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各委、辦、局(公司):
《
福州市四城區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試行辦法》已經市十三屆政府2009年第一次常務會議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九年四月十三日
福州市四城區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試行辦法
為貫徹落實《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閩政辦〔2008〕28號)精神,建立和完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保障被征地農民老年時的基本生活,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維護社會安定穩定,結合我市城區實際,制定本辦法。
一、適用范圍和保障對象
(一)本辦法適用于鼓樓、臺江、倉山、晉安四城區。
(二)本辦法實施對象為被依法征收農村耕地時年滿16周歲及以上且在被征地后農戶人均剩余耕地面積低于所在區2006年底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30%的在冊農業人口 (土地由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按戶人均耕地面積計算; 土地由村(組)集體統一經營管理的,按全村(組)人均耕地面積計算)。
(三)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對象的具體名單,經村民代表大會(或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會議)討論通過并公示一周后,由村委會(或村集體經濟組織)報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核,再報區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工作領導小組確認。
(四)已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被征地農民,不再參加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
二、保障方式
年滿16周歲不滿35周歲的被征地農民,重點實施就業培訓保障,也可按照自愿原則參加被征地農民老年養老保障;年滿35周歲不滿60周歲的被征地農民,重點組織引導參加被征地農民老年養老保障;年滿60周歲的被征地農民,直接納入老年養老補助范圍,也可選擇參加被征地農民老年養老保障。被征地農民只能選擇以上一種保障方式,享受一種保障待遇。
三、資金籌集及出資方式
(一)老年養老保障所需資金由省、市政府、村集體和個人共同籌集、合理負擔;資金籌集標準以當年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多人戶)為繳費基數的160倍計算;省、市政府出資比例為70%,村集體、個人出資比例為30%。
持有民政部門低保證的低保戶和持有殘聯部門殘疾證的重度殘疾人,個人不出資,村集體出資比例為30%。
計劃生育家庭中的獨生子女戶和二女結扎戶夫妻,村集體出資比例不低于20%。
(二)老年養老補助資金由政府出資,個人不出資。
(三)鼓勵符合自謀職業等形式就業的被征地農民以靈活就業身份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對以靈活就業身份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被征地農民,市政府給予當年度繳費額50%的補助,補助年限按實際繳費年數,最長不超過10年。上述在市機關社保管理中心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被征地農民,到達法定退休年齡時,繳費年限不足15年的,在參保時可根據本人自愿原則一次性補繳。
除省級補助外,市政府出資部分從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中列支,列入市財政年度預算。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應繳納資金,從市政府征地批復之日起三個月內,一次性轉入市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基金財政專戶。
村集體和個人出資部分從征收耕地時依法支付給村集體的土地補償費和個人
安置補償費中支出,也可以從村集體留用地收入或村集體留用地貨幣補償中支出,不足部分自行補齊。村集體和個人出資比例應經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審議確定。
四、繳費辦法
(一)村集體和個人繳納的費用原則上應在辦理老年養老保障手續時一次性繳清。個人經濟較為困難的,允許分年度繳費,但應在辦理登記手續后5年內、60周歲之前繳清。選擇分年度繳費的按當年繳費標準繳納。
(二)已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被征地農民,按本辦法參加老年養老保障的,其農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本金和利息可用于抵繳老年養老保障個人繳費部分。
五、賬戶管理
(一)區農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簡稱經辦機構)為參加老年養老保障的被征地農民建立個人賬戶,個人賬戶資金由省、市政府補助以及村集體和個人繳費組成。保障對象可以向經辦機構查詢其個人賬戶信息。
(二)老年養老保障個人賬戶資金按銀行一年期定期儲蓄利率計息,當年繳費的,按活期利率計息。
(三)被征地農民在未享受老年養老保障待遇前身故的,或年滿60周歲時未能繳清個人所承擔費用的,由經辦機構向其法定
繼承人、指定受益人或本人退還個人賬戶中村集體、個人繳費部分本息,本保障關系自然終止;在享受本保障待遇期間死亡且領取老年養老保障金不足160個月的,向其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退還個人賬戶中剩余月數的村集體、個人繳費部分余額。
六、享受條件和待遇
(一)參加老年養老保障的被征地農民,不分男女,在年滿60周歲的當月到所屬區經辦機構辦理領取老年養老保障金手續,次月可按月領取老年養老保障金,直至身故。老年養老保障金計發標準為個人賬戶中的本金加利息除以160。若初次領取的待遇低于當年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按當年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領取。
(二)享受老年養老補助待遇的被征地農民,在辦理老年養老補助登記后的次月開始按月領取老年養老補助金,直至身故。老年養老補助標準為上年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補差標準。
(三)老年養老保障金和養老補助金待遇隨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調整,同步同額調整。
(四)凡享受國家法定的其他退休保障待遇的人員,不再享受被征地農民老年養老保障和老年養老補助待遇。
(五)享受老年養老保障和老年養老補助待遇的被征地農民身故后,自次月起停止發放老年養老保障金或老年養老補助金,停發手續由其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負責提供相關材料向經辦機構辦理。經辦機構按當時月領取老年養老保障或老年養老補助待遇的兩倍發給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喪葬補助費。
(六)享受老年養老保障和老年養老補助待遇的被征地農民被
判刑或勞教的,在服刑或勞教期間,停止享受老年養老保障金或老年養老補助金。刑滿或勞教期滿后,經核準可重新領取老年養老保障金或老年養老補助金,停發期間的老年養老保障金或老年養老補助金不予補發。
(七)以靈活就業身份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被征地農民,在辦理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登記后憑參加靈活就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收據,享受市政府給予繳費額50%的補助。
七、基金管理與監督
(一)四城區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實行市級統籌,設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收繳的老年養老保障費及所得利息為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基金收入,納入養老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市財政局要加強基金管理,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確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二)享受老年養老保障金和老年養老補助金的被征地農民身故后逾期不辦理停發手續并繼續冒領的,依法依規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并追回冒領款額的本息。
(三)老年養老保障金和老年養老補助金實行社會化發放。經辦機構建立被征地農民保障對象的生存認定管理制度,對享受老年養老保障和老年養老補助待遇的被征地農民每年定期進行生存認定。
八、辦理程序及時限
(一)被征地農民以村為單位組織參保。村委會(或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已核準確認的保障對象名單和相關材料到所在區經辦機構辦理登記手續。
(二)2008年 2月19日至本辦法發布日,凡符合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條件并已交地的被征地農民,應在本辦法發布后六個月內辦理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登記手續;本辦法發布后,符合參保條件的被征地農民應在交地后六個月內辦理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登記手續。逾期未辦理登記手續的視同自愿放棄。
(三)未按規定期限交地的農戶,不予辦理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登記手續。
九、組織領導和實施步驟
(一)為加強組織領導,市、區應成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制定、組織和協調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工作中的相關政策和重大問題。市
勞動保障局、財政局、國土局、農業局、公安局、民政局、統計局、地稅局、殘聯、人口計生委等部門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確保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工作平穩實施。
(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時間跨度大,先在倉山、晉安兩個區試點,取得經驗后全面實施。對原已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根據財政承受能力,逐步妥善解決。
(三)各縣(市)及馬尾區可結合當地實際參照本辦法制定實施辦法。
十、本辦法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解釋。
十一、本辦法自2008年2月19日起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