權的保護就已經從消極保護演進到積極保護。我國采取間接、分散的立法方式,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層面的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約定不得轉租可以分租嗎,轉租的條件
2021-01-25如何簽訂拆遷安置補償協議
2021-01-30履約保證金為什么不等同于違約金
2020-12-18物權法(草案)名詞解釋-----抵押權
2021-03-19司法鑒定意見是否可撤銷
2020-12-04監護人在被監護人緩刑期間能否出境
2021-01-09民事案調解不成怎么辦
2020-11-08超市倒閉,促銷員有補償嗎
2021-01-25未經協商單方變更勞動合同有效嗎
2021-01-02履行競業限制義務的人員有哪些
2021-01-31勞動關系確認勞動關系爭議情形
2021-03-06工作多久視為建立事實勞動關系
2020-11-24工會會員享有哪些權利
2021-03-19勞動仲裁庭人員不來怎么辦
2021-01-02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有哪些
2021-01-17人身保險公司需要承擔怎樣的義務
2021-03-25保險合同糾紛案例(保險合同條款的解釋)
2020-12-21保險公司員工年終工作總結范文
2021-01-08交通肇事跑路保險能賠嗎
2020-12-29保險欺詐全方位解析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