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勞動仲裁受理之日起到作出裁決,法定期限應該不超過60天,然而現在拖個一年半載已不鮮見。”
日前,晨報接到多位讀者反映,稱勞動仲裁超時過久,嚴重影響了勞動者維護自身利益的權利。晨報記者通過調查發現,該現象確為事實,盡管仲裁機構多方努力,卻難以在短時間內扭轉局面。法定時間難保證似乎成了無法跨越的鴻溝。
對于從老家進京打工的體力勞動者張-慶(化名)來說,走上勞動仲裁之路是一個無奈的選擇。從今年3月在某施工工地打工至今,張-慶等10余人遭遇工資被拖,每人平均被欠發工資1萬余元。
“我們實在沒有辦法了,才決定來告。”
今年10月初,張-慶等人的仲裁申請被朝陽勞動仲裁委員會受理,但開庭時間被安排到了明年3月。“我問過了,法定期限是60天,但是所有來申請仲裁的人都說,60天是不可能的,差不多需要半年。”
張-慶擔心的是,在他苦苦等待的過程中,還會不會發生變故。“時間拖得太久了,到明年3月,包工頭會不會卷錢跑人?我們自己會不會因為沒有收入而負債累累?”
張-慶遇到的情況不是個案,很多申請勞動仲裁的打工者都遇到了與張-慶一樣的情況。
2008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根據法律規定,仲裁庭裁決勞動爭議案件,應當自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仲裁申請之日起45日內結束。案情復雜需要延期的,經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批準,可以延期并書面通知當事人,但是延長期限不得超過15日。
“現實情況是,幾乎沒有人能按照法定期限拿到仲裁書。拖上個一年半載的也有。”一位經常代理勞動官司的律師告訴記者,事實上,法定時間很難保證。“我代理的一個案子,去年年底被受理,今年3月才開庭,到了10月才拿到裁決書,當事人已經拖得筋疲力盡了。”
這位律師告訴晨報記者說,造成這種現實的原因很復雜,其中主要原因是勞動者維權意識大為增強造成的案件大量增多,同時仲裁人員則顯得相對不足。
10月19日上午,記者來到北京市朝陽區勞動仲裁委員會。在仲裁受理大廳,前來申請仲裁的人絡繹不絕,已經排起了大隊。記者粗略估計了一下,平均每隔兩分鐘,就會有新面孔走進受理大廳。
一位剛剛確定了開庭時間的申請者告訴記者,她原在一家物業公司上班,后因物業公司拖欠工資,在其病假期間終止勞動合同,不得不選擇勞動仲裁。據她介紹,自己已經排到了2萬號,開庭時間被安排到明年3月。換句話說,在這位女士之前,已有近2萬勞動者在等待開庭。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存貨質押貸款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1-03-02學籍檔案證明樣本
2020-12-23什么是股權眾籌
2020-12-20網上簽的網絡p2p借貸電子合同有效嗎
2021-02-10哪些人享有機械表演權
2020-12-04立約定金交付時間是什么時候
2021-01-10交通事故法院調解還要付律師費嗎
2020-11-22老年癡呆癥老人,可以設2個監護人嗎
2021-02-03哪些財產不能作為遺產繼承
2021-01-05公司已經注銷合同糾紛怎么處理
2020-11-11合同保全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2021-01-28遺囑必須公證才生效嗎,遺囑公證生效后有效期是多久
2021-03-13勞動合同無效怎么辦
2020-12-11壽險理賠流程
2020-11-18在哪些情況下保險公司也會拒絕賠付
2021-01-31保險欺詐的表現形式有哪些呢
2021-03-18保險法立法目的是什么
2021-01-31職工的基本保險有哪些
2021-02-06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編報規則
2020-12-27保險條款并非“霸王條款”
20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