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沉默權
內容提要:沉默權是被告人的一項重要的訴訟權利,它是被告人的防御權、人格權,是對國家權力的制約權;它具有體現刑事訴訟價值、豐富刑事訴訟職能、實現刑事訴訟結構公正、完善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作用;沒有沉默權的權利體系是不完備的權利體系。沉默權是現代法治國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真正享有辯護權的基礎之所在。是否確認該權利及是否建立了保障其實現的程序機制,不僅體現出一個國家在特定時期對實體真實與程序正當、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等相沖突的訴訟價值的選擇態度,而且也反映出一國刑事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狀況和刑事訴訟文明進步的程度。本文意在對沉默權作簡要介紹,并就沉默權在我國的確立作一探討。
「關鍵詞」沉默權 米蘭達警告 司法制度
正文:
一、 什么是沉默權
沉默權(Privilege of Silence)又稱反對自我歸罪特權(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是被告人的一項訴訟權利。美國學者Christophere Osakwe認為,沉默權包含以下三層含義:1、被告人沒有義務為追訴方向法庭提供任何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陳述和其它證據,追訴方不得采取任何非人道或有損被告人人格尊嚴的方法強迫其就某一案件事實做出供述或提供證據;2、被告人有權拒絕回答追訴官員或法官的訊問,有權在訊問中始終保持沉默,司法警察、檢察官或法官應及時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此項權利,法官不得因被告人沉默而使其處于不利境地或做出對其不利的裁判;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就案件事實做出有利于或不利于自己的陳述,但這種陳述須出于真實的意愿,并在意識到其行為后果的情況下做出,法院不得把非出于自愿而迫于外部強制或壓力所做出的陳述作為定案依據。該項原則實質上賦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兩項權利: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于是否陳述享有不受強迫的權利;另一項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于是否陳述及是否提供不利于己的陳述享有選擇權。
二 沉默權的起源和現狀
現狀沉默權從產生發展到今天,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而實際上古羅馬法關于自然正義的司法原則就包含了沉默權的內容,“正義從未呼喚任何人揭露自己的犯罪”;教會法中,12世紀的圣保羅曾明確指出:“人們只須向上帝供認自己的罪孽,而無須向其他任何人招供自己的罪行”。在英國,關于爭取沉默權的斗爭最早可追溯到12世紀早期,教會法院實行糾問式訴訟,法官有權依照教會法定罪的規定,要求被告人忠實地回答法官的提問,并作承認犯罪的宣誓,否則,將對其定罪判刑。出于維護人格尊嚴,被告人本能地反對這樣做,并與教會法院展開激烈的斗爭。在這場斗爭中,普通法院(世俗法院)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抵制教會法院推行承認犯罪的宣誓程序,在客觀上就對被告人反認罪宣誓的斗爭起到了配合作用。即這種斗爭與教會法庭中適用的糾問程序和普通法院(世俗法院)適用的控告式程序之間的斗爭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沉默權在英國最先被確立于17世紀。歐洲文藝復興之后的啟蒙運動,使英國社會開始重視個人的權利,人權意識開始覺醒。立法者們認識到,當個人受到代表國家的司法機關追究時,其地位明顯處于劣勢,若不對其權利進行特別的保護,則司法公正在根本上難以保證,而冤假錯案將會嚴重影響民眾對法律制度的信任,影響社會穩定,最終危及統治秩序和統治利益。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英國發生了一起在人類法制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案件--1639年約翰李爾本案。這促使了164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沉默權”的法案。1898年英國的《刑事證據法》明確規定被告人享有沉默權,該證據法稱沉默權為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特權。從此,在人類法制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旨在維護受刑事指控人在審訊中不說話自由的法律。沉默權的確立,被認為是“人類在通向文明的斗爭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其后,美國在通過的《聯邦憲法修正案》第5條中規定:“任何人在刑事訴訟中不得被強迫自證有罪。”該修正案經過1963年的“米蘭達案件”審判,其基本原則及操作程序得到進一步明確和完善,形成著名的“米蘭達規則”。今天,不論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的國家,幾乎都在刑事訴訟法中將沉默權確立為被告人的一項基本訴訟權利。如德國刑事訴訟法第136條a項,日本刑事訴訟法典第311條第1款,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116條,意大利刑事訴訟法典第210條等等。
三 米蘭達規則(rule of Miranda)
說到沉默權,就不能不談關于沉默權的經典案例: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Miranda vs Arizona)及由此案確立的米蘭達規則。1963年,歐內斯特米蘭達因被指控犯有綁票和強奸罪而被亞利桑那州費利克斯城警察局逮捕。經警察訊問,米蘭達對所受指控供認不諱,并在書面供認上簽了字。在亞利桑那州刑事審判法院對米蘭達案進行審判時,警察承認在對被告進行訊問時,沒有告知被告有權請辯護律師,也沒有辯護律師在場。在法院給米蘭達指定的辯護律師提出反對意見的情況下,審判仍做出同意米蘭達的供述可以作為認定有罪的證據的裁決。據此,陪審團做出米蘭達有罪的評議。米蘭達向亞利桑那州最高法院上訴敗訴后,向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提出要求調卷的請求,聯邦最高法院同意了米蘭達的請求。1966年6月13日,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爾沃倫宣布以5比4的票數推翻了對米蘭達的原判決,其理由為:警察局在審問在押的嫌疑犯時,應事先告訴嫌疑犯有3種權利:即保持沉默的權利;拒絕被迫做出于己不利的供詞的權利;在訴前或訴訟中聘請律師,如無力自聘律師則應由指定辯護人為之辯護的權利,否則嫌疑犯的口供不可采信。雖然米蘭達案的最終判決是厄爾沃倫首席法官主持下的聯邦最高法院做出的最有爭議的判決之一,但它仍然確立了刑事訴訟中極為重要的米蘭達規則。它規定警察局在訊問在押的嫌疑分子之前必須告知嫌疑分子:你擁有美國憲法修正案第5條和第6條所規定的權利,具體內容為:(1)你有權保持沉默;(2)你所說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并將要在法庭上作為對你不利的依據;(3)你有權同律師進行談話,并有權要求在你被訊問時,有律師同你一起在場;(4)如果你需要律師又無力聘請的話,將在進行任何訊問之前代你指定律師。 米蘭達規則本意不在阻止嫌疑分子說話、自白或解釋,它僅僅要求必須告知嫌疑分子,他可以請一位律師,并且如果本人愿意,也可以不說話。假如他能通過回答警察局所提的問題,把他所受的牽連解釋清楚,他也可以放棄保持沉默和聘請律師的權利。這一規則的實施,被認為有以下效果:使一般偵查人員的地位有所提高,并使訊問獲得了一種新的尊嚴,供認也獲得了一種新的誠實性和可靠性,罪犯對并非因強迫而作的供認,不大會再行否認,而且能使罪犯自己認罪。米蘭達規則保證了那些對法律一無所知或未能得到任何法律咨詢服務的人,能夠和那些知曉法律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學術界司法實務界對沉默權的態度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嚴禁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同時刑法將司法工作人員刑訊逼供等暴力逼取證言的行為規定為犯罪,這表明我國對強迫公民自證其罪行為的否定態度,也表明了我國刑事法制中已經開始體現任何人不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的基本精神。但是鑒于被告人最了解自己是否犯罪以及如何犯罪,被告人如實供述和辯解對于查明案情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盡管存在很大爭議,我國刑事訴訟法仍然規定了訊問被告人的制度,并未在法律上明確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缎淌略V訟法》第九十三條規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但是對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拒絕回答的權利。目前我國法學界與司法實務界對是否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的不同見解,歸納起來不外乎肯定說、否定說和折衷說三種觀點。(一) 肯定說認為,是否對公安機關、司法機關就其所知事實進行陳述,應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而不是他們的義務,因此,犯罪嫌疑人有權沉默。由于我國刑事訴訟法已經確立了無罪推定的訴訟原則,賦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沉默權是無罪推定原則真正在制度安排上得以落實的必需保證。從理論上講,任何人潛在的都可能成為犯罪嫌疑人,所以對犯罪嫌疑人的保護,實際就是對每個公民的保護,約束司法機關不得任意行使權力。由于中國已于1998年10月簽署了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該條約第14條(3)(g)規定受刑事追訴的人不被強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證言或者強迫承認犯罪。長期以來,公安人員仍然采用排隊摸底的方法,將主要力量用在拿口供上,口供成為尋找證據的源頭。公安人員不去尋找其它證據,竭力獲取口供成為偵查破案的捷徑。當被告人不回答時,為獲取口供,偵查人員必然采取相應的硬性措施,以違法治違法.(二) 否定說認為,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不符合我國國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義務如實回答對他的提問。沉默權最大的弊端就是加大了司法成本,而且喪失了口供的便捷性,給偵破案件造成很大的困難。如果每一起案件都在充分獲得了直接的犯罪證據之后再去觸動犯罪分子,那么破案率必將大大下降,很多本來能得到及時破案的案件只能白白扔掉。(三)折衷說則是肯定說和否定說的綜合,認為應當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但同時應對沉默權進行適當的限制。
五、在我國確立沉默權制度的必要性
在我國,關于是否確立沉默權制度一直存在著爭議,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大有人在。我們認為在現代法治國家的法律理念中,司法機關作為國家機器,作為公法人,在執法時是不允許犯錯誤的。因為這些機構本身代表著社會公正,其職責就是要盡力維護法律的尊嚴和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害,如果他們執法的程序違法,一方面褻瀆了法律,另一方面也損害了公民的利益,這被認為是比普通公民的違法要嚴重得多的事情,是不可原諒的,也因此要承擔較為嚴重的法律后果。我國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與1979年的《刑事訴訟法》相比,進步很大。突出了保護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內容,但并未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相反卻在該法第9條中規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這與聯合國《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的最低標準有較大差距,因為我國已經加入了該公約。根據國際、國內情況,我們認為有在刑訴法中規定沉默權的必要。第一,確立沉默權制度實際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憲法權利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沉默權的本質是人權,是平等,每一個人都享有人沉默權的本質是人權,是平等,每一個人都享有人格尊嚴、意志自由和言論自由的權利,而言論自由的權利體現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自愿供述的權利,也有緘默不語的權利。沉默權是現代法治國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反映了一個國家在刑事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狀況和刑事訴訟文明進步的程度。但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在法院判決之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沉默往往被認為是“抗拒”,辦案人員可能會不惜一切手段讓其“招供”,刑訊逼供也就應運而生。在此情境之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可能就是以犧牲其人格尊嚴和言論自由的權利甚至是被迫捏造客觀事實為代價的。只有確立沉默權制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才能夠得到進一步的保障,同時,也促進訴訟制度的進一步法治化。第二,確立沉默權制度是我國履行國際義務、與國際接軌的需要。1998年10月,中國正式簽署加入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該公約第14條(3)(g)規定:“受刑事追訴的人不得被強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證言,或者強迫承認犯罪?!边@就是沉默權中不自證其罪的原則。我國已簽署加入的《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第7條規定,少年刑事被告人在訴訟的各個階段應享有“保持沉默的權利”。(1)我國應對已參加的國際條約(除保留條款外)的規定有積極遵循的義務,但目前的狀況是,我國在國際刑事司法活動中支持沉默權,而在國內司法活動中對沉默權持否定的態度,這是自相矛盾的。只有在國內法中明確沉默權,才能保持法制的統一性。第三,確立沉默權制度是無罪推定原則的必然要求。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一規定使無罪推定原則在我國得以確立,即“判決產生罪犯”,這是司法觀念更新的標志,是新的刑事訴訟模式的基礎,也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訴訟地位的依據。但是沒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作保證的無罪推定原則是不充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人民法院判決有罪之前享有獨立的人格尊嚴,具有與控告方平等和獨立的訴訟主體資格,《刑事訴訟法》第43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證明其有罪的責任依法由控方承擔,被告人不承擔指控自己有罪的責任。這里的沉默權不僅是無罪推定原則的核心內容,更是訴訟程序正義的重要體現,程序正義是公正的實體裁決的保證,尤其是被告人被法院認定有罪之前的人格尊嚴的保障。沒有沉默權制度的保障,無罪推定原則則是空中樓閣。轉第四,沉默權制度是實現控辯雙方地位平等、實施控辯式庭審模式的重要條件。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建立了控辯式的庭審模式,公訴人從居高臨下的地位回到與被控方平等的地位,法官居中裁判,被告人在被法院定罪之前與控訴方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既然是控辯式的庭審模式,就意味著訴訟中控辯雙方的對等性,公訴方當然不得強迫受控訴一方協助自己追究其刑事責任,否則就不會有平等與公平。但是在實際的刑事訴訟中仍帶有濃厚的糾問式色彩,訴訟的雙方卻是不平等的,這與沒有規定沉默權和要求被訴方“如實回答”的義務有關。被告處于被糾問和如實陳述的地位,何來平等的控辯式。與擁有國家強制力作后盾的公安、檢察和法院相比,對實際處于弱勢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賦予其沉默權,平衡控辯審三方地位,也體現了司法制度中的人道精神。第五,沉默權制度有助于抑制刑訊逼供的違法行為,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身權利。制止刑訊逼供是沉默權在刑訴程序上的反映,雖然《刑事訴訟法》規定了“不輕信口供”和“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的規定,但囿于司法隊伍的素質、偵破技術和手段的落后及辦案經費的匱乏,偵破工作往往重口供、不重其他證據,或由口供引發其他證據。因此,刑訊逼供獲取口供的現象一直是司法領域的頑疾,長期禁而不絕,再加上《刑事訴訟法》第93條“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訊問,應當如實回答”的規定,既然法律要求犯罪嫌疑人承擔如實陳述的義務,其反面的影響就可能造成甚至縱容違法審訊,想盡一切辦法去獲取口供,難免刑訊逼供,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人權。《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如實陳述的義務不僅與沉默權相悖,而且司法實踐中由于偵查人員對犯罪嫌疑人是否“如實回答”的主觀判斷的隨意性,因此誘供、逼供的情況并非很偶然。雖然沉默權的確定并不能全然遏制刑訊逼供的惡疾,但免除犯罪嫌疑人如實陳述的義務,從制度上有助于抑制并消除警察暴力,免除因不“如實回答”而可能產生的刑訊逼供、冤假錯案的惡果。培根說過:“因為一次犯罪污染的只是水流,而一次錯判污染的卻是水源?!辩P除“毒樹”的生長根源,其重要性更甚于踢除“毒樹之果”。
六 沉默權的弊端。
當然,沉默權也不可避免的有其本身的弊端。在沉默權規則之下,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愿供述而始終沉默,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指控和定罪的效率,尤其是當沉默權被濫用時,其造成的效率損失更是十分嚴重;而且,當事人行使沉默權也有可能存在非法目的,如在一些恐怖主義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和毒品犯罪案件中,沉默權的行使會幫助罪犯逃避法律的制裁,導致更大的不公正,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實行沉默權弊大于利。另外,有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享有沉默權并濫用之,“打死我也不說”,案件就無從偵破。因此,我國在確立沉默權制度的同時,也有必要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英美法系國家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對沉默權的一系列制約措施。美國在刑法上首先規定,如實供述的被告人可以得到從輕處理;其次,陪審團強迫證人作證的權利和檢察官強行搜查的權利給被告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以上兩點的結合是對沉默權最有力的制約。而英國也于1994年在《刑事審判和公共秩序法》中對沉默權的適用進行了一定的限制。
七 結語
可以說,確立沉默權是司法制度進步的標志。作為一種成熟的法律制度,“沉默權”在司法和審判的實踐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我國目前的司法制度也已日益完善,不少專家認為,目前中國實行這項制度的時機已經逐漸成熟,因為修改后的新刑訴法不但吸收了西方法律“無罪推定”的原則,而且規定在刑事偵查階段,律師可提前介入。也許不久之后,沉默權作為證據立法中的重要內容會積極加入我國的刑事訴訟中。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非法行醫罪的立案標準
2020-01-13交通事故起訴律師費誰承擔
2020-01-17旅游事故誰來賠償
2020-03-01高速上的撞死橫穿高速的行人,是否應負法律責任?
2020-03-06完全精神病人違反治安管理要處罰嗎
2020-03-17熊孩子玩游戲充值上萬元,誰該為此買單?
2020-03-20如何不通過中介之手買到好房子?
2020-03-30出納人員需要具備哪些職業道德?
2020-04-09個人債務糾紛這些證據材料不能少
2020-04-13這些情況下才能監外執行
2020-04-13自己的發明專利好像被侵權了,請問具體怎么判斷?
2020-04-14離婚協議書可以約定管轄權嗎
2020-04-14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以及特征是什么?
2020-04-30老板欠工程款只寫欠條怎么解決
2020-04-28交通事故訴訟費承擔人是誰
2020-04-30挪用公款的細剖
2020-04-29包庇罪如何量刑
2020-04-30證明夫妻感情破裂有哪些可靠的依據?
2020-05-01訴訟離婚是否需要小孩出生證明?
2020-05-01非婚生子女撫養權起訴狀怎么寫?
2020-05-02子女撫養權變更需要什么程序?
2020-05-02訴訟離婚子女撫養權怎么判決?
2020-05-02起訴子女探視權訴狀應該怎么寫?
2020-05-03離婚以后不給子女撫養費要不要坐牢?
2020-05-03有哪些情況下可以變更子女撫養費?
2020-05-03拆遷房可以買賣嗎?
2020-05-04賣房遇上拖欠尾款怎么辦?
2020-05-04開荒地征地補償有哪些?
2020-05-04簽訂租房合同的注意事項你知道嗎?
2020-05-04夫妻協議離婚如何進行財產分割
2020-05-05小議猥褻案件定罪量刑問題
2020-05-06夫妻共同財產離婚哪些可以分割?不離婚能不能分割?
2020-05-08普通債權人如何提起行政訴訟
2020-05-08商家賣過期商品被舉報怎么處罰
2020-05-08如何計算食品過期賠償額度
2020-05-08在超市買到過期的食品如何罰款
2020-05-08結婚以后房產贈與算不算夫妻共同財產?
2020-05-09網貸公司放貸款是否合法問題
2020-05-09婚后購房只寫一方名字算不算夫妻共同財產?
2020-05-10原告離婚起訴狀子女撫養權應該怎么寫?
20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