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案例分析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09 · 1280人看過

案例一:土地承包合同無效,責任由誰來承擔

【案例】2001年12月,村民李某與當時的村委會簽訂了一份土地承包合同。合同約定,村委會將村屬的15畝承包地承包給李某經營,承包期限為30年。合同簽訂后,李某對所承包的土地進行了重新規范和整理,并在投資近3000元的承包土地上新打了一眼深井。2002年10月,李某所在的村委會進行了換屆選舉。換屆后的村委會以原村委會與李某所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沒有召開村民大會,違反民主議定原則為由,將李某所承包的土地強行收回。李某將村委會告上法庭,要求確認合同有效,被告繼續履行合同;如果確認合同無效,要求賠償2萬元經濟損失。

【判決】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原告李某與原村委會之間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違反了民主議定原則,屬于無效合同。原村委會在簽訂合同中存在明顯過錯,應當對因合同無效給原告李某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賠償。但法院在判決中只對因合同無效給李某造成的直接損失作了認定,判決村委會賠償李某整地和打井費用5000元,而對李某自行委托價格認證中心認證的不能繼續履行合同后兩年的土地可得利益損失13000元,以“屬于期待利益,不是直接損失,且村委會有異議”為由,不予支持。

【評析】農村土地承包合同與其他合同相比,具有長期性特點,一般為30年。這種土地承包合同簽訂后,承包人為顧及長遠利益,其初始投入往往較大,承包人的期待利益也是巨大的。一旦合同被確認無效,法院若僅僅支持承包方直接損失,而不考慮其間接損失,勢必會損害農民的切身利益。以上案例中,對李某自行委托認證機構作出的間接損失認定,如雙方有異議,法院可委托有鑒定資格的認證機構予以認證,并在合理幅度內根據雙方的過錯責任予以分擔,而不應以“屬于期待利益”為由不予支持。只要承包方的間接損失是可以預見并能預期取得的利益,就應支持,這也符合合同法中有關損失的賠償原則。

案例二:村委會私簽合同被判無效

【案例】2002年12月末,雙廟村委會召開二組村民代表會議,專門討論該組果園發包一事。但會議未能就果園承包期限、競標底價等問題達成一致意見,代表們也未在會議記錄上簽字。2003年1月初,村委會張貼招標廣告,明示將二組果園發包,并確定發包底價及期限。1月8日村委會又召開二組村民會議,但發包方案未被村民通過。而村委會于1月19日與他人簽定了4份承包合同,將果園全部發包。二組村民不服,集體向法院提出起訴。

【判決】朝陽縣人民法院受理了朝陽縣楊樹灣鄉雙廟村二組全體村民狀告村民委員會違法與他人簽定果樹承包合同一案。經過依法審理,村委會與他人簽定的4分果樹承包合同均被判無效。依法保護了全體村民的合法利益。

【評析】法院審理認為,村委會與他人簽定果樹承包合同,既未在村民代表會議上與村民代表形成一致意見,又未在全體村民村民集體會議上通過村委會公告的發包方案,發包程序不符合法律規定。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判決該4份果園承包合同均無效。

案例三:農村承包地調整誰說了算

【案例】蔡*興家南面有一塊倉庫大場,村里分田到戶后,該場地一度閑置,后由濮*生等五戶村民占用種植蔬菜,蔡*興部分承包地被村里征用后,就提出把這塊大場補償給他,遭到濮占生等人的反對。2003年5月,村委會書面通知蔡*興被征用承包地的面積用補劃的方式解決。5月27日,村委會召開村民組長代表、部分老黨員會議,會議形成決議將倉庫大場補償給蔡*興。同日,沙家浜鎮政府作出《關于調整蔡*興戶承包地的批復》,同意村委會的調整方案。鎮政府作出批復后,又組織人民去現場劃地,但此時該場地已被濮*生等五戶種植了毛豆等農作物,劃地遭到了阻撓。為此蔡*興提起訴訟,要求五被告停止侵害,排除妨礙。

【判決】法院審理后認為,原、被告爭執的大場場地屬于村預留的機動地,五被告對該機動地均無權占用;原告在村委會征用、占用其承包地后,依法有權獲得相應補償,但原告所提供的調整土地手續不符合土地承包法的有關規定,且至今未得到縣級政府農業等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應認定該調整還未生效,蔡*興尚未正式取得該地的承包經營權。因此,蔡*興的訴訟請求無法得到法院的支持,法院駁回了他的訴訟請求。

【評析】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明確規定,農村土地承包方案和調整承包地均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調整承包地需報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農業等行政主管部門批準。蔡*興戶的承包地調整方案既不能證明已經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村民代表同意,又沒有主管部門批準手續,敗訴也就不足為怪了。

案例四:承包方有權收回代耕的土地

【案例】江蘇省漣水縣農民俞某、屠某是同一村民組農民。俞某自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起,就從村集體獲得一塊0.9畝土地的承包經營權。1998年農村土地二輪承包時,俞某繼續承包這塊地,并獲得了《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有效期為30年。1999年,俞某全家外出做生意,將這塊承包地交給屠某夫婦代為耕種,并口頭約定可隨時收回。2004年,俞某回鄉后向屠某夫婦索要這塊耕地,但屠某夫婦認為自己耕種這塊土地多年,土地承包關系早已發生改變,所以拒絕了俞某的要求。無奈之下,俞某將屠某夫婦告上法庭,要求他們立即退還耕地。

【判決】法院審理后,依法支持了俞某的訴訟請求。

【評析】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耕地的承包期限為30年,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或隨意調整承包地。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流轉的主體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權依法自主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流轉和流轉的方式。承包方如有穩定的非農職業或者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的,經發包方同意,可以將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其他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戶(雙方應簽訂書面合同),由該農戶同發包方確立新的承包關系,原承包方與發包方同發包方在該土地上的承包關系即行終止。

本案中,俞某依法取得了爭議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因生意繁忙無暇耕種而將承包地臨時交給屠某夫婦代為耕種,原、被告之間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屬于臨時代耕性質,而非經發包方同意后的正式轉讓,俞某仍是該塊土地的承包方,被告屠某夫婦與發包方之間并沒有形成新的承包關系。屠某夫婦雖因此取得了該塊土地的耕種、收益的權利,但這種權利只是臨時的,原告俞某可以隨時收回。

案例五: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的保護和完善

【案例】武漢市黃陂區某村李某夫婦與村委會簽訂土地承包合同,取得該村5分田的承包權。后其丈夫死亡,李某改嫁他村,村委會遂將其承包土地另行發包給同村村民黃某。李某知曉后,以承包未到期為由要求村委會繼續履行合同,遭拒絕后向黃陂區人民法院起訴。

【判決】法院經審理判決如下:村委會和黃某的土地承包合同是經過村委會的正當發包程序訂立的,黃某是該村村民,具有承包資格,而且已對土地進行了實際耕作,故應確認其所取得的承包權合法有效,但鑒于原告的原承包合同尚未到期,且已對土地進行了實際投入,應予適當的補償(賠償原告所受損失)。

【評析】本案中李某只能對與之締約的村委會主張合同權利,只能起訴村委會。村委會實際上已單方違反和李某訂立的承包合同,且黃某實際耕作該土地的事實即意味著村委會履行的是和黃某訂立的承包合同,所以法院據此判決由黃某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村委會對李某承擔違約責任(賠償其所受損失),在具體法律制度上是有依據的。

案例六:因農轉非承包土地引起的糾紛

【案例】云南宣威市某鄉某村A戶,1982年土地承包到戶時承包原該村十二生產隊耕地10.5畝,1982年到1985年由A戶耕種,到1985年底A戶辦理農轉非戶口全家遷出到某廠礦,當時A沒有向村上報告承包地如何處理,致使1986年土地荒蕪一年,這一年也沒有上交有關費用,1987年由原來的社長安排本社5農戶耕種,每戶交承包費20元,共計100元。1987年8月,A回村找到當時的社長要求承包自己原先的耕地,雙方現場簽訂了合同,合同承包期為三年,即1987年10月到1990年10月,承包費為400元,承包費必須于1987年10月31日前交清,合同才能成立,在約定的時間內即10月31日前A來交承包費前,當時的社長又以招投標的方式與B戶簽訂了合同(三年600元承包費),待A戶來交承包費時社長不收(在約定的時間內),理由是B戶愿意多交到600元,A戶要承包須在600元的基礎上加承包費,A戶不愿,致使同一地塊產生了兩份合同,并發生爭吵,社長也未收回與A戶簽訂的合同,而土地由B戶一直耕種,期間1990年與社長又簽了三年的合同到1993年,之后又與社上口頭約定續包。1999年農村土地二輪承包續簽換證時,業務工作人員沒有嚴格按政策規定辦,照抄1982年土地到戶的底冊,將A戶仍然登記為承包戶主,簽訂了《農村集體專業項目承包合同書》,但A戶沒有親自簽字,合同期為三年,而土地由B等4戶耕種到2002年,在此期間A來到該村要合同書未拿到,村委會的理由是合同書應由種地人保管。

【評析】1、1982年A戶承包的原該村十二生產隊耕地10.5畝,雖承包手續不完善,但符合當時各級政策規定,應認定為合法有效的承包關系。

2、1985年A戶全家農轉非到某廠礦,其承包地荒蕪,生產合作社將承包地收歸集體另行轉包,是符合當時政策規定的。

3、1987年合作社將收回的土地招標轉包給B等4戶耕種,轉包關系符合政策,但轉包程序不盡規范,認定:A戶與合作社雖簽了合同,承包費又低于B戶,合同未實際履行,為無效合同;B戶實際履行了合同,為有效合同。

4、1999年初,按中央規定進行土地續簽換證時,村委會簽發的《農村集體專業項目承包合同書》(合同號:MO310027,是按集體機動地進行承包的),發包方和承包方并沒有進行協商,承包方簽字欄也屬發包方代簽,該合同屬無效合同。

5、A戶原承包地收歸集體后,應按照2003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進行公開奪標轉包。考慮到A戶雖辦理了農轉非,但現在子女仍未就業,生活困難,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轉包給A戶。A戶與B戶發生的吵打致傷,因B戶承包關系符合政策,吵打致傷責任主要應由A戶承擔,故由A戶付給B戶醫藥費8000余元。

6、其它農轉非土地,全家遷出,且不在當地居住的,承包地應按政策規定收回另行轉包。

案例七:因特殊歷史原因引起的糾紛

【案例】某鎮某村第六村民小組發生土地糾紛,因該村在1995年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蠶桑產業,規劃甲地為蠶桑基地,由于基地內耕種責任地的部份農戶勞力欠缺,栽桑困難,經村公所請示鎮政府同意安排當時的社長張三負責落實,用集體機動地進行調換調整,調換調整后的蠶桑基地變成了集體機動地。栽桑后,合作社以每年30元的標準進行承包經營,承包一定五年,即1995年至1999年。承包土地的農戶均超期到2000年,其中張三、李四、王五等3戶承包經營了甲地(栽桑基地)6畝(實際面積7.86畝)。到2000年末,村民小組實行選舉后,新任組長趙六根據群眾意見召開群眾會,決定把集體機動地甲地收回重新承包,對2000年超期的承包費,按每畝30元的標準補交(張三、李四、王五已補交)。同時,會議還決定從2001年開始奪標承包經營,張三等3戶參與奪標,但未中標。于是暴露了張三(二輪承包時任社長)擅自把集體的機動地(甲地)與自己一輪承包時的責任地(乙地、丙地)對調,將甲地集體機動地承包給自己和兒子李四和王五,并把經營的集體機動地申報為責任地,報村公所填在《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上,騙取合法證書。群眾得知內情后強烈不滿,紛紛要求收回集體的機動地。據查,張三還將1995年作情給孫七耕種的集體機動地丁地1畝也申報填為孫七的責任地。

【評析】1、張三利用職權,徇私舞弊,用非法手段騙取合法證件,因此張三、李四、王五、孫七等4戶的《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合同)》為無效合同,收回報市政府批準,另行核發。

2、經認真分析,將情況上報反映到市民政局,民政局同意給予定期生活補助,解決生活來源問題;同時由該村安排給甲方荒坡5畝進行開發承包,5年內不收任何費用,5年滿后按政策規定收取適當的承包費,以解決就業問題。

案例八:應由人民政府處理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

【案例】張戶在1994年土地調整中,取得二輪承包地4畝,1996年張某死亡,其妻張氏攜一雙兒女奔走他鄉,另嫁他人。1998年人民政府核發承包經營權證書時,將該4畝承包地記載在張某之弟張二戶頭上,即張二擁有該4畝承包田承包經營權證書。2003年,某電廠征用土地,其中征用該4畝承包地1畝,電廠給付征用補償費和安置補償費3萬元,該3萬元發放到村委會后,張氏和張二均向村委會主張要求給付征用補償費和安置補償費3萬元。

【評析】1、國務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是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國家依法確認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律憑證,所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具有對外公示效力。且該證的頒發是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此案作為民事案件不應考查證書的合法性,應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2、按照物權法原理,原告人取得了二輪土地承包經營權,當原告要求被告返還承包地或補償款時,根據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屬性應該予以支持。可比照婚姻案件收回結婚證的做法收回被告方承包經營權證,原告方可憑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書補辦承包經營權證。

3、此案例實質上是土地使用權糾紛,本質上仍然是土地使用權糾紛,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由人民政府處理。類似案件不予立案,已經立案的,駁回起訴

案例九:因土地補償費、安置費引起的糾紛

【案例】胡某訴所在村及第三人張某返還土地補償費、安置費、青苗費糾紛一案簡要介紹:

1985年左右,村民張某在第一輪土地發包過程中取得了0.51畝土地,后他將該幅土地出借給同村胡某。在隨后幾年,該土地的各項稅費都是胡某繳付的。1997年,胡某與所在村簽訂<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承包了2畝多土地(其中包括那0.51畝土地).2003年,村里將部分土地(其中包括這2畝多土地)給某廠建廠房搞生產。當時給村民約定的是土地補償費4000元/畝、安置費4000元/畝、青苗費1000元/畝。某廠也答應再按3000元/畝多補償一些錢。后村里決定將土地補償費留給村里所有,某廠多補的錢等開村代會再作決定,只同意將安置費和青苗費補償給被征地的村民。胡某不服,起訴要求村里將土地補償費、某廠多補的錢返還給自己。0.51畝土地的原承包人張某則主張0.51畝土地的補償應歸自己。村里認為當時與胡某簽合同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村里實際上并沒有搞第二次土地發包,合同應視為無效。

【評析】根據我國土地法規定,土地補償費用可留在村級機構用于組織再生產。而廠里多補的費用應根據多補費用的性質進行分配,屬安置費、青苗費則應給承包人。至于村組織說,二次承包屬應付檢查之說是不能成立的,應按重新承包的土地進行補償。原承包人主張補償費用沒有法律依據。0.51畝土地出借給胡某,在隨后幾年,該土地的各項稅費都是胡某繳付的,胡某成了土地的實際耕作者,且97年重新訂了承包協議。因此,可視為胡某為該0.51畝土地的實際承包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相關文章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