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合同糾紛中的法律適用 保險成為了人們防范風險的最重要的手段,但由于我國保險業發展的時間短,行業發展不規范,保險合同的糾紛越來越多。但我國保險法的立法等原因,并不完善,糾紛產生后為了更好的處理糾紛,本文就在審判實務過程中遇到的有關保險合同的問題作一下法律上的探討分析。 (一)保險合同的效力 保險合同與合同法規定的一樣,“生效”與“成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保險合同的成立,是指合同當事人就保險合同的主要條款達成一致協議;保險合同的生效,指合同條款對當事人雙方已發生法律上的效力,要求當事人雙方恪守合同,全面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①根據合同法的原理,保險合同的成立與生效的關系有兩種:一是合同一經成立即生效,雙方便開始享有權利,承擔義務;二是合同成立后不立即生效,而是等到合同生效的附條件成立或附期限到達后才生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55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9條的規定,保險合同若要有效訂立,最首要的條件就是當事人必須具備相應的締約能力,并在保險合同內容不違背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基礎上意思表示真實。 簽訂保險合同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過程:(1)投保人的申請,填寫保險單;(2)投保人與保險人確定保險條款,并說明支付保險費的方法;(3)保險人審查投保單,決定接受投保后即在投保單上簽章;(4)保險人出具保險單。那么,在此過程中出現的險保單、交納保費等行為與保險合同的有效訂立是什么關系。 1、保險單與保險合同效力之間的關系 《保險法》第12條規定,“保險人應當及時向投保人簽發保險單或其他保險憑證,并在保險單或其他保險憑證中載明當事人雙方約定的合同內容”。目前對保險單的簽發問題,大體有兩種主張:肯定說認為保險單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否定說認為投保人與保險人就合同條款達成協議后合同成立,保險單只是合同成立的證明文件。②實務上,這一問題往往涉及到保險單簽發之前的保險事故發生,是否要由保險人承擔責任的問題。從法律上講,保險單并非保險合同本身,而是保險合同成立的證明或稱書目憑證。 從前文分析可知,保險合同當事人通過要約和承諾的過程就某項保險業務達成協議以后,就意味著保險合同已經成立,至于保險單是否簽發,則不影響有關賠償責任,除非雙方當事人約定以簽發保險單作為保險人承諾的唯一形式。我國合同法第44條也規定,“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而且,保險單簽發是由保險人控制主動權,若以保險單簽發作為合同成立要件,勢必加重投保人的劣勢地位,難以發揮保險的經濟保障功能。國外立法例對保險合同成立是否以保險單為要件有相似規定:保險人出具保險單,但如果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尚未一致,則保險合同不得成立,當事人不受法律約束;保險人雖然沒有出具保險單,但保險人接受被保險人或投保人的要約,則保險合同成立,雙方當事人得受保險合同的約束 。 2、繳納保費與保險合同效力之間的關系 《保險法》第13條規定:“保險合同成立后,投保人按照約定交付保險費;保險人按照約定的時間開始承擔保險責任”。這條規定使人對保險合同的生效產生了分歧:一種意見認為保險合同屬于實踐合同,只有保險費交納之后方生效;另一種意見認為保險合同是諾成性合同,只要雙方經過要約和承諾階段,保險合同即告成立生效。保險合同應屬于諾成性合同,它的成立不以交納保費為要件。如果當事人約定,保險合同須至保險法交清時才生效,那么這只是當事人約定的保險合同何時生效的一種附加的延緩或停止條件而已,與保險合同的成立是兩個概念。投保人交納保費和保險人承擔保險責任是保險合同成立后雙方各自獨立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兩者是并列關系,而非順序關系。保險合同成立后,投保人承擔按照約定交納保險費的義務;同時,保險人按照約定的時間開始承擔保險賠償或給付責任的義務。因而,交納保費不是保險合同有效訂立的要件。 3、保險利益原則與保險合同效力之間的關系 保險利益原則作為保險法的一項重要原則,其作用在于能有效地消除賭博的可能性和防止發生道德風險的發生。保險利益原則是指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應具有法律上承認的利益。我國《保險法》第11條第1、2款規定:“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應當具有保險利益。投保人對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合同無效。”因而,現行保險法將保險利益作為保險合同的一個效力要件。但是,如果投保人在投保時具有保險利益,而后在保險合同存續的某一期間喪失保險利益,而在以后的某一時間又取得保險利益,如此反復幾次,是否保險合同也在有效和無效之間來回反復?這勢必造成不合理的麻煩。 因而,有人從現代保險的發展角度,認為保險利益不是保險合同的生效要件,而是保險損失補償原則起作用的要件。從現行法角度考慮,保險利益原則作為保險合同有效訂立的要件是勿庸置疑的,也是必須遵守的。但從財產保險的發展角度,將保險利益原則排除在保險合同的生效要件之外,將其作為保險補償和賠償的前提和條件,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方向。因為隨著現代保險業的發展,人們對財產保險利益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財產保險的目的在于填補被保險人所遭受的損害,保險利益原則要求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對保險標的必須具有保險利益。投保人對保險標的是否具有保險利益并無實際意義,而且要求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還會增加實務上的困擾。但對人身保險合同而言,人身保險利益在訂立保險合同保險單生效時必須存在,否則保險合同無效。但是在被保險人死亡時,保險利益是否存在對保險合同的效力不發生影響,因為人身保險合同并非填補損害的合同,投保人對被保險人具有的保險合同生效時的利益對人身保險合同是必要和不可缺少的。 在審判實踐中,保險代理人代投保人在投保單上填寫相關內容的情況經常發生。而在某些情況下,由于各種原因,保險代理人除代投保人填寫投保單上某些內容外,還代投保人在投保單上簽字。保險公司在正式保單簽發后,投保人與保險公司間卻往往因為投保單上非投保人本人簽名,而引發雙方對保險合同效力的爭議。這通過對投保人行為方式的分析,可以判斷投保人是否對保險代理人代簽投保單的行為給予授權,以及投保人否認保險合同效力的理由是否成立。如果投保單是保險代理人代投保人簽字的,而又無證據證明投保人當時給予了明示授權,則需要對投保人的行為方式作進一步判斷。如果投保人根據保險人簽發的保單交納了保險費,就可以視為投保人以自己積極的默示行為確認了保險代理人代簽投保單的行為,投保人即不能以投保單非本人簽字而簡單地否認投保單甚至是保險合同的效力。因此,保險代理人代投保人填寫投保單并代為簽字的行為應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不能簡單否定保險合同的效力。當然這其中還涉及到告知義務和個別條款的效力問題,筆者會在下面的論述中討論。 (二)人身保險合同和財產保險合同的區別 根據我國保險法的規定,保險合同分為人身保險合同和財產保險合同,一般來說人身保險合同和財產保險合同區分比較簡單的,根據我國保險法規定,人身保險合同是以人的壽命和身體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合同,財產保險合同是以財產及其有關利益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合同,兩種合同的區別的根本在于保險標的的不同。但在審判實踐當中,對于人壽保險附加醫療險到底屬于何種合同,還有過爭論。主張是人身保險合同的認為醫療附加險的保險標的同人壽險一樣,是人的身體。主張是財產保險合同的認為,醫療附加險的保險標的是人身受到傷害所支付的醫療費。人身保險合同和財產保險合同的區分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 1、人身保險的保險金具有定額給付性質,在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人按照合同約定的金額給付保險金,而普通財產保險的保險金具有補償性質。2、人身保險的保險金額主要由雙方當事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根據被保險人的經濟收入水平和危險發生后經濟補償的需求協商確定。而財產保險的保險金額則是根據保險標的的價值大小確定的。3、人身保險的期限具有長期性。保險有效期往往可以持續幾年或幾十年甚至終身,這主要是為了降低費用和保障老年人的利益。普通財產保險的保險期限大多為1年,不可能是長期。4、人身保險承保的危險具有穩定性和有規律的變動性。計算人身保險費率基礎之一的人的生存和死亡或然率是以生命表為依據,它符合大多數法則的要求,因而呈現相對穩定性和有規律的變動性。5、人身保險合同只要求在合同訂立時,投保人對被保險人有可保利益,但沒有金額上的限制,因而不存在超額保險和重復保險問題,普通財產保險則禁止超額保險,即重復保險的賠付的保險金不能超過實際受到的損失。6、人身保險不僅時一種社會保障制度,還是一種強制性的儲蓄。投保人所繳納保險費,保險人最終將以各種形式返還給被保險人或其受益人。人身保險合同是一種給付性質的保險合同,只要發生合同訂明的事故或達到合同約定的期限,保險人都要給付保險金,而不管被保險人是否有損失或雖有損失但已從其他途徑得到補償。因此,對投保人來說,它是一種儲蓄與投資手段。而普通財產保險則為單純的營業性,限于補償損失,目的是保障財產的安全。事實上財產保險不是每年都發會發生賠償事故,由于期限短,大部分保單因期滿而失效,既不賠償,也不退還保險費。7、根據我國保險法的規定,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是分業經營的,經營財產保險的公司不能受理人身保險,經營人身保險的公司也不能受理財產保險。 (三)保險合同條款的解釋 保險保險條款由保險公司擬定并予以公布,用以限定保險合同的實質內容。故當事人對保險合同所使用的語言文字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認識,或者依照社會觀念,保險合同所使用的語言文字的含義不清楚或有二種以上的解釋的情形下就發生了保險合同的條款爭議,對解釋保險合同的爭議條款,尤其是因為保險合同的條款發生歧義而需要解釋合同條款時,一般遵循和適用關于格式合同的“不利解釋”原則。所謂“不利解釋”原則,是指保險人和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保險合同的內容有爭議,應當對保險合同所用文字或者條款作有利于被保險人而不利于保險人的解釋。對保險合同作不利于保險人的解釋,原因在于保險合同已經基本實現了格式化。格式保險合同由保險人備制,極少反映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的意思,投保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一般只能表示接受或者不接受保險人擬就的條款。 再者,保險合同的格式化也實現了合同術語的專業化,保險合同所用術語非普通人所能理解,這在客觀上有利于保險人的利益。為了保護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的利益,各國在長期的保險實務中積累發展了不利解釋原則,以示對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給予救濟。在格式保險合同的條款發生文義不清或者有多種解釋時,應當作不利于保險人的解釋;作不利于保險人的解釋,實際上是作有利于被保險人的解釋。我國《保險法》第30條規定:“對于保險合同的條款,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有爭議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應當作有利于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不利解釋原則,對于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利益(經濟上的弱者)維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對于當事人締結的保險合同所發生的爭議,如何解釋與之相關的保險合同的條款,應當首先考慮適用合同解釋的一般原則。合同解釋的一般原則為意圖解釋,解釋合同的一般方法主要有文義解釋、上下文解釋、補充解釋等。適用合同解釋的一般原則解釋保險合同爭議,應當尊重當事人的意圖表示、并尊重當事人選擇使用的語言文字進行解釋,不能通過解釋隨意擴充或者縮小保險合同的條款內容。但是,我國現行法律并沒有規定合同解釋的一般原則和方法,而《保險法》卻規定了保險合同的不利解釋原則。在發生保險合同爭議或者條款有歧義時,到底該如何運用不利解釋原則,成為在審判當中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保險合同的條款文義不清,應當作有利于被保險人的解釋,但不得同解釋保險合同的基本原則相沖突,即解釋保險合同應當探究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不利解釋原則僅能適用于保險合同有歧義而致使當事人的意圖不明確的場合。若保險單的用語明確、清晰且沒有歧義,說明當事人的意圖明確,沒有解釋保險合同條款的余地,不能作不利于保險人的語義解釋,不利解釋原則更不能被用于曲解保險合同的用語。同樣,若保險合同有文義不清的條款,但經當事人的解釋而被排除了,也沒有適用不利解釋原則的余地;再者,若當事人的意圖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予以證實,也不能適用不利解釋原則以排除當事人的明示意圖。除上述以外,若保險合同的用語經司法解釋已經明確而沒有歧義的,說明合同條款的用語不存在歧義,作有利于被保險人的解釋的原則不能適用;但是,若對于保險合同的用語經不同的法院解釋,關于該用語的正確含義、所表達的當事人意圖以及由此產生的效果,存在相互沖突的結論,說明保險合同條款的用語存在歧義,應當適用不利解釋原則。 不利解釋原則僅僅為解釋保險合同的歧義條款提供了一種手段或者途徑,它本身并不能取代合同解釋的一般原則,更沒有提供解釋保險合同的方法;而且,不利解釋原則,也不具有絕對性,不能排除解釋合同的一般原則或者方法的運用,以對保險合同任意作不利于保險人的解釋。因此,在保險合同的內容有爭議時,應當作不利于保險人的解釋;但是,不利解釋原則應當以合同解釋的一般原則和基本方法為基礎,并只能運用于保險合同所用文字語義不清或者有多種含義(統稱為歧義) 的情形下。因此,當保險合同的語言文字語義清晰、當事人訂立保險合同的意圖明確以及法律對保險合同的內容已有規定時,盡管當事人對保險合同的內容存在爭議,也不能運用不利解釋原則。③不利解釋原則的適用,不是孤立的,它應當考慮保險合同成立時當事人所使用的合同語言環境、意圖、行為等因素,并同時對保險合同的內容作全面的整體評價。這就是說,不利解釋原則,與其他解釋合同的原則和方法是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它們共同擔負著解釋保險合同的條款爭議的使命。正確適用不利解釋原則,目的在于對保險合同的條款或者爭議作出公正、合理的解釋,以維護投保人(被保險人)和保險人雙方的利益??傊?,保險合同的條款發生歧義或者爭議,運用不利解釋應當以合同解釋的基本方法為基礎。 (四)保險賠償的原因——近因原則 “近因原則”這一被國際保險業普遍運用的原則在我國雖然缺乏運用的法律依據,近因原則是民法中因果法律關系在保險理賠過程中的具體體現,在理賠中是關鍵性的原則之一,在保險公司實際賠付的過程當中已經運用到了,保險公司把作為近因的保險事故作為承擔保險責任,給付保險金的依據。近因是相對遠因而言的,所謂近因是引起保險標的損失的直接、有效、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反之,引起保險標的損失的間接的、不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稱為遠因。在保險理賠中,近因原則的運用具有普遍的意義。所謂“近因原則”是指保險人按照約定的保險責任范圍承擔責任時,其所承保危險的發生與保險標的的損害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系。在近因原則中造成保險標的損害的主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原因,即屬近因。④只有近因屬于保險責任,保險人才承擔保險責任。近因原則作為常用的確定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損失是否負保險責任以及負何種保險責任的一條重要原則。 在確定近因時,如果造成保險標的損失的原因相對比較單純,即損失是由單一原因造成的,與其他事件沒有緊密聯系,該原因即為近因。該近因屬于保險責任,則保險人應負賠償責任。這是保險賠案中較為常見,也較易區分的情況。當損失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多種原因造成。此時應區別對待,認真辨別。(1)多種原因相互延續。在多種原因連續發生所造成的損失中,如果后因是前因所直接導致的必然的結果,或者后因是前因的合理的連續,或者后因屬于前因自然延長的結果,那么前因為近因。前因屬于承保風險的,即使后因不屬于承保風險,保險公司仍承擔賠償責任。(2)多種原因交替。在因果關系鏈中,有一個新的獨立的原因介入,使原有的因果關系鏈斷裂并直接導致損失,該新介入的獨立原因為近因。例如當火災發生時,一部分財產被搶救出來后又被盜走,保險公司不對被盜部分損失承擔責任。(3) 多種原因各自獨立、無重合。損害可以以原因劃分,保險公司對承保風險承擔責任。如果因車禍入院,急救過程中因心肌梗塞死亡的被保險人同時在車禍中喪失一條腿,則人身意外險保險公司在拒絕給付死亡保險金的同時,并不免除意外傷殘保險的給付責任。因為死亡的近因是除外風險-疾病,而喪失肢體的近因則是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意外事故-車禍。(4)多種原因相互重合,共同作用。因為各種原因之間的關聯性,使得從中判定某個原因為最直接、有效的原因有一定的困難,甚至從中強行分出主次原因會產生自相矛盾的結論。如果損失是多個近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保單至少承保一個以上近因且未明確除外另外任何一個近因的,保險公司應負賠償責任。 (五)投保人如實告知及保險人明確說明義務 保險法第17條規定:“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應當向投保人說明保險合同的條款內容,并可以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詢問,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如實告知”是投保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應承擔的法定義務,是誠實信用原則這一民法基本原則在保險合同法律關系中的體現。該義務要求投保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應主動、如實告知保險人與保險標的或被保險人有關的情況。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以保險人詢問事項為限。告知義務主體不僅限于投保人,如果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不是同一人,被保險人自己對自己健康狀況最了解,被保險人也應當如實告知。對于人壽險而言,體檢是保險人內部核定是否承保的一個依據,體檢只能代表當時的健康狀況,結論只能作為參照。如實告知義務是投保人的法定義務,體檢不能代替也不能免除投保人的告知義務。 保險法第18條規定:“保險合同中規定有關于保險人責任免除條款的,保險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應當向投保人明確說明,未明確說明的,該條款不產生效力。”那么,如何認定保險人是否已經盡到了“明確說明”的義務?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個批復中提到:“明確說明”是指保險人對于免責條款,除了在保險單上提示投保人注意外,還應當對有關免責條款的概念、內容及其法律后果等,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向投保人作出解釋,以使投保人明了該條款的真實含義和法律后果。保險合同糾紛中,因保險人未履行明確說明義務而敗訴的比較多。保險人如何證明已經盡到說明義務,是一件不易解決的事情。 比如合同條款中用黑體標明、投保單上被保險人簽字能不能視為已經履行說明義務??陬^說明在只有利益關系相對的雙方在場的情況下,很難舉證證明和認定。有的保險合同采取在合同上單獨印刷一行字,即“保險人已將保險合同的內容,包括責任免除部分向我做了說明,我也充分了解,同意該保險合同的內容,同意按該保險合同的內容,訂立合同?!比缓笥赏侗H撕炞?,是不是保險人盡到了說明義務。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僅憑此種形式不能說明保險人已盡說明義務,條款本身的說明,不能說明保險公司履行了明確說明義務。有可能保險公司只是說到了條款,并未將條款概念、內容及其法律后果等內容明確告知投保人。但在審判實踐當中,要做到舉證證明明確說明是很難的,所以只要是投保人在保單上自己簽字認可,就視為保險公司盡到了明確說明的義務。另外,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如果保險人沒有盡到明確說明的義務就不產生效力,不產生效力的只是關于保險人責任的免責條款,并不是所有的條款,盡管可能其他的條款保險人沒有盡到明確說明的義務,但也還是有效的。 (六)保險合同的復效 復效即保險合同由于投保人主觀或客觀原因中止后,如果投保人希望恢復合同效力,就應在規定的期間(一般為兩年)內補交保費及其他費用,書面提出復效申請,符合保險合同規定的重新生效的條件,經過投保人和保險人的協商一致,恢復保險合同效力。復效的意義在于為了使保險單不致因投保人偶然遺忘或經濟困難未能按期交費而導致合同失效,給予投保人保持合同效力的一次機會,彌補合同解除給未來生活或長期投資利益帶來的損失。我國《保險法》第59條第1款體現了復效制度的內容,規定為:“依照前條規定合同效力中止的,經保險人與投保人協商并達成協議,在投保人補交保險費后,合同效力恢復。但是,自合同效力中止之日起二年內雙方未達成協議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其實關于復效的法律條款并非孤立于其他條款,一般與復效條款密切相關的還有寬限期條款。提到復效條款,不能不提到寬限期條款。某種程度上說,寬限期條款是復效條款的前提。寬限期條款是對到期未支付保險費的投保人,法律上提供一定的寬限期(一般為30天或 60天)讓其補繳保險費,否則合同效力中止??梢娺`背了寬限期條款,必然導致合同效力的中止,而合同效力的中止又為復效條款的適用創造條件。 復效是恢復原合同的效力,也就是說原合同尚未履行完畢應繼續履行,而并非重新履行。合同復效效力應追溯到寬限期和合同中止期間。復效的效果是要達到與合同沒有中止的效果一樣,所以原合同的期間是沒有變化的。保險人在投保人補交完保險費及相關費用后,就要對這段期間承擔保險責任。原因在于:(1)寬限期和合同中止期間本應屬于原合同的約定期間的一部分,保險合同復效后,保險人自然要對這段期間承擔保險責任。(2)投保人補交保險費,是一種給付遲延。所以遲延給付的保險費自然是寬限期和合同中止期間相對應的保險費。所以復效也是對這段期間效力的恢復。所以復效的性質是對原合同效力的恢復,是原合同的繼續,效力追溯到寬限期和合同中止期間。 其次,需要厘清復效與續效的區別和聯系,因為這關系到處理實踐中爭議的結果。續效的保險合同是指保險合同期限屆滿后,雙方當事人或一方當事人為了使原合同效力不終止,經過雙方確認又達成的繼續原合同效力的一份新的保險合同。續效在法律性質上與復效有著本質的區別:(1)續效是因原保險合同期限屆滿而終止;而在復效中原合同的期限并未終止,即原合同并未消滅,只是暫時失效而已,滿足一定的條件還是可以繼續合同的履行。(2)續效是訂立一個新的合同,只不過延長了合同的履行期限,但在內容上卻無太大的變動,本質上續效合同與原合同構成兩個合同;而復效是并未延長原合同期限,不同之處是對于暫時失效期間效力的恢復。(3)續效合同對投保人需要履行與訂立原合同時相同的義務,比如如實告知的義務等;而復效合同只要當事人未約定,投保人只要補交保險費和相關費用,就無須再履行如實告知的義務了。(4)續效后相關條款的期間要重新起算,如不可抗爭條款,自殺條款等;而復效是對原合同效力的繼續,效力溯及原合同訂立之時的狀態,所以這些條款的期間并未隨著效力中止而中止,期間的計算仍在延續。下文筆者根據具體實踐歸納成五個方面探討復效的效力問題。 對投保人來說,恢復保險合同的效力,往往要比重新投保更為有利。特別是效力中止后如果被保險人已經超過投保年齡的限制時,也只有要求恢復原保險合同的效力,才有可能繼續享有參加保險的權利。⑤關于復效的條件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復效是對原合同效力的繼續,投保人只要補交保險費和其他相關費用,合同恢復效力,無須以提交復效申請為前提。根據我國《保險法》第59條,該條款規定了自合同效力中止之日起二年內投保人和保險人未達成協議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該條款只是規定保險人的符合一定條件下的解除權,并未限制投保人復效申請的請求權。那么如何看待“兩年”這個期間呢?該期間是投保人提出復效申請的保留期間,但并非投保人提出復效申請的先決條件。超過該期間投保人并不是不能提出復效申請,它僅構成保險人解除保險合同的理由之一。如果復效申請保留期間經過后,解除保險合同的,投保人喪失提出復效申請的基礎。但是,如已超過復效申請的保留期間,保險人并沒有解除保險合同,并愿意接受投保人提出的復效申請的,則復效成立。⑥因此,在法律條文并未確規定復效應在何時提出的情況下,從法理上說就算投保人在兩年后提出復效申請,只要保險人同意,保險合同還是可以恢復效力的。 (2)有學者提出被保險人要符合投保條件;“在失效期間,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況或職業可能會有所變化。如果健康惡化,或所變更的職業危險性增大,就不能申請復效,投保人要求復效時,也要根據最大誠實信用原則,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被保險人必須提交體格檢驗書或健康證明等文件。”這只是保險人從自身利益出發的觀點,原合同并無變更,被保險人如果還須提交體格檢驗書或健康證明等文件,那無異于再訂立一份新的保險合同。所以只要被保險人還健在,那就是符合恢復保險合同效力的條件。 (3)有學者認為“被保險人應一次交清失效期間的保險費?!惫P者認為:首先,補交保險費的主體可以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其次,保險費的補交并非得一次交清,如果投保人由于確有困難無法一次交清,也可以在征得保險人的同意后分期還清。至于其它相關費用,應包括同期保險費的利息。 (4)復效申請須經保險人同意嗎?復效是對原合同效力的繼續,一方提出繼續履行合同約定,另一方應予同意。但從保護保險人的利益考慮,如果保險人不能夠舉出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有與其主觀惡意相匹配的不利于保險人的行為,或者保險人不能有其他合理的抗辯,還是得恢復合同效力。至于何謂“其他合理抗辯”,這應屬于法官自由裁量的范圍了。所以原則上投保人提出復效申請,并履行相關費用,保險人不能拒絕復效,并且保險人應該在一定期限內予以答復。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律師幫助被撞傷的委托人獲得交通事故賠償110000余元-案例
2019-07-04薪酬保密是否合法?
2020-02-17疾控中回應韓國旅客只測體溫就被放行?外國人需要遵循法律嗎?
2020-02-28臨時工可以隨便辭退嗎?
2020-03-09電話記錄能作為訴訟證據使用嗎?
2020-03-13如何看待婚前同居
2020-03-20如何改變房產證上的登記日期呢
2020-03-25盜竊案什么情況下不起訴
2020-04-03雇用童工違法嗎?
2020-04-07危險物品肇事罪的認定
2020-04-16刑事辯護人的概念
2020-04-16試用期的期限有多久
2020-04-17持有、使用假幣罪如何認定
2020-04-20非全日制用工合同怎么簽訂
2020-04-20出租房屋的技巧有哪些
2020-04-22房屋中介糾紛,你了解多少
2020-04-22被控騷擾女性情況屬實,處罰方法是什么
2020-04-23消費糾紛的官司究竟如何打
2020-04-23把自己孩子送他人撫養屬于違法行為嗎
2020-04-24保險公司變更事由有哪些
2020-04-26股東鬧矛盾一定要解散公司嗎?
2020-04-27工程款訴訟時效怎么中斷
2020-04-28離婚后子女撫養費應該怎么給付?
2020-04-28個人債務糾紛訴訟時效多久?
2020-04-29詳解串通投標罪
2020-04-29女方爭取撫養權有哪些技巧?
2020-04-29離婚中夫妻共同財產如何分割?
2020-04-30交通肇事要不要請律師?
2020-04-30確認婚姻無效程序怎么走?
2020-04-30慎重擔當保證人
2020-04-30微信轉賬記錄在民間借貸中作為合法有效證據的認定
2020-04-30誹謗罪的認定和界限區分
2020-04-30申請財產保全的條件是什么?程序怎么走?
2020-04-30變更子女撫養權有哪些法律規定?
2020-05-01離婚訴訟非婚生子女撫養權怎么判?
2020-05-02對方拒付子女撫養費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嗎?
2020-05-02哪些情形可以變更子女撫養權?
2020-05-03變更子女撫養權有哪些法律規定?
2020-05-03拆遷房可以買賣嗎?
2020-05-04醫療侵權舉證責任分配之法律規定
20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