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華普國際大廈有限公司等與北京住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追索工程款糾紛
上訴案
法公布(2002)第19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決 書
(2000)民終字第83號
上訴人(原審
被告):北京華普國際大廈有限公司,住所地北京市
朝陽區朝外大街19號。
法定代表人:翦英海,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董葭,北京市元正
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周宇峰,北京市元正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原審被告):北京華普科技企業有限公司,住所地北京市朝陽區朝外大街19號華普國際大廈l7層。
法定代表人:翦英海,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李江,中兆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周曉,中兆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北京住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住所地北京市朝陽區吉祥里208樓。
法定代表人:郝有詩,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張巍,北京市威宇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胡治家,北京市威宇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北京華普國際大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普國際)、北京華普科技企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普科技)為與被上訴人北京住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住總公司)追索工程款糾紛一案,不服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1999)高民初字第187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理,現已審理終結。
經審理查明:1992年9月9日,住總公司將其依據與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訂立的《朝外大街破舊危房改造
協議書》取得的朝外大街危改項目授權其所屬的綜合開發部(后更名為住總公司房地產開發部,以下簡稱住總公司開發部)與華普科技
簽訂《
合作合同》,雙方約定:共同投資建設北京市朝外吉市口小區14號樓華普商業發展大廈,該項目工程由住總公司開發部包干承建,建筑面積暫定為6萬平方米,以最后竣工面積為準,工程造價為每建筑平方米5,800元,總投資為3.48億元,住總公司開發部占投資總額的18%計6,264萬元,華普科技占投資總額的82%計28,536萬元;1993年6月底前,華普科技應分期向住總公司開發部支付工程款,尾款在大廈竣工后,隨華普科技應增減的投資額與住總開發部一次結清;華普科技不能按期付款,從拖欠之日起按建行
貸款利息的二倍計息償付住總公司開發部等。住總公司在合作合同上加蓋了公章。
1993年2月20日,住總公司開發部與華普科技簽訂《補充〈合作合同〉》(以下簡稱補充合同),雙方對華普科技分期支付資金重新作了約定,華普科技保證按期履行,若
違約每日按逾期金額的1%支付罰金。其中第三條還約定,因房價上漲、設計
變更、層高增加、建材價格調增等情況,致使成本增加,華普科技理解費用增加,原則上同意合理調增投資(額度雙方另議)。
1993年6月21日,住總公司與華普科技、美國
吉安商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安公司)三方簽訂《北京華普國際大廈有限公司合同》(以下簡稱《合資合同》),共同投資成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華普國際,確定公司的經營目的和范圍為投資建設北京華普國際大廈(即華普商業發展大廈,以下簡稱華普大廈),大廈建筑面積為6萬平方米。三方約定,合資公司投資總額為6,200萬美元,注冊資本為2,067萬美元,住總公司以人民幣折合372萬美元出資,占注冊資本的18%;華普科技以人民幣折合1,075萬美元出資,占52%;吉安公司以620萬美元出資,占30%。該合同第二十六條還約定,三方同意將國際大廈項目總承包給住總公司建設。華普國際于1993年10月取得了
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住總公司于l993年第四季度開始施工。1994年1月8日,華普國際與原北京市房地產管理局簽訂了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繳納土地出讓金36,946,800元。隨后華普國際取得了國有土地使用證,并正式領取了華普大廈建設工程開工證。
1994年1月15日,住總公司開發部與華普國際簽訂了《關于“華普國際大廈項目合同”》(以下簡稱項目合同),明確約定:根據住總公司開發部與華普科技1992年9月9日簽訂的合作合同和1993年2月20日簽訂的補充合同及有關文件,雙方達成一致意見,主要內容為:1、在項目建設期間,合資合同執行過程中,住總公司開發部與華普科技簽訂的上述合作合同及補充合同和有關文件,華普國際確認有效。2、合作合同中確定的住總公司開發部占有該項目的18%股權,此投資額已在
拆遷、征地、前期開發費中全部投入,華普國際同意作為合作條件入資,并將該投資作為住總公司在合資公司中的注冊資本及投資額,不再向合資公司出資。3、華普大廈工程項目已由住總公司開發部項目轉為合資項目,該項目土地出讓金的交納由華普科技和吉安公司負責。
華普大廈項目工程自l993年底開工,1996年6月竣工,根據北京市朝陽區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1996年9月20日作出的《工程質量竣工核定證書》,大廈建成后的實際建筑面積為72,375平方米。自1992年9月至1995年11月,華普科技共向住總公司支付工程款23,818萬元;自1996年3月至同年7月,由華普國際向住總公司支付工程款2,150萬元。
1996年7月31日,住總公司開發部與華普科技簽訂《“華普國際大廈”結算協議書》(以下簡稱結算協議),該協議書約定的主要內容為:華普科技應在華普大廈竣工時支付給住總公司開發部合同尾款4,536萬元;華普大廈增加的建筑面積暫按一萬平方米計算,由華普科技按每平方米7,052元支付;華普大廈現建筑標準與合同約定建筑標準的差異部分,經雙方核定,華普科技應支付3,909萬元;根據合作合同及補充合同,由于國家政策調整,華普科技應向住總公司開發部支付政策性費用調增2,291萬元,其中設計費調增564萬元,電貼費調增537萬元,電權費調增1,190萬元。以上各項合計,華普科技應向住總公司開發部支付華普大廈工程結算總額為17,788萬元;華普科技對上述款項應自本協議簽訂同時開始付款,分六期至1997年7月31日前結清。結算協議簽訂后,華普國際自1996年8月至同年11月向住總公司開發部支付了工程款2,770萬元,另有案外人北京華普產業集團代為向住總公司開發部支付工程及材料款1,730萬元,共計4,500萬元。
1996年10月10日,華普國際召開董事會通過決議,要求公司各
股東迅速執行各股
東方之間簽訂的結算協議,加速辦理協議要求的有關事宜。同年11月13日,華普科技與住總公司開發部簽訂《保證還款合同》,雙方確認,華普科技尚欠付住總公司開發都13,288萬元,華普科技以其購買的華普大廈中的部分外銷商品房作為還款的保證。由于華普大廈尚未交付使用,華普科技尚未取得上述外銷商品房的所有權,該項財產未在北京市房管局登記備案。
1996年12月16日,華普國際與住總公司開發部簽訂《北京華普國際大廈交接工作交換協議書》(以下簡稱交接協議),該協議載明,根據1992年9月9日華普科技與住總公司開發部簽訂的合作合同及1993年6月21日的合資合同,并在完成1996年7月31日簽訂的結算協議書的前提下,住總公司開發部將大廈交付華普國際使用;同時,雙方對華普國際接管大廈等事項進行了約定,住總公司開發部將所建大廈交付給了華普國際。但此后華普國際未按有關協議結清尚欠的13,288萬元工程款,住總公司遂于1998年11月11日向法院起訴,請求華普科技與華普國際連帶支付所欠工程款及利息。華普國際則于2000年5月8日提起反訴稱,該公司與住總公司雖未簽訂具體的
工程承包合同,但雙方事實上已形成項目承發包關系,住總公司在工程竣工后應與華普國際決算,但住總公司始終未向其提交決算依據;根據1993年7月9日住總公司就大廈項目所作的概算,華普大廈建筑安裝費應為21,501,97萬元,要求住總公司返還多付出的8,766.03萬元。 [Page]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為建設北京華普大廈,住總公司授權其所屬的開發部與華普科技簽訂了合作合同及補充合同,該合同對大廈工程建設的具體事項作了約定,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并已實際履行,應確認為有效。住總公司作為大廈工程的總承包方,履行了施工建設的義務,工程亦經質檢驗收合格并交付使用,華普科技應按合同約定如期足額向住總公司支付工程款,全面履行付款義務。華普科技在住總公司施工期間,未如數付款,應對此
承擔責任。華普國際依法成立后,大廈的建設工程項目交歸華普國際所有。住總公司與華普國際簽訂的關于華普國際大廈項目合同中,雙方均確認了住總公司開發部與華普科技所簽合作合同及補充
合同的效力,此后華普國際向住總公司有過多次付款,表明華普國際實際上承繼了給付工程款的義務,但華普大廈工程方面的具體事務仍由華普科技實際運作。1996年7月,住總公司開發部與華普科技經協商自愿達成的結算協議,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且不違反法律規定,應確認該協議有效。因華普國際由華普科技控股,華普國際董事會要求按各股東方簽訂的結算協議執行,且華普國際在結算協議簽訂后未對該協議提出過異議,并多次向住總公司實際付款,應視為華普國際對該結算協議的認同。由于華普大廈工程項目已屬華普國際所有,華普國際已接收并使用了華普大廈,并表示由其進行結算,故華普國際應按結算協議確定的結算標準向住總公司支付尚欠的工程款,并應支付相應的利息,利息的計算由法院確定。華普科技簽署了與工程有關的合同及結算協議,是協議約定的付款義務人,且該公司為華普國際的控股公司,其應承擔給付的連帶責任。華普國際及華普科技主張該結算協議無效及合作合同等在合資公司成立后自動失效,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不予支持。華普國際以住總公司單方的早期工程設計概算標準為依據反訴,稱其已多付給住總公司工程款,要求退還多付的款項,理由不成立,對其反訴主張,亦不予支持。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八十四條第二款、第八十五條、第八十七條、第八十八條第一款之規定,判決:(一)華普國際于本判決生效后三十日內給付住總公司工程款13,288萬元,由華普科技承擔給付的連帶責任。(二)華普國際于本判決生效后三十日內給付住總公司以13,288萬元為本金計算的自1997年8月1日起至付清之日止的利息,上述利息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
固定資產貸款利率計算,華普科技承擔給付的連帶責任。(三)駁回住總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四)駁回華普國際的反訴請求。
案件受理費869,645元,由華普國際和華普科技各負擔40萬元,由住總公司負擔69,645元;反訴費448,311.5元,由華普國際負擔。
華普國際與華普科技均不服
一審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華普國際上訴稱:住總公司與華普科技間的合作合同因合資合同的簽訂而失效;一審判決認定住總公司與華普國際簽訂的項目合同確認了住總公司與華普科技合作合同的效力,有悖于法律的規定,認定華普國際對住總公司與華普科技結算協議予以認同,是導致判決錯誤的根本原因;一審判決因華普科技是華普國際的控股公司,其應承擔給負的連帶責任違反了公司法的規定;華普大廈工程款應據實結算;請求住總公司退還華普國際多付的工程款。
華普科技上訴稱:本案是追索工程款糾紛,華普科技與住總公司不存在建設工程承包的
法律關系,不應是本案的被告;一審判決認定住總公司是華普大廈工程的總承包人無明確的依據;華普科技與住總公司簽訂的結算協議是在住總公司脅迫下被迫簽訂的,因華普大廈遲延交付,購房戶要求退房,已使華普國際蒙受了巨額經濟損失,作為華普國際的股東,面臨不簽該協議,住總公司即不交付大廈的威脅;一審判決華普科技
承擔連帶責任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
2000年12月1日,華普國際提交了一份“補充反訴狀”,第一次提出每平方米5,800元的綜合造價中應包括其已繳納的土地使用費3,772萬元,新增加的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以每平方米7,052元由華普國際負擔,顯失公平,合作合同和合資合同有重復計算等問題。同時提出結算協議約定的是整個華普大廈項目包括前期開發、土地出讓、建筑安裝等綜合費用,本案是追索工程款糾紛,根據住總與住總三公司簽訂的建筑安裝協議,工程款應為15,000萬元,華普國際應按此支付工程款,住總應返還華普國際多付的工程款20,656萬元。后又提出,結算協議中因建筑標準提高,華普國際應向住總公司支付3,909萬元的約定,違反國家的定額標準,屬無效條款;電貼、電權調增費的余款應由華普國際直接支付給電力部門,華普國際代住總公司交付了300萬元的電貼費;華普國際自付設備款21,926,002.02元(其中包括結算協議前和結算協議后發生的)購買國產電梯、空調、潔具等,未計入結算范圍,應包含在綜合造價中,由住總公司負擔。
住總公司答辯稱:住總公司與華普科技、華普國際前后訂立的六份合同或協議合法有效,住總公司總承包建設華普國際大廈有明確、合法有效的合同依據;合資
合同訂立后,華普大廈項目由住總公司與華普科技間的合作項目轉為華普國際的開發項目,但仍由住總公司按合作合同、補充合同中約定的條件總承包建設,所謂合資合同簽訂后合作合同和補充合同已失效的主張不能成立;合資合同約定的是三方如何出資,而不是確定華普大廈工程如何承包建設;華普大廈項目雖已轉為華普國際開發建設,但由于華普科技是控股公司,華普科技完全代表華普國際行使項目業主的權利,此證明華普大廈工程建設實際執行的仍是合作合同與補充合同;結算協議的簽訂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沒有證據表明存在欺詐、脅迫的情況;華普科技在華普大廈項目轉給華普國際開發后全面負責和主持大廈工程方面的具體事務,其承擔工程款支付的連帶責任不違反公司法或合資企業法的有關規定;華普科技作為本案的被告有事實和法律依據。
關于華普國際在2000年12月1日后提出的各項請求,住總公司稱,這些請求均是在
二審中新增加的獨立的反請求,二審法院不應審理;結算協議是在補充合同第三條約定的基礎上、雙方經過反復協商、互相讓步的基礎上訂立的,是真實有效的,且結算協議訂立后華普國際實際支付了4,500萬元,華普國際應按約定付款;4,536萬元尾款是扣除了住總公司18%份額后的剩余款項,不存在重復計算的情況;由于華普大廈開始是危改項目,無需繳納土地費,轉為合資公司的項目后,應履行向國家繳納土地費義務是華普國際;3,909萬元的調增款和新增10,000平方米的調整價是雙方互相讓步的結果,應遵守協議的約定,如要調整單價,請求按實增面積12,375平方米計算;住總公司已向電力部門繳納了全部的電貼、電權費,華普國際應負擔的部分超出結算協議約定的不再主張。華普國際主張的自付設備款發生在結算協議簽訂前的,結算協議訂立時已予考慮,在結算協議訂立五年后,華普國際提出設備款的問題,不但超出了
訴訟時效,而且違反雙方的約定;結算協議訂立后發生的款項,均與住總公司無關。
本院認為,住總公司授權其開發部與華普科技簽訂的合作合同及補充合同,對華普大廈工程建設的具體事項作了約定,為當事人雙方真實意思表示,應認定為有效。合作合同和補充合同雖然是華普科技與住總公司簽訂的,但華普國際成立后,華普大廈項目轉為華普國際的開發項目,在華普國際與住總公司開發部簽訂的項目合同中,明確約定根據住總公司與華普科技簽訂的合作合同、補充合同及有關文件,在項目建設期間以及合資合同執行過程中,華普國際對上述合作合同及補充合同和有關文件確認有效,由此說明華普國際作為華普大廈項目的所有人確認了合作合同中關于華普大廈工程具體建設條款的效力,并承接了合作合同中華普大廈工程建設中的權利義務,華普國際由此與住總公司形成了建筑工程發承包關系,住總公司成為華普大廈工程的承包人,而華普國際成為華普大廈工程的發包人,進而應是華普大廈工程的付款人,華普國際主張住總公司開發部與華普科技間的合作合同因合資合同的簽訂而失效,沒有依據。 [Page]
結算協議是住總公司與華普科技就華普大廈工程進行的結算,此時華普大廈項目已由住總公司與華普科技的合作項目改為華普國際的項目,華普科技仍與住總公司簽訂工程款的結算協議,本應無效,但由于結算協議簽訂后,華普國際明知而未提出任何異議,并多次向住總公司實際付款,董事會也要求各膠東方投簽訂的結算協議執行,特別是在交接協議中明確載明在完成1996年7月3日簽訂結算協議的前提下,住總公司將華普大廈交付華普國際使用,此應視為華普國際對結算協議的認可,結算協議因華普國際的確認而有效,華普國際應按結算協議的約定住總公司支付尚欠的工程款,并支付相應的利息;華普科技與華普國際主張結算協議是在受脅迫的情況下簽訂的,應當無效,沒有證據,不予支持。華普國際上訴主張華普大廈工程應據實結算,不符合結算協議的約定;一審判決對其反訴主張予以駁回,是適當的。
華普科技與住總公司簽訂的相關協議均事后經華普國際確認,作為合同約定權利義務的承接者及華普大廈項目的所有人,華普國際應是完全的付款義務人;一審判決以華普科技簽署了與工程有關的合同及結算協議,是協議約定的付款人,且該公司是華普國際的控股公司為由,判決對華普國際支付工程款的義務承擔連帶責任,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應予改正。但華普科技與本案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是本案適格的被告。
華普國際關于結算協議的約定顯失公平,有關條款應予調整或
撤銷的請求是在2000年12月1日二審期間提出的,即使認定其一審反訴已包含此意思表示,該請求也早已超出法律規定的期限;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73條“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超過一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的規定,對華普國際的請求不予支持。
結算協議中約定華普國際應支付工程尾款4,536萬元,是扣除了住總公司應支付的18%投資和華普國際已付工程款后得出的,住總公司在華普大廈的18%投資額與住總公司入股華普國際18%的股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本案不存在重復計算的問題。依據合資合同,住總公司在華普國際占有18%的股份,住總公司據此應投入多少股本金,是合資合同所涉及的問題,不屬本案審理范圍。
華普大廈項目最初是由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作為危改項目交由住總公司開發建設的,改為華普國際的項目后,華普國際與政府簽訂了
土地出讓合同,由其向政府繳納土地出讓金。由此應該認定應履行向國家繳納土地出讓金義務的是華普國際。華普國際繳納的土地出讓金,合資公司內各股東間如何負擔,是合資公司內部的事情,與本案無關。
華普大廈與相鄰的祥業大廈共用一個配電室,其設計和申請用電量是8,000KVA。住總公司稱該公司于1996年和1997年各報裝了4,000KVA,繳納了全部電權費1,920萬元、電貼費760萬元,并向法院提供了住總公司與北京市供電局簽訂的兩份供電協議和住總公司的繳費票據為證;住總公司還提供了祥業大廈的配電竣工圖,該圖顯示祥業大廈的設備容量為2048.4KVA,占25.6%,扣減后,華普大廈的設備容量應為74.4%,按此比例計算,電權費、電貼費多出結算協議的部分,住總公司表示放棄。華普國際對住總公司繳納電權費、電貼費的憑證不予認可,認為華普大廈的實際用電量是5,000KVA,僅占62.5%,但均沒有提供證據。華普國際向法院提交的付款明細表明其支付的300萬元電貼費,已經在華普國際支付的工程款中沖抵。
關于華普國際提出自付設備款應包含在綜合造價中的主張,結算協議簽訂前發生的設備款,屬于變更結算協議的內容,本院不予支持;結算協議簽訂后發生的設備款,不屬本案審理范圍,華普國際可依法另尋途徑解決。
雙方根據合作合同所確定的投資比例,在結算協議中對各自應承擔的工程款進行了結算,其中包括了工程總款、差額
補償、政府稅費等整個華普大廈的費用,而非僅指建筑安裝費用,住總公司依據結算協議起訴追索工程款,也是針對整個華普大廈工程而言;華普國際與住總公司之間是建筑承包關系,住總公司與住總三公司之間是工程分包關系,兩者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應依據各自間的合同進行認定和處理。華普國際依據住總公司與住宅三公司間的合同,主張華普國際多付工程款,住總公司應予退還,本院不予支持。
據此,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 維持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1999)高民初字第187號民事判決第三項、第四項;
二、 變更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1999)高民初字第187號民事判決第一項、第二項為:華普國際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給付住總公司工程款13,288萬元及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固定資產
貸款利率自1997年8月1日起計算的利息。
一審、二審案件受理費共計1,739,290元,由華普國際承擔l,217,503元,住總公司承擔521,787元;反訴案件受理費共計896,623元由華普國際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劉竹梅
審 判 員 張 章
審 判 員 于曉白
二○○一年十二月十日
書 記 員 宋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