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政發〔2006〕104號
濱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濱州市貧困家庭學生救助暫行辦法》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事業單位,市屬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駐濱各單位:
《濱州市貧困家庭學生救助暫行辦法》已經2006年12月4日第69次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濱州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濱州市貧困家庭學生救助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切實解決貧困家庭學生上學難問題,保障貧困家庭學生受教育的基本權利,維護社會穩定,建立健全濱州市貧困家庭學生(包括農村及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特殊教育學生、普通高中及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大學生等,下同)救助長效機制,根據國家和省關于解決貧困家庭子女就學的有關規定和要求,結合本市實際,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堅持政府救助、社會互助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群團組織以及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第三條 成立濱州市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牽頭負責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團市委、婦聯、婦兒工委辦、工會、殘聯、民政、財政、計生、監察、教育、慈善總會、紅十字會、廣電等部門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教育局。
各縣(區)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負責對本縣(區)貧困家庭學生的救助工作。
第四條 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為:負責協調和管理全市的貧困家庭學生救助機構,制定實施救助管理辦法和資金管理辦法,籌措救助資金,組織發動社會各界為貧困家庭學生捐款,對有突出貢獻的捐助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第五條 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要職責為:籌集、管理救助金,審核和認定救助對象,發放救助金,制定和修改救助金管理辦法,建立和保存救助資料。
第二章 救助對象
第六條 持有本市常住戶口,確因貧困尚未入學、輟學和面臨輟學的貧困家庭學生:
(一)持有農村五保供養證的未成年人;父母雙方或單方亡故,父母雙方或單方長年生病,基本
喪失勞動能力;單親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的。
(二)屬于城市“三無”對象(即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撫養義務人或雖有法定撫養義務人但撫養義務人無撫養能力)的未成年人;持有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證家庭的未成年子女。
(三)特困殘疾人子女和殘疾學生。
(四)因遭受嚴重災禍,導致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的未成年人。
(五)具有本地兩年以上普通高中學籍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且被高校本科提前批、一批、二批錄取或專科一批錄取,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的。
第七條 符合下列情況,品學兼優的貧困生優先資助:(一)烈士子女、優撫家庭子女、殘疾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及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的貧困家庭學生;
(二)經民政部門確認的農村低保或農村特困救助范圍的家庭子女。
第三章 救助目標及標準
第八條 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具體標準按照《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魯政發〔2006〕97號)、《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教育廳省物價局省財政廳關于在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試行“一費制”收費辦法的意見的通知》(魯政辦發〔2004〕65號)、《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殘聯關于對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少年實行免費教育和廣泛開展資助貧困殘疾學生活動的通知》(魯教財字〔2003〕30號)、《濱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改革的通知》(濱政發〔2006〕81號)等文件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九條 對普通高中學校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助學金和獎學金,幫助其完成學業。
助學金以資助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的生活費為目的,標準為每生每年500元。獎學金的獎勵對象為家庭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獎勵額度為每生每年1000元。
享受助學獎學金學生的比例原則上控制在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總人數的2%以內,其中助學金與獎學金的人數之比為8:2。
第十條 對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助學金和獎學金,幫助其完成學業。根據《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教育廳關于印發中等職業教育省政府助學獎學金管理辦法的通知》(魯財教〔2006〕42號),按照普通高中貧困家庭學生的救助比例(含省救助的學生數量)及標準安排助學金和獎學金。
第十一條 對即將入學的貧困家庭大學生,視其家庭貧困程度和學費標準,一次性每人救助2000元-5000元,確保其順利入學。對在校貧困家庭大學生,充分鼓勵其利用
助學貸款、學校公益工等高校開展的救助方式完成學業。對于其中家庭特別貧困、接受高校救助后仍不能完成學業的,經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認定后,除給予一次性入學救助外,在以后的學習期間(不含留級、休學),每年補助1000元。
救助貧困家庭大學生的比例掌握在每年被高校本科提前批、一批、二批錄取和專科一批錄取學生總數的5%-8%。
第四章 資金來源
第十二條 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貧困家庭學生救助所需資金,按照本文第八條所列文件有關規定,由市、縣財政解決。
第十三條 對普通高中學校貧困家庭學生所提供助學金和獎學金,由市、縣財政共同承擔,并列入當年預算。
第十四條 對中等職業教育學校貧困家庭學生所提供助學金和獎學金,在用足省級救助資金的前提下,由市、縣財政按確定的比例和標準補足所需資金,并列入當年財政預算。
第十五條 救助貧困家庭大學生所需資金,由市、縣財政和市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共同籌集。市福利彩票銷售管理中心、市慈善總會每年安排一定資金用于貧困家庭大學生救助。
第十六條 市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爭取的上級業務部門專項資金,全部用于貧困家庭學生救助。
第十七條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殘聯和特殊教育學校,組織“助殘日”、“六一兒童節”募捐活動,利用“希望工程”、“春蕾計劃”、“撫殘助學春雨行動”及城鎮居民對農村貧困殘疾學生“一幫一”等多種形式,多方籌集資金用于特困殘疾學生生活補助。
第十八條 動員社會和民間組織以及個人為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提供捐助,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增強救助能力。
根據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干部職工的承受能力,組織市直各部門、各單位、各縣(區)以及中央和省屬駐濱機關單位在職干部職工自愿捐資。干部職工捐款由單位負責發動,個人捐款由單位張榜公布。
積極動員企業、私營業主和個體戶自愿捐資,回報社會。凡企業、私營業主和個體戶捐款5萬元以上者,由市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頒發捐贈證書。
歡迎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和國外有識之士向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捐助資金或直接捐助貧困大學生。
所捐款項統一上繳到市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辦公室財政專戶,專項用于貧困家庭學生救助。
第十九條 市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專項資金由市財政局單獨設立賬戶進行管理,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章 救助程序
第二十條 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貧困家庭學生救助程序按照第八條所述相關文件執行。
第二十一條 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貧困家庭學生救助程序,參照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教育廳《關于印發中等職業教育省政府助學獎學金管理的通知》(魯財教〔2006〕42號)執行。
第二十二條 貧困家庭大學生救助按照學生申請,學校調查,縣(區)教育、民政部門審核并公示,領導小組審批,發放救助金等程序執行。
第二十三條 市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安排的涉及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參照本辦法管理,救助名單一律由市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提供,嚴格按上述程序辦理。
第六章 部門職責
第二十四條 教育部門負責救助對象摸底排查,建立貧困家庭學生檔案;負責貧困家庭學生救助日常管理工作;負責向其他成員單位的救助活動提供救助對象名單;向市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報告當年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實施情況;跟蹤救助貧困家庭學生受教育情況,協調高校落實被救助對象的助學貸款、勤工儉學等后續扶助政策。
第二十五條 財政部門負責將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專項資金足額納入財政預算,負責救助專項資金籌措與管理。
第二十六條 市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積極爭取本系統上級有關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專項資金,積極開展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募捐活動。
第二十七條 廣電部門負責對貧困家庭學生救助政策和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進行宣傳報道,對救助工作進行輿論監督。
第七章 監督檢查
第二十八條 按照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確保資助資金用于最急需的貧困學生。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主動接受群眾監督。
第二十九條 受資助學生名單、資助項目和金額在學校和縣(區)教育局公示,貧困家庭大學生的救助同時在所在村(居)、鄉(鎮、辦)進行公示,時間不得少于7天。
第三十條 在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實施過程中,各縣(區)教育、民政部門和學校必須廣泛聽取學校師生及社會各方面意見,對救助對象認真核查把關。
第三十一條 建立受資助學生電子檔案,并報市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按年度實行動態管理,對受資助學生的學習生活、家庭經濟情況等進行定期巡查,建立跟蹤問效機制。
第三十二條 監察部門負責對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工作和貧困家庭學生救助專項資金的管理使用進行監督監察。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三條 違反本規定,有關部門單位及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對不符合救助條件的學生給予救助的;(二)貪污、挪用、截留、私分救助款項的;(三)有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
第三十四條 對于弄虛作假,騙取國家救助資金的學生及其監護人,依法追回救助資金,并按有關法律法規嚴肅處理。
第九章 附 則
第三十五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