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民事訴訟審理和判決知識問答(上)

來源: 律霸網整理?寧司 · 2020-07-14 · 362人看過

一、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是否馬上開庭審理?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為了保證審判工作順利進行,在開庭審理之前,需要進行審理前的準備,以弄清原、被告爭議的焦點。審理前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
1.審查起訴狀的內容是否符合規定,如有欠缺,通知原告限期補正。
2.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通知被告在限期內提出答辯狀。
3.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通知當事人或者以口頭告知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4.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后,應當在3日內將成員名單告知當事人。
5.認真查閱訴訟材料,審查核實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并且調查收集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提供的證據或者案件審理需要掌握的證據。
6.通知尚未參加訴訟,但需要進行共同的當事人或者訴訟中的第三人參加訴訟。

二、什么是期間?

期間是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或者人民法院進行民事訴訟或者審理民事案件應遵守的時間。比如立案的期間、提交答辯狀的期間、上訴期間等。期間包括法定期間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間。
法定期間,指法律明確規定的期間。法律規定某項訴訟行為只能在一定的期間內進行,超過規定的期間,所進行的訴訟行為不發生法律效力。法定期間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人民法院不得依職權或者依當事人申請予以延長或者縮短。法定期間又可以分為不變期間和可依法定條件變更的期間。不變期間指必須嚴格遵守,任何人不得改變的期間。比如上訴期間、申請執行法律文書的期間等。可依法定條件變更的期間指由于特殊原因,人民法院可予變更的期間。比如審理案件的期限由于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可以報法院院長批準延長。
指定期間,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對于具體訴訟事項所指定的期間。比如指定當事人在期間內補正起訴書中的欠缺。指定期間是對法定期間的必要的補充,是一種可變的期間,人民法院可根據具體情況指定某一訴訟行為的實施期間,可以適當延長或者縮短,甚至還可以取消原來指定的期間。人民法院指定期間時應注意:指定期間要明確、具體,有起止時間;指定期間的長短要與行為實施的難易程度相適應;指定期間不能與法定期間相沖突。
與期間相聯系的一個概念是“期日”,指當事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與人民法院會合進行訴訟的時間。比如開庭日期、宣判日期等。期間與期日有以下區別:
1.期間有法定期間和指定期間;期日一般是指定的;
2.期間有開始期與終止期;期日只有開始期,不規定終止期,終止期由審判人員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3.期間一般是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或者人民法院單方進行某種行為應遵守的期限;期日通常是各主體共同進行訴訟活動的日期。
4.期間開始后,不一定發生某種法律行為,如對判決的上訴期為15日,當事人不一定上訴;期日一開始就必定會發生某種行為,如法院指定的開庭日期一到,就必須開庭審理。
5.期間以年、月、日、時計算;期日以日、時計算。

三、期間如何計算?

期間的計算直接關系當事人訴訟權利的行使,不單純是技術性問題,應當予以重視。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期間的計算:
1.期間以時、日計算的,期間開始的時和日,不計算在期間內。
(1)期間以時計算的,開始的時不計算在內,而應從下一個小時算起。比如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接受當事人訴訟保全申請后,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48小時內作出裁定。在計算期間時,接受當事人申請的那一個小時不計算在48小時之內,即如果提出申請是在8點,應從9點開始期間的計算。
(2)期間以日計算的,開始的日不計算在內,應從第二日開始算起。比如根據民事訴訟法,對判決提起上訴的期間為15日,那么宣判的當天或者判決書送達的當天不計算在15日內,即如果5月10日送達判決書,應當從11日開始期間的計算,5月25日上訴期間屆滿。
2.期間以月和年為計算單位的,期間屆滿的日期,自開始計算的日起順延。
比如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法人申請執行的期間為六個月,公民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一年。申請執行的期間為六個月時,如果3月31日提出執行申請,開始計算的日期為4月1日,屆滿之日為9月30日。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一年時,如果開始計算的日期為1991年3月29日,屆滿之日為1992年3月28日。
3.期間屆滿的最后一日是節假日的,以節假日后的第一日為期間屆滿的日期。
節假日指法定節假日,比如星期日、國慶節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內部規定的放假或者休息日不在此限。以節假日后的第一日為期間屆滿的日期,比如,期間本應在10月1日屆滿,但10月1日、2日為法定國慶假日,那么10月3日為期間屆滿日。節假日如果不在期間的最后一日,而在期間的中間的,仍應計算在期間之內。比如,期間以10月3日為屆滿日,雖然中間有國慶節,但計算期間并不扣除10月1日、2日,仍以10月3日為屆滿日。
4.期間不包括在途期間,訴訟文書在期限屆滿前交郵的,不算過期。
無論是法定期間還是指定期間,都不包括在途期間。比如,當事人接到一審法院判決書的第8日通過郵局寄出了上訴狀,交郵10天后,人民法院才接到上訴狀,這10天不計算在上訴期間內。也就是說,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訴書或者上訴狀,只要是在法定期間屆滿前交郵的,人民法院不論多長時間后才收到,都不算超過期間。法定期間屆滿前交郵,指期間屆滿日24點前交郵。比如判決在3月1日送達,只要在3月16日24點前寄出上訴狀,就沒有超過上訴期間。

四、期限耽誤了怎么辦?

耽誤期限指當事人應在法定期間或指定期間內為一定訴訟行為而未完成。
當事人耽誤期限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因為當事人故意或者過失,有的屬于不可抗拒的事由。法律把耽誤分為兩種情況,產生不同的法律后果:
對于因當事人故意或者過失耽誤期限的,視為期間屆滿;
對于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后的10日內,可以申請順延期限。不可抗力,指當事人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比如發生了地震、水災等自然災害,或者爆發了戰爭等。其他正當理由應當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比如訴訟文書被他人遲誤,未能及時收到等。
發生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耽誤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后10日內,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順延期限的申請,否則,當事人就失去了再進行某種訴訟活動的權利。順延就是把耽誤的期限補足。比如,上訴期限于1月15日屆滿,在1月10日發生了地震,交通中斷,1月17日,交通恢復。當事人可以在障礙消除后 10日內,即1月27日前提出順延期間的申請。順延的期間根據耽誤的期間確定,比如,前述耽誤的上訴期間為5日,順延申請在1月25日提出,上訴期限1月30日屆滿。延誤期間的事由,既可能發生在一審程序中,也可能發生在二審程序中,在哪個程序發生遲誤,向哪一審人民法院申請順延,但延誤上訴期間的,應當向作出裁判的一審人民法院申請順延。準許順延的法定理由,不能依當事人的主觀判斷而定,而必須經過人民法院審查,經人民法院審查,認為符合順延的法定條件的,才能批準順延。

五、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是否都應公開進行?

除法律規定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外,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公開。公開審判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向群眾公開,即除了合議庭評議案件外,允許群眾旁聽案件的審理;二是向社會公開,即允許新聞記者報道公開審判的情況,將案件公諸于眾。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以下案件可以不公開審判:
1.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國家秘密指關系國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確定,在一定時間內只限于一定范圍內的人員知悉的事項。在民事案件中涉及的國家秘密主要有:有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秘密事項,科學技術中的秘密事項,以及其他經國家保密工作部門確定應當保密的國家秘密事項。
2.個人隱私案件。個人隱私涉及當事人私生活中不宜公開的內容,擴散出去易產生不良影響。
3.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離婚案件涉及當事人感情問題,有的還涉及個人隱私,為了尊重當事人的隱私權,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商業秘密一般指技術訣竅等對企業發展有重大影響、泄露出去會損害企業合法權益的技術情報、資料等。商業秘密不公開,在國際上早已通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企業對技術情報的保密意識和要求也日益增強,在審理民事案件過程中,當事人可以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為由,申請不公開審理。但案件是否涉及商業秘密,以及案件標的是不是商業秘密,應結合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和案件的具體情況認定,人民法院認為不屬于商業秘密的,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不應準許。

六、是否所有民事案件都由合議庭進行審理?

合議制度指由三人以上審判人員組成審判集體對案件進行審理。人民法院審判民事案件除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和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外,以合議制為原則。實行合議制,必須依法組成合議庭,合議庭是實行合議制的組織形式。合議庭在不同的審判階段由不同的審判人員組成。
1.第一審合議庭的組成
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人數,必須是單數。
2.第二審合議庭的組成
人民法院審理第二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人數必須是單數。二審合議庭組成不同于一審的,在于二審合議庭組成人員只能是審判員,不包括陪審員。
3.再審案件合議庭的組成
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原來是第一審的,按照第一審的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原來是第二審的或者上級人民法院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按照第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的,可以改變原審合議庭的比例。比如,原審合議庭由審判員、陪審員組成,再審案件的合議庭可以只由審判員組成,或者原合議庭由審判員組成,再審案件的合議庭可以改為審判員、陪審員組成。決定再審的案件,原審如果采用的是獨任制,再審時應組成合議庭。再審案件的合議庭,原審合議庭的人員不得參加。
合議庭作為人民法院的審判組織,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與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發生訴訟法律關系,合議庭由審判長主持。合議庭的審判長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判的,由院長或者庭長擔任。陪審員不能擔任審判長。合議庭審判案件由集體討論決定,其成員可以平等地、充分地表明自己對案件的看法,經過討論、協商、評議,制作筆錄,由合議庭成員簽名。合議庭評議案件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以多數意見作為合議庭的決定,但評議中的不同意見必須如實記入筆錄。

七、審判人員是當事人的親屬、朋友怎么辦?

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回避制度。回避,指審判人員因某種原因可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審理,依照法律規定,審判人員應當自行退出對本案的審理,或者由當事人申請更換本案的審判人員。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回避:
1.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
2.與本案有利害關系,即案件的處理結果會涉及審判員自身的利益。比如可能會使他的利益受損或者可能使他得到好處。
3.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審理。比如是審判人員的老同學、老同事、老上級、老朋友或者與當事人有過恩怨關系。
這三種情形,同樣適用于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的回避。
回避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申請回避。即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有法律規定的應當回避的情形之一的,用口頭或者書面形式申請他們回避,這是基于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提出的回避。二是自行回避,即承辦案件的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認為自己具有法律規定的應當回避的情形之一的,主動提出回避。
為保證當事人申請回避的權利,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告知當事人申請回避的權利,或者口頭告知;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后,應當在3日內告知當事人;開庭審理時,由審判長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請。
當事人可以在案件開始審理時申請回避,回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申請回避應當說明理由。

八、審判人員是否回避由誰決定?當事人不服回避決定怎么辦?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的3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回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回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回避,由審判長決定。被申請回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緊急措施的除外。比如案件需要采取財產保全措施,盡管審判人員已被申請回避,也仍然可以采取這一措施,但本案其他工作必須暫停。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的回避申請,決定回避的,審判人員和有關人員即應退出本案審理,駁回申請的,審判人員和有關人員應繼續本案審理,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回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對復議的申請,應當在3日內作出復議決定,并通知復議申請人。

九、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是否必須提供證據?

民事訴訟是因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爭議引起的,原告起訴是為維護自己的民事權益,被告或者第三人提出新的主張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從整個案件看,當事人對發生糾紛的事實最為了解,只有他們才能提出維護自己權益的有力證據。因此,原告對自己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被告對自己答辯或者反訴所根據的事實,第三人對自己提出的請求等,都應當提供證據。

十、當事人提交的書證和物證應當符合什么要求?

當事人提交書證的,應當提交原件。“原件”指文書制作人作出的最初定稿、簽字的原本或者加蓋印章與原本有同一效力的正本。如果當事人提交原件確有困難,比如原件難以取得或者無法借出,當事人可以提交復制件、照片、副本、節錄本。“復制件”指影印件等;“照片”主要指與明暗程度相同的影像;“副本”指加蓋公章或者簽字的,與原本和正本同一內容的抄送本;“節錄本”指從原本、正本、副本上摘錄的主要內容。當事人提交照片、副本、節錄本的,應當附有有關機關的證明。當事人提交的書證是外文的,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當事人提交物證的,應當提交原件。如果提交原件確有困難的,比如該物證無法移動、不易保存,或者原物不存在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復制品,即根據原物制作的模型或者照片等。

十一、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視聽資料是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記錄案件的真實情況并能使案件得以再現的證據。視聽資料可以通過音響、圖像、儲存的數據和資料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法律事實或者法律行為。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偽造視聽資料也變得極其容易,當事人通過對視聽資料的剪輯、編排、加工,可以制造出對自己有利的證據,或者偽造出新的證據。比如,在繼承案件中,有的當事人從被繼承人生前的其他談話中,節選、編造出一份對自己有利的遺囑錄音,以達到獨占繼承人遺產的目的。因此,人民法院對于視聽資料,應當辨別真偽,不要被其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同時應根據案件的情況,確定視聽資料是在法律關系發生時或者糾紛發生時形成的,還是復制的,當事人對視聽資料有無進行剪裁或者偽造,在必要的時候,人民法院可以請專業人員對其進行科學的鑒定。此外,人民法院還應當根據本案的書證、物證、證人證言等證據,對視聽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只有反映案件真實情況的視聽資料,人民法院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十二、民事訴訟法對證人作證作了哪些規定?

民事訴訟法對證人作證作了以下規定:
1.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義務作證。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查明事實,需要依靠知道案件情況的證人,對于證人來說,出庭作證是法律規定的義務,因此,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應當配合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向法庭陳述自己耳聞目睹的事實或者間接了解的情況。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作為證人,精神病患者、年幼無知或者其他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應當指出的是,生理上有缺陷的人,只要這種缺陷未成為其了解一定事實的障礙時,仍可以作為證人。比如聾啞人可以用文字表達其看到的事實,盲人可以證明其聽到的事實,對事實有一定理解和表達能力的兒童,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作為證人。證人作證應當忠實于事實真相,不能作偽證。
2.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付證人作證。由于證人作證是法律規定的義務,所以,國家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的負責人,在本單位人員作證時,應當給予支付并提供方便,以保證證人能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
如果證人出庭作證確有困難,比如證人年老體弱、行動不便,不能離開工作崗位或者因路途遙遠,難以到法院來作證,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審判人員也可以親自向證人了解情況,作出詢問筆錄,開庭時定時宣讀。
目前,不少證人怕作證后得罪人、受打擊報復或者耽誤自己的時間,常常以種種理由為借口拒絕出庭作證。對于這些證人,人民法院應當對他們做思想工作,加強他們的法制觀念,解除他們的思想顧慮,同時,也要切實保護好證人的人身安全,防止他們因作證而受到傷害。

十三、當事人的陳述可否作為定案的依據?

民事糾紛是在當事人之間發生的,當事人是民事案件的親身經歷者,他們最了解爭議的事實。但是當事人與案件處理結果有直接利害關系,為了勝訴,保護自己的利益,他們一般會陳述對自己有利而對另一方不利的事實,也可能掩蓋、歪曲事實。因此,人民法院對于當事人的陳述應當客觀對待,注意是否有片面和虛假的成份。既不可盲目相信,也不能忽視其作用,要把當事人的陳述和該案的其他證據結合起來,綜合研究審查。如果當事人的陳述和其他證據之間沒有矛盾,各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也一致,可以將當事人的陳述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十四、鑒定部門、鑒定人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民事案件的情況比較復雜,有時會遇到一些特殊的、專門性問題,需要由鑒定部門的鑒定人進行鑒定。比如,由衛生部門進行病情、傷情鑒定,由環境監測部門進行的環境污染鑒定等。利用專門知識對案件中的某些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認定、分析和判斷的人稱為鑒定人。協助人民法院解決專門性問題是法律規定的義務,因此,有關單位在接到人民法院的通知后,應當積極配合人民法院的工作,指派有專業知識的人進行鑒定,不得無故拒絕。
鑒定部門和鑒定人在民事訴訟中有權了解進行鑒定所需要的材料,比如,鑒定傷情,鑒定部門和鑒定人有權了解糾紛發生時的情況,查看當事人受傷后治療情況的有關材料。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向當事人、證人詢問與鑒定有關的情況。
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鑒定完畢后,應當作出書面鑒定結論。鑒定書上應說明作出結論的理由和根據、鑒定方法和程序等。鑒定部門應在鑒定結論上蓋章。如果鑒定結論是由某個鑒定人作出的,鑒定人應當在鑒定書上簽名或者蓋章,并加蓋鑒定人所在單位的公章。
同一案件有幾個鑒定人共同鑒定,如果他們鑒定結論一致的,可以共同作出鑒定結論,鑒定結論不一致的,應當分別作出鑒定結論。人民法院對于不同的鑒定結論,應當對照書證、物證、證人證言等其他證據綜合分析判斷,或者重新進行鑒定。

十五、人民法院應當如何對現場進行勘驗?

在民事訴訟中,有些爭議的標的物無法移動或者不能攜帶、搬運至人民法院,而這些物件又是證明案件事實的重要證據,人民法院需要對這些標的物進行勘驗,比如,宅基地糾紛案件需要對宅基地進行測量。在民事訴訟中,勘驗是人民法院收集證據的重要方法。
勘驗人進行勘驗,必須出示人民法院的證件,以表明勘驗人的身份和具體執行的勘驗任務;同時,應當邀請勘驗地的基層組織或者有關單位派員參加。比如邀請當事人所在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所在單位、派出所、人民調解委員會等派人參加,以利勘驗工作順利進行。
人民法院勘驗時,當事人是公民的,應當通知當事人或者他的成年家屬到場;當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通知其法人代表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人到場,以便他們了解勘驗情況,保護其合法權利。有關單位和個人有義務協助人民法院的勘驗工作。接到人民法院的通知后,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對勘驗現場進行保護,并配合人民法院完成勘驗任務。當事人或者其成年家屬、法人代表或者有關組織的負責人拒不到場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勘驗工作的進行。
人民法院勘驗時,可以對物證或者現場進行拍照和測量,并將測量情況和結果制作成筆錄,由勘驗人、當事人和被邀請參加的有關單位或者個人簽名或者蓋章。勘驗筆錄作為證據,開庭審理時應當當庭宣讀。

十六、當事人無法取得的證據,人民法院是否應當主動收集?

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應當提供證據,這是當事人應盡的義務,當事人不提供證據,可能導致敗訴的法律后果,但有些證據當事人或者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無法收集,比如,涉及土地、房屋、公安、存款等方面的證據,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公民個人不能收集,必須由人民法院調取。有些當事人年邁體弱,且無委托訴訟代理人,提供證據也有一定困難。對于當事人難以取得的證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要求予以收集。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為了查明或者核實案件真實情況,公正作出判決,人民法院認為必要時,也可以主動收集證據。比如在原、被告雙方提供的證據內容有矛盾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以主動收集證據,以審查、判斷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的真偽。

十七、人民法院是否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取證據?

人民法院要正確處理民事糾紛,必須運用證據查明案件事實,只有掌握了充分的證據,才能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適用法律,對民事案件作出公正裁判。
在民事訴訟中許多情況下,人民法院需要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取證據。調取證據是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重要職權活動,對于單位和個人來說,提供證據則是其應盡的義務。因此,人民法院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取證時,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協助。有關單位和個人保存或者持有證據的,應當將證據提交人民法院,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絕提交。如果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拒絕或者妨礙調查取證,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其采取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

十八、證據是否都應當在法庭上出示、質證?

人民法院在當事人提供證據和主動調查收集證據的基礎上,要將證據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必須將證據拿到法庭上出示。證據只有經過當事人互相質證、辯論,才能保證真實性和可靠性,避免認定事實的證據出現偏差。現實中,有的審判人員考慮證人不愿公開作證,往往不出示證據,或者雖出示證據但不講明證據來源和證人姓名,使雙方當事人無法對證據進行質證、辯論,不利于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對此,應當予以糾正。
證據在法庭上出示、質證,是人民法院審查核實證據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對于出示的證據,當事人雙方無異議的,人民法院即可確認該證據的證明效力。如果一方當事人對證據提出異議,人民法院則應對該證據進一步審查、核實,不能直接將有異議的、未經核實的證據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對于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證據,雖應在法庭上出示,但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十九、公證證明作為證據其效力如何?

公證證明是國家公證機關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定程序對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法律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的證明。公證機關行使職權是司法活動的一部分,因此,公證證明一般都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有助于人民法院查明案件的真實情況,有效預防或者解決糾紛。
在民事訴訟中,經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是,不是所有公證證明都理所當然地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定案的根據。人民法院應當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公證證明,但是,如果有相反的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人民法院應當否定公證證明的效力,將其退回公證機關。

二十、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怎么辦?

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由于某些客觀情況的變化,會出現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今后難以取得的情況。比如,證人就要出國定居或者瀕臨死亡;作為物證的物品將要腐爛、變質。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采取保全措施。訴訟參加人申請保全證據的,應當在申請書上寫明保全證據的形式、內容、地點、申請保全的原因和理由等。
證據保全的對象可以是證人證言、物證、書證、視聽資料等。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向證人進行詢問調查,記錄證人證言;二是對文書、物品等進行拍照、錄像、抄寫或者用其他方法復制;三是對證據進行鑒定或者勘驗。不論采取哪一種方法進行保全,人民法院都應當客觀、真實地反映證據情況,以達到證明案件事實的目的。

二十一、當事人對證據有疑問時怎么辦?

在法庭調查過程中,如果一方當事人認為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某些事實不清,或者認為其他證據需要另一方當事人證實的,可以在征得審判長同意后,向另一方當事人發問。當事人也可以當庭提出新的證據。
當事人對證人的證言有異議的,在證人陳述以后,經法庭許可,可以向證人發問,要求證人補充和解釋,或者對他的證言提出不同的意見。如果當事人的發問屬于無理糾纏,審判人員應當予以制止。證人對當事人經法庭許可的發問,應當回答。
當事人對鑒定結論、勘驗筆錄有疑問時,在宣讀鑒定結論和勘驗筆錄后,經法庭許可,可以向鑒定部門及其鑒定人、勘驗人發問。鑒定部門、鑒定人或者勘驗人對當事人提出的問題,應當回答。
當事人認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鑒定結論、勘驗筆錄有誤或者不能證明案件的真實情況時,可以向法庭請求重新進行調查、鑒定或者勘驗。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請求及其理由進行審查后,認為請求合理的,宣布本案延期審理,重新進行調查、鑒定或者勘驗;認為請求無理的,口頭駁回,案件的審理工作繼續進行。

二十二、法庭調查應當按照什么順序進行?

法庭調查應當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1.當事人陳述
審判人員宣布進入法庭調查階段后,審判人員直接就有關問題詢問當事人,并讓當事人陳述。當事人陳述包括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的陳述。當事人陳述后,審判人員對當事人陳述不清楚或者需要進一步了解的情況應當進行詢問。在當事人陳述時,審判人員應當制止當事人所作的與本案無關的陳述,以使案件的審理順利進行。
有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應當在當事人陳述后,允許他們陳述與本案有關的事實、理由、證據,或者提出訴訟請求。
2.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
審判人員在當事人陳述完畢后,有證人的,應當讓證人出庭作證。證人作證前,審判人員應當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要求他如實作證,證人作偽證的,要負法律責任。然后由證人作證,證人陳述如果與本案無關,審判人員應當引導他陳述與案件有關的事實。對確有困難不能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在法庭上宣讀證人證言,以便聽取當事人的意見。
3.出示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
凡由當事人提出和法院直接收集的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需要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的,都必須宣讀和出示,并讓當事人質證。當事人可以對上述證據是否真實提出意見,如果認為某一書證、物證、視聽資料有誤或者是偽造的,應提出證據證明。審判人員認為書證、物證或者視聽資料有問題時,可以讓提供證據的當事人作進一步的解釋。
4.宣讀鑒定結論
開庭審理前,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進行鑒定的,應當鑒定。開庭審理時,應當宣讀鑒定結論,讓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知道鑒定情況和鑒定結果。
由鑒定人宣讀鑒定結論的,應當告知鑒定人的權利和義務,告知如果故意作出不正確的鑒定結論,要負法律責任。然后由鑒定人宣讀鑒定結論及其主要根據。如果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認為鑒定結論不十分明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讓鑒定人就某些問題作進一步的說明。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對鑒定結論可以表示同意或者提出異議,要求重新鑒定
人民法院如果認為需要另行鑒定的,可以決定重新鑒定。決定重新鑒定的,審判人員可以宣布休庭或者宣布延期審理。
5.宣讀勘驗筆錄
開庭審理前,如果對物證或者現場進行了勘驗,有勘驗筆錄的,在開庭時應當宣讀。
法庭調查的目的在于對證據質證、辯論、審查核實證據。證據陳述、出示、宣讀完畢,審判人員可以宣布終結法庭調查,進行法庭辯論階段。

二十三、法庭調查階段一方當事人能否向對方當事人發問、辯論?

法庭調查階段,一方當事人如果認為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某些事實不清,或者認為其他證據需要另一方當事人進行證實等,可以在征得審判長同意后,向另一方當事人發問,審判長認為一方當事人的請求合理,應當允許其向另一方當事人發問或者與另一方當事人進行辯論,并應指揮當事人的發問和辯論。審判長一旦發現當事人所提的問題或者所辯論的問題超出了本案的范圍,即應制止。
當事人之間的發問或者對某一事實、案情、證據的辯論完畢后,審判人員應當繼續進行法庭調查。

二十四、法庭辯論應當按照什么順序進行?

法庭調查后,當事人、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為維護自己一方的訴訟請求、反駁對方提出的主張,可以在審判人員主持下在法庭上相互進行辯論。法庭辯論應當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1.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
審判長宣布進入法庭辯論階段后,先由原告就法庭調查的事實和證據、應當適用的法律,陳述自己的意見。原告陳述后,原告有代理人的,由其代理人對原告的發言作補充或者進一步說明,以便更好地維護原告的合法權益。原告不到庭的,可由其訴訟代理人發言。
2.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答辯
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完畢,由被告就法庭調查的事實和證據、應當適用的法律發言,并針對原告的發言進行答辯。被告有訴訟代理人的,在被告發言完畢后,其訴訟代理人對被告的發言作補充或者進一步說明,以便更好地維護被告的合法權益。被告不到庭的,可由其訴訟代理人進行發言和答辯。
3.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或者答辯
有第三人參加訴訟的,原、被告發言、答辯后,法庭應當讓第三人發言或者答辯,讓他就法庭調查的事實和證據、應當適用的法律,以及原、被告的發言、答辯,提出自己的意見。第三人有訴訟代理人的,可由其訴訟代理人發言或者答辯。
4.互相辯論
經過上述法庭辯論順序后,審判員應當讓雙方當事人、第三人就本案的問題互相向對方發問,辯駁對方的主張并闡述自己的意見。審判人員在當事人互相辯論時,應當使辯論集中在案件必須解決的問題上,必要時,可以對當事人進行啟發、引導,審判人員必須公平地保障雙方當事人的辯論權利。當事人不得濫用辯論權利,無理狡辯,互相爭吵,甚至哄鬧滋事。
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時,都有陳述最后意見的權利。因此,法庭辯論終結,由審判長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順序征詢各方最后意見,以充分保證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二十五、被告可以對原告提出反訴嗎?

反訴是指在已經開始的民事訴訟程序中,本訴的被告以本訴的原告為被告,提出的與本訴的訴訟標的有牽連的訴訟請求。例如,甲對乙提起訴訟,要求乙賠償將其打傷的醫療費用。在訴訟過程中,乙提出訴訟請求,要求甲賠償在同一打架事件中甲傷害乙而使乙花費的醫療費用。乙對甲提出訴訟請求的訴訟,就是反訴。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被告有權提起反訴。提出反訴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反訴是在本訴進行中提起的,本訴尚未提起,或者本訴已經審理終結,不能提出反訴。
2.反訴的被告必須是本訴的原告。即反訴與本訴的當事人相同,只是他們之間的訴訟地位互換而已。
3.反訴與本訴的訴訟標的或者訴訟理由必須有聯系。
反訴與反駁不同,主要表現在:
1.反駁是被告針對原告的訴訟請求提出的,不會引起的訴訟;反訴是被告提出的訴訟請求,產生新的訴訟。
2.反駁是在本案的訴訟過程中發生;反訴雖然也在本案的訴訟過程中提出,但是否和本訴合并審理,由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
3.被告在反駁原告的訴訟請求時,仍然是本案的被告;被告在反訴中,與本訴的原告交換了訴訟地位,變成了原告。
4.被告反駁的目的,在于通過反駁,對原告的訴訟請求不予承認,證明原告的訴訟請求部分或者全部不成立;被告反訴的目的,旨在通過反訴,抵銷或者吞并本訴的訴訟請求,或者使本訴的訴訟請求失去意義。

二十六、原告在訴訟過程中增加訴訟請求的應當怎么辦?

原告在訴訟過程中要求增加訴訟請求時,應當向審理本案的審判長提出。審判長根據本案的具體情況以及當事人新的訴訟請求的情況,認為合并審理更有利于案件的處理和當事人糾紛的解決,可以合并審理。比如,某一賠償案件,雙方當事人在爭吵過程中,被告將原告打傷。原告到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賠償其醫療費及誤工損失。法庭審理過程中,原告又向審判長提出新的訴訟請求,要求被告賠償其在打人時損壞的原告的財產。由于原告新提出的訴訟請求與原訴訟請求基于同一事實而發生,合并審理可以減化的訴訟程序,審判長可以將新的訴訟請求與原訴訟請求合并審理。
審判長審查當事人新的訴訟請求之后,認為新的訴訟請求與原訴訟請求不符合合并審理的條件或者合并審理不利于案件的處理的,應當告訴當事人另行起訴,由人民法院另行立案審理。比如,甲訴乙,要求乙賠償因其過錯造成的甲的住院治療費用。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甲又提出新的訴訟請求,要求乙歸還欠款。審判長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可以決定這兩個案件不合并審理。

二十七、當事人可以放棄自己的民事權利或者訴訟權利嗎?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或者訴訟權利。
當事人處分自己民事權利或者訴訟權利的行為包括:當事人的民事權利受到侵犯或者發生爭議時,是否向人民法院起訴由當事人決定,人民法院對民事爭議基本是不告不理;提起訴訟后,原告是否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是否承認、反駁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由當事人決定;當事人是否自行和解,請求調解,提起上訴,申請執行,也由當事人自己決定。
但是,當事人行使處分權,放棄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不得違反法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否則,人民法院對于當事人的處分行為可以進行干預。比如,對于當事人雙方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不應準許,并應當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者返還第三人。

二十八、第三人在訴訟過程中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應當如何處理?

第三人在訴訟過程中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時,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及其第三人所提出的訴訟請求,認為合并審理可以避免程序上的重復,節省時間和人力物力,防止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的,可以合并審理。比如,甲與乙訂立了租賃房屋的合同,約定甲將房屋出租給乙,后乙因甲未履行合同提起訴訟。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第三人丙稱自己是房屋的所有人而向甲、乙起訴,這時人民法院可以將這兩個訴合并審理。
如果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以及第三人的訴訟請求,認為合并審理并不能同時解決幾個方面的問題,也不能減化訴訟程序,反而會結案件的處理增加困難,或者合并不便利當事人、第三人及其他訴訟人進行訴訟,人民法院可以作出第三人提出的訴訟請求不與本案合并審理的決定。人民法院對于不合并審理的案件,可以分成幾個案件審理。分別審理案件應當遵守法定程序,個案進行裁判。

二十九、人民法院審理案件能強制進行調解嗎?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以調解方式解決民事糾紛,是我國民事工作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我國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審判實踐,總結出民事審判工作的“十六字”方針,即“依靠群眾,調查研究,調解為主,就地解決”。1992年制定民事訴訟法(試行)時,根據當時的情況,為避免將調解為主誤解為審判為輔,產生副作用,將“調解為主”修改為“應當著重進行調解”。從實踐情況看,一方面,著重調解在民事審判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有的人民法院或者審判人員把著重進行調解當作訴訟的必經程序,片面追究調解結案率,甚至出現違背當事人意愿強行調解、違法調解的情況。為了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調解經驗,克服存在的不足之處,修改民事訴訟法時,將“應當著重進行調解”修改為“應當根據自愿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
所謂自愿,指在調解過程中,必須是當事人雙方完全自愿,不得勉強,不得用任何強迫或者變相強迫的方法,更不能“以判壓調”。自愿一般有兩種情形:一是當事人雙方在訴訟開始時就自愿調解;二是當事人雙方在訴訟開始時或者進行中本不愿進行調解,經過審判人員宣傳法律,化解矛盾,使當事人雙方心平氣和,互相諒解,經過協商,自愿達成調解協議。后一種情形在實踐中大量存在,它不同于勉強或者強迫當事人進行調解。審判人員對有可能調解的案件,應當積極作好當事人雙方的工作,在事實清楚、分清是非的基礎上,促使當事人互相諒解,達成調解協議。對于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所謂合法,即調解應當以法律為準繩,調解的程序和內容不得違反法律。比如調解的內容不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調解協議必須經人民法院審查同意,制作成調解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并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當事人雙方后才具有法律效力;對不需要制作調解書的協議應當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者蓋章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調解只有自愿、合法,才能保證調解的質量,真正做到寧事息訟,不傷和氣,增進團結。強迫、違法調解不利于糾紛的徹底解決,甚至容易激化矛盾或者增加新的矛盾。

三十、法庭辯訟終結后,還可以進行調解嗎?

調解是民事訴訟法的一個基本原則,貫穿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從訴訟開始,審判人員就應根據雙方當事人的意愿,能夠調解的,予以調解。法庭辯論終結后,當事人雙方如果自愿調解,在判決宣告前,人民法院還可以進行調解。
有些民事案件,訴訟開始時,雙方當事人爭執很大,互不相讓,不愿進行調解。法庭辯論終結后,案件事實已經查清,是非也已分明,雙方當事人比較愿意接受調解。因此,民事案件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如果當事人不愿意調解或者經過調解雙方當事人達不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判決。


來源:中國人大網 2000年12月14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盛妍

盛妍

執業證號:

13202201811066163

江蘇漫修律師事務所

簡介:

法律碩士,待人熱情,辦事認真,盡力辦好每一個案件。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盛妍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勞動仲裁怎么執行

2020-02-21

不離婚可以要求分割財產嗎?

2020-04-02

常見的“網絡釣魚”詐騙手法

2020-04-03

商號和商標的區別

2020-04-10

醫院誤診的賠償標準有哪些

2020-04-11

要和老公離婚了,他婚前自己欠的債會算到我頭上嗎?

2020-04-14

放火罪的處罰

2020-04-16

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如何處罰

2020-04-20

房屋中介糾紛及解決辦法(二)

2020-04-22

貸款詐騙罪的認定

2020-04-23

起訴離婚應該如何舉證?

2020-04-24

買到過期食品有哪些賠償?

2020-04-26

最新財產繼承申請書來啦

2020-04-26

企業破產重整是什么?

2020-04-27

民間借貸糾紛處理原則是什么

2020-04-28

如何更大幾率奪得孩子撫養權?

2020-04-29

離婚離婚官司中孩子撫養權怎么判決?

2020-04-30

微信紅包是贈予還是借貸

2020-05-06

報失蹤后仍找不到可算自動離婚嗎

2020-04-30

農村孩子撫養費有哪些規定?

2020-04-30

離婚訴訟夫妻共同財產如何分割?

2020-04-30

聘用合同續簽日期能否提前簽

2020-05-01

私生子有沒有權利享受繼承權?

2020-05-02

離婚以后子女撫養權應該怎么判決?

2020-05-03

離婚協議書中,子女撫養費如何約定?

2020-05-03

房子被強拆怎么辦!

2020-05-04

二手房買賣糾紛起訴需要什么材料

2020-05-04

最新婚姻法結婚條件有哪些

2020-05-04

離婚協議不履行怎么辦?能申請強制執行嗎?

2020-05-05

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可能構成犯罪

2020-05-05

物業管理費收取有哪些相關規定

2020-05-06

私自挖礦,會有什么法律后果

2020-05-06

一夫一妻制受到刑法保護

2020-05-07

子女撫養權歸屬怎么認定和撫養費數額如何確定?

2020-05-08

哪些情形下專利宣判無效

2020-05-08

傷殘鑒定費用一般是多少錢

2020-05-08

提起訴訟一方財產怎么分和夫妻財產分割原則是什么?

2020-05-09

離婚前轉移夫妻共同財產還分不分和有哪些法律規定?

2020-05-09

不得作為注冊商標的標志

2020-05-09

孩子送養人要具備哪些條件

2020-05-09
法律常識 地區找律師 專業找律師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源县| 贡山| 繁峙县| 鲁山县| 合江县| 信宜市| 杭锦后旗| 拉萨市| 玉林市| 万宁市| 张家港市| 紫金县| 玉环县| 札达县| 兴仁县| 马鞍山市| 辉县市| 河源市| 汉阴县| 犍为县| 桑日县| 碌曲县| 尼木县| 吕梁市| 日土县| 阿勒泰市| 宝清县| 辉县市| 临漳县| 辰溪县| 舟山市| 民乐县| 恭城| 皮山县| 泰安市| 高尔夫| 那坡县| 北流市| 浦东新区| 南岸区| 延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