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2006)滬高民三(知)終字第6號
上訴人(原審被告)上海新拓微波溶樣測試技術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南匯區坦直鎮新坦瓦公路929號310室27號。
法定代表人張和清,總經理。
委托代理人吳海寅,上海市華誠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上海懋華電子工程開發中心,住所地上海市三江路301弄12號底層。
法定代表人王勤華,總經理。
委托代理人郭堅,上海清華正信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韋海南,上海清華正信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上海懋華電子工程開發中心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住所地上海市三江路301弄12號底層。
負責人黃庭國,所長。
委托代理人郭堅,上海清華正信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韋海南,上海清華正信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上海新拓微波溶樣測試技術有限公司因虛假宣傳糾紛一案,不服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5)滬一中民五(知)初字第204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上海新拓微波溶樣測試技術有限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吳海寅,被上訴人上海懋華電子工程開發中心和上海懋華電子工程開發中心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共同的委托代理人郭堅、韋海南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法院經審理查明:原告上海懋華電子工程開發中心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系由原告上海懋華電子工程開發中心(以下簡稱“懋華中心”)于1999年4月28日設立的分支機構,其經營范圍包括:計算機、微波技術、分析測試技術、通訊工程專業領域內的八技服務及新產品研制、試銷。 1999年9月,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編制的《99國產科學儀器推薦產品》第112頁上介紹了“MK-Ⅱ型光纖控壓密閉微波快速消解系統”的用途、特點與技術參數等內容,同時刊登的單位名稱為“上海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于2000年編制的《科學儀器配套產品及實驗室設備(2000年國產科學儀器推薦產品)》(光盤)中,記載了序號為101的產品為“光纖壓力自控密閉微波消解系統”,型號為 “MK-Ⅲ”,生產廠家名稱為“上海懋華電子工程開發中心新科微波技術研究所”等。原告懋華中心于1999年至2002年期間向廣西壯族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東省衛生防疫站出售了MK-Ⅱ型光纖控壓密閉微波消解系統及其配件,原告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曾向上述兩單位發貨,使用了“上海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與“上海新科微波研究所”的名稱。
被告上海新拓微波溶樣測試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拓公司”)成立于2001年10月23 日,其經營范圍包括:通訊技術、微波溶樣測試技術專業技術的四技服務,微波消解儀及配件的生產加工等。被告新拓公司在《理化檢驗》(2002年第11期、 2004年第12期)、《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5年2月)、《分析化學》(2005年第2期)上刊登了XT-9900型智能微波消解儀等產品的廣告,其中一份廣告在“公司簡介”部分稱:上海新拓微波溶樣測試技術有限公司(原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是集科研、生產、市場及售后服務為一體的微波消解儀器制造公司。其余幾份廣告中,在產品宣傳頁的底部署名為“上海新拓微波溶樣測試技術有限公司(原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
兩原告認為:被告的上述行為侵犯了原告的企業名稱權并誤導消費者,屬虛假宣傳。故請求判令:一、被告停止在其廣告宣傳資料中使用原告的企業名稱的侵權行為;二、被告在《理化雜志》、《中國衛生檢驗雜志》、《分析化學》等有關雜志與《人民日報》上向原告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另查,1994年5 月4日,上海煤科物資設備公司曾向徐匯區科學技術委員會申請組建煤科物資設備公司新科微波技術應用研究所,該研究所于同年6月10日被批準設立,準予在微波等專業領域內從事科技咨詢、技術開發等科技經營業務。同時,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上海分院人事處將黃庭國、張和清等人安排到該研究所工作,黃庭國為負責人。 2003年10月23日,上海市徐匯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出具證明稱,該研究所申領的科技經營證書(徐科號1253),按規定需每年參加年檢,該所至少兩年未參加年檢(2001年、2002年),所以該證已取消。
又查, 1996年10月、1998年10月,以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上海分院上海新科微波技術應用研究所的名義編寫修訂了《MK-1型壓力自控微波溶樣系統操作手冊》、《MK-1型壓力自控微波溶樣系統操作手冊》。2000年10月、2001年2月,黃庭國以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上海分院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的名義編寫了《MK型光纖壓力自控密閉微波消解系統在分析化學領域里的應用匯編》、《MK型光纖壓力自控密閉微波溶樣系統操作手冊》。兩原告在其刊登的 “MK-Ⅲ型光控壓力微波消解系統”廣告中署名為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上海分院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
原審法院認為,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原告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作為原告懋華中心開辦的分支機構,其企業名稱中除去表示其隸屬關系的部分后,“上海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便成為其對外宣傳表明自己身份時實際具有識別性的部分,因此被告新拓公司在產品宣傳中擅自在其企業名稱之后加注“原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容易使人誤認為原告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已為被告新拓公司所替代。但事實上被告新拓公司與原告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之間并不存在任何承繼關系,且原告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仍然存在。因此,被告新拓公司所作的上述廣告宣傳顯然與事實不符,屬于侵犯原告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合法權益的虛假宣傳。被告新拓公司應當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的民事責任。因消除影響的范圍應當與被告新拓公司因虛假宣傳行為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故原告要求被告新拓公司分別在《理化檢驗》、《中國衛生檢驗雜志》、《分析化學》這3份雜志上刊登聲明的訴訟請求可予支持。但原告同時要求被告新拓公司在《人民日報》上刊登聲明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依據,不予支持。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九)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之規定,判決:一、被告停止實施虛假宣傳、損害原告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二、被告于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在《理化檢驗》、《中國衛生檢驗雜志》、《分析化學》刊物上刊登聲明,消除因其上述不正當競爭行為給原告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造成的不良影響,費用由被告負擔;三、兩原告的其余訴訟請求不予支持。一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1,000元,由被告負擔。
判決后,新拓公司不服,向本院提出上訴。其上訴理由主要是: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一)被上訴人從未在其所謂的廣告宣傳中使用過“上海懋華電子工程開發中心”或“上海懋華電子工程開發中心”的名義,也未有合法的依據使用“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的簡稱。因此其訴稱的所謂“上海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的企業名稱其實并不存在;(二)原審已經查明煤炭科學院下屬曾經有一個“新科微波技術應用研究所”,也查明了MK型微波溶樣系統的操作手冊及應用匯編的署名單位是“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上海分院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僅憑被上訴人的一面之詞,就認定其在廣告中署名為“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上海分院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顯然缺乏依據;(三)即使是被上訴人以“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上海分院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的名義作廣告,因其本身存在虛假宣傳,根據“侵權不產生新的權利”的一般法理,上訴人也沒有侵犯被上訴人的合法權利。為此,請求撤銷原判,駁回兩被上訴人的訴訟請求;本案一、二審訴訟費用由被上訴人承擔。
懋華中心和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答辯稱:原審判決正確,請求駁回上訴。
二審中,各方當事人均未提交新的證據。
經審理查明,原審判決查明的事實基本屬實。
本院認為,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上訴人新拓公司在上述廣告中的有關宣傳顯然與事實不符,侵犯了被上訴人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的合法權益。原審判令其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的民事責任,并無不當。
上訴人訴稱:被上訴人從未在其所謂的廣告宣傳中使用過“上海懋華電子工程開發中心”或“上海懋華電子工程開發中心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的名義,也未有合法的依據使用“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的簡稱。因此其訴稱的所謂“上海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的企業名稱其實并不存在。
本院認為:被上訴人“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的企業名稱是:“上海懋華電子工程開發中心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從該名稱的總體表述和一般客戶的眼光來看,其中“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部分已具有其對外表明自己企業身份主要部分的性質,具有一定的可區別于其他企業的識別性。新拓公司在其產品宣傳中將自己企業名稱之后加注的“原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的表述,已經將“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企業名稱中的主要的和易于區別于其他企業名稱中的部分進行了使用。因新拓公司企業名稱的全稱是“上海新拓微波溶樣測試技術有限公司”,而“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企業名稱的全稱是“上海懋華電子工程開發中心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故上訴人在自己企業名稱之后加注“原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的表述,容易使人產生對被上訴人“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與上訴人“新拓公司”兩者之間的誤認。尤其是該表述中的“原”字更增強了這種誤認的可能性。因此,原審判決認定上訴人實施了侵害被上訴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構成了對被上訴人的不正當競爭,并無不當。至于被上訴人“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在廣告宣傳中是否規范使用自己的企業名稱,并不能成為上訴人可否實施侵犯被上訴人合法權益的條件和理由。
上訴人訴稱:原審已經查明煤炭科學院下屬曾經有一個“新科微波技術應用研究所”,也查明了MK型微波溶樣系統的操作手冊及應用匯編的署名單位是“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上海分院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僅憑被上訴人的一面之詞,就認定其在廣告中署名為“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上海分院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顯然缺乏依據。
經查,在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的代表人黃庭國編寫的《MK型光纖壓力自控密閉微波溶樣系統操作手冊》中介紹的就是有關MK-Ⅲ型密閉微波消解系統有關情況。根據該“操作手冊”,以及上訴人提供的證據“MK-Ⅲ型光控壓力微波消解系統”的產品介紹和被上訴人的銷售發票等證據可以相互印證,反映被上訴人在其刊登的有關“廣告中署名為‘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上海分院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的事實。因此,原審判決并非僅憑被上訴人的一面之詞來認定該節事實的。
上訴人訴稱:即使是被上訴人以“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上海分院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的名義作廣告,因其本身存在虛假宣傳,根據“侵權不產生新的權利”的一般法理,上訴人也沒有侵犯被上訴人的合法權利。
被上訴人“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將自己企業名稱的主要部分使用在“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上海分院新科微波溶樣測試技術研究所”之中的行為,并不符合使用企業名稱的有關規定。對此,“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在今后的經營中應予糾正。但被上訴人不規范使用自己企業名稱的行為,并不能成為上訴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理由。“懋華中心新科研究所”的權利也并非由其侵權行為產生,故“侵權不產生新的權利”的說法對本案并不適用。
綜上,原審判決并無不當,上訴人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二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1,000元,由上訴人上海新拓微波溶樣測試技術有限公司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張曉都
審 判 員 ?于金龍
代理審判員 ?馬劍峰
二OO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書 記 員 ?劉潔華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回避申請書(法人)
2020-10-14財產保全裁定復議申請書
2020-10-14浙江省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倒塌房屋爭議裁定書
2020-10-14管轄權異議書(樣式二)
2020-10-14人民法院假釋執行通知書(宣告假釋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一審自訴、反訴并案審理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書(二審改判用,樣式二)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假釋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減、免罰金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停止執行死刑命令(停止執行死刑用)
2020-10-14×××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凍結)令(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解除查封(扣押、凍結)令(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立案登記表(二審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執行通知書(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用)
2020-10-14指定辯護函(律師刑事訴訟格式文書)
2020-10-14解除強制措施申請書(律師刑事訴訟格式文書)
2020-10-14公訴意見書
2020-10-14批準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決定書
2020-10-14檢察意見書
2020-10-14×××公安局安排律師會見非涉密案件在押犯罪嫌疑人通知書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