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政辦發 〔2011〕84 號
各區、縣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屬單位:
市市政公路局擬定的《天津市臨時占用城市道路管理辦法》
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
天津市臨時占用城市道路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發揮城市道路設施功能,加強本市城市道路臨時
占用管理,根據《天津市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和有關規定,結合
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臨時占用城市道路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的城市道路,是指本市中心城區、濱海新區建成
區、區縣人民政府所在城鎮以及市人民政府確定的實施城市管理
的其他區域內的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以及按照城
市道路管理的街坊路等道路設施和橋梁設施。城市道路主管部門
已經征用的道路建設用地和局部拆遷退線后道路建設用地,屬于
本辦法所稱的城市道路范圍。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臨時占用城市道路是指:
(一)售貨亭、經營棚亭、自動售貨機、自助銀行等經營類
棚亭占路;
(二)從事群眾日常生活服務的維修類棚亭占路;
(三)春節等特定期間占路擺放的煙花炮竹攤點、糕點攤點、
水果攤點等經營攤點類占路;
(四)為滿足特殊需要而設置于路邊的自行車、摩托車打氣、
維修等維修攤點類占路;
(五)郵政報刊亭、報刊亭、書刊亭、奶亭、IC卡電話亭、
公用電話亭等郵亭報亭奶亭類占路;
(六)副食、食品、飲食等門前售貨類占路;
(七)占用城市道路堆物、堆料、放置空調室外機(低于2
米)以及設置臺階、風擋、旗桿、促銷展臺、電氣設施等堆物堆
料類占路;
(八)建設工程、維修工程等工程占路;
(九)機動車存車場類占路;
(十)公共自行車存車處類占路;
(十一)單位自行車存車處類占路;
(十二)廣告牌、指示牌、標志牌以及其他發布有廣告的閱
報欄、宣傳欄、公告欄、圍擋、站牌等占路廣告牌類占路。
第四條 臨時占用城市道路的管理實行嚴格審批、分級管理
的原則。臨時占用城市道路不得影響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的正常
使用和城市道路規劃的實施。
未經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本市城市道路。
第五條 本市城市道路管理部門和其他相關管理部門按照各
自職責依法負責臨時占用城市道路的管理工作。
第六條 除沿路建設施工和設置市政公用設施等特殊情形外,
下列城市道路的臨時占用申請不予批準:
(一)市級國家機關、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門前兩側
各100米范圍內的路段;
(二)醫院、學校、消防隊門前兩側各50米范圍內的路段;
(三)城市道路交叉口、大型綠地廣場景點、鐵路道口以及
立體交通設施、隧道、軌道交通車站、長途汽車站、輪渡站、客
運碼頭等出入口周圍20米范圍內的路段;
(四)公交站點、消防栓沿道路兩側各20米范圍內的路段;
(五)各類窨井設施周邊5米范圍內的路段;
(六)單側人行道寬度不足3米的路段;
(七)盲道設施;
(八)法規、規章和市人民政府規定不予批準臨時占路的其
他路段。
第七條 單位和個人需要臨時占用城市道路的,應當辦理臨
時占路許可手續。
涉及本市中心城區歷史文化街區的臨時占路審批,應當征求
規劃主管部門的意見。
第八條 經批準臨時占用城市道路的,申請人應當持審核批
準的文件及其他相關材料向城市道路管理部門一次性繳納占路費。
各種占路市場、停車場由主辦單位統一辦理臨時占路許可手
續,并于每月下旬預繳下月占路費。
第九條 占路收費按照地區和占路性質(市場內或市場外)
不同,實行分類管理。
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建成區為一類地區,區縣人民政府所在
城鎮為二類地區,市人民政府確定實施城市管理的其他區域為三
類地區。
第十條 臨時占用城市道路一般不得超過3個月。
臨時占用城市道路期滿需延期的,原申請人應當在占用期滿
前15日內提出延期占路申請。
經批準延期占用城市道路的堆物堆料類占路和工程占路,其
占路費累進收取。累進收取的方法為:第一次延期按收費標準的
1.3倍收取,第二次延期按收費標準的1.6倍收取,第三次延期按
收費標準的1.9倍收取,依此類推。
第十一條 下列事項可免交占路費:
(一)市人民政府組織大型集會活動的臨時存車場及必要設
施;
(二)市容街道整修工程占路,城市道路、橋梁工程施工占
路;
(三)經統一規劃批準設立的治安崗亭、公共交通路站等公
益設施(利用上述設施從事商業性廣告發布等經營活動的除外);
(四)法律、法規規定及市人民政府確定免交占路費的其他
事項。
第十二條 享受減免占路費的單位或個人,應當按規定辦理
臨時占路許可手續。
第十三條 經批準臨時占用城市道路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
守下列規定:
(一)按批準的位置、面積、期限和用途占路;
(二)影響道路通行安全的,應當設置安全圍護設施;
(三)不得損壞被占用的城市道路及其設施;
(四)臨時占用城市道路期滿后應當清除占路物品,恢復城
市道路原狀。
第十四條 經批準臨時占用城市道路的單位和個人確需移動
位置、擴大面積、改變占路用途的,應當重新辦理臨時占路許可
手續。
第十五條 因城市建設、市政公用設施搶修或搶險救災等特
殊需要,經市城市道路主管部門批準,城市道路管理部門可對經
批準臨時占用城市道路的單位和個人作出縮小占路面積、縮短占
路期限或者停止占路的決定。
發生前款所述情形時,城市道路管理部門應當按當事人實際
占用城市道路的情況,退還部分占路費。
第十六條 城市道路管理部門收取占路費,應當有物價行政
主管部門核發的收費許可證;收費人員收取占路費時須出示收費
員證,并按有關規定向繳費單位或個人開具合法票證。
凡違反本辦法規定收取占路費的,占路單位或個人有權拒付,
并可向有關部門舉報。
第十七條 占路費屬于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全部納入財政
預算,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全部用于城市道路設施的完善、管
理和維修。
市城市道路管理部門收取的占路費解繳市財政,由市城市道
路主管部門安排使用。各區縣城市道路管理部門收取的占路費解
繳渠道不變。
第十八條 無正當理由逾期繳納占路費的,城市道路管理部
門可按日加收5‰的滯納金。
第十九條 未經批準占用城市道路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門
責令限期清退或改正,并向城市道路管理部門補繳相應的占路費;
對不服從管理的,城市道路管理部門可以暫扣其違法機具、物品,
強行拆除或者清除其違法設施,由違法行為人支付拆除費用或者
以料抵工。
臨時占路損壞城市道路設施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十條 拒絕和阻礙城市道路管理人員依法執行公務,構
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一條 調整臨時占路的收費標準,應當由市發展改革
委、市財政局審核后報市人民政府批準。
第二十二條 本辦法自2011年9月1日起實施,至2016年9月1
日廢止。
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2015年修正)
2015-04-2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2015年施行)
2014-1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2013修訂)
2012-10-26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2012-03-14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外交人員法(主席令 第19號)
2009-12-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購買外匯及調整2007年末國債余額限額的決議
2007-06-29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2000-08-2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文化合作協定的決議
1970-01-01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關于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若干規定的決議
1979-07-0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克羅地亞共和國領事條約》的決定
1997-05-0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巴塞爾公約>締約方會議第三次會議通過的決定第Ⅲ/1號決定對<巴塞爾公約>的修正》的決定
1999-10-3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國務院關于規范處理1995年以前中央財政向人民銀行借款問題的報告》的決議
2003-10-28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2004修正)
2004-08-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土庫曼斯坦關于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合作協定》的決定
2006-10-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1997-12-11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
1989-02-21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地方性法規對法律規定的執法主體可否作出調整問題的答復
1996-09-2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建立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的決議
1996-05-2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關于中吉國界的補充協定》的決定
2000-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2005-04-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國性法律的決定
2005-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2006-08-27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企業債券管理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廣東省縣際間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的通知
2013-04-10國務院關于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的通知
2013-01-2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意見
2013-01-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少數民族事業“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2012-07-12國務院關于同意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
2012-03-15國務院關于確定三亞市城市總體規劃由國務院審批的通知
201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