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秦晉煤氣化工程設備有限公司與
天津渤海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堿廠
專利侵權糾紛一案
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
(2004)津高民三終字第43號
案由:
專利侵權糾紛
當事人:
上訴人(原審
被告):陜西秦晉煤氣化工程設備有限公司。住所地,陜西省
西安市太白北路156號航空科技大廈1201室。
法定代表人:毛少祥,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竇醒亞,陜西嘉瑞
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原審被告):天津渤海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堿廠。住所地,天津市塘沽區新華路87號。
法定代表人:賴振國,廠長。
委托代理人:程迎良,男,1969年11月11日出生,天津渤海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堿廠造氣車間主任,住天津市塘沽區
河北路5號1門602號。
委托代理人:常萬祥,天津萬華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中國科學院
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住所地,山西省
太原市桃園南路27號。
法定代表人:孫予罕,所長。
委托代理人:謝冠斌,
北京市立方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馬小云,男,1953年2月15日出生,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住太原市桃園南路27號。
上訴人陜西秦晉煤氣化工程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秦晉公司)、天津渤海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堿廠(以下簡稱天津堿廠)因與被上訴人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煤化所)專利侵權糾紛一案,不服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03)二中民三初字第68號民事判決,上訴于本院。本院依法由
法官王兵、李華、陳燦平組成合議庭,于2004年6月16日對本案
開庭進行了公開審理。上訴人秦晉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毛少祥及其委托代理人竇醒亞,上訴人天津堿廠的委托代理人程迎良、常萬祥,被上訴人中科院煤化所的委托代理人謝冠斌、馬小云出庭參加訴訟。現本案審理終結。
判決主文: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一審
案件受理費1,000元,由上訴人陜西秦晉煤氣化工程設備有限公司負擔800元,上訴人天津渤海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堿廠負擔200元;
二審案件受理費1,000元,由上訴人陜西秦晉煤氣化工程設備有限公司負擔800元,上訴人天津渤海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天津堿廠負擔200元。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案件事實:
1998年5月13日,中科院煤化所獲“灰熔聚流化床氣化過程及裝置”發明專利,專利號ZL94106781.5。該專利由兩個獨立權利要求組成:1、一種灰熔聚流化床氣化方法,它由備煤、供氣、氣化、除塵和廢熱回收五個部分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備煤部分由粉碎與干燥兩步構成,勿需將煤預破粘,破碎的煤經過篩分,小于6mm的煤送入回轉干燥爐,干燥得到水份<5%的煤,控制一定的進料量,調節空氣,蒸汽流量送入爐內氣化;生成的含塵煤氣經輻射廢熱鍋爐回收熱量進入一、二級旋風分離除塵;攜帶少量細粉的煤氣經列管式廢熱鍋爐、空氣予(預)熱器及水冷塔進一步降溫除塵后輸出。2、如權利要求1所述氣化方法中的一種灰熔聚流化床氣化裝置,由流化床氣化單元及熔聚灰分離單元構成,所述的熔聚灰分離單元由圓錐形分布板、圓錐形漸縮管、垂直分離管及其水平氣化劑進氣管、圓柱形氣室及其水平氣化劑進氣管以及中心射流管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垂直分離管與圓錐形漸縮管直接相連,增設的飛灰分離循環單元由爐外旋風分離器、立式循環管、飛灰循環量調節閥,壓差監測儀、氣力輸送管所組成。
該專利技術曾于1996年10月獲得國家計委、國家科委、財政部聯合頒發的《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證書。1997年5月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8年7月16日,中科院煤化所與案外人陜西華美新時代工程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美公司)簽訂“合作推廣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氣化技術協議書”,協議主要約定:雙方組建秦晉公司“合作推廣經營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氣化技術工業成套設備,承包該技術的工程項目”;華美公司以貨幣資金投資75.6萬元,占股份70%;中科院煤化所以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氣化技術使用權入股,折價32.4萬元,占股份30%,自協議簽訂之日起投資到位。1999年4月25日,秦晉公司召開股東會議,除中科院煤化所及華美公司外,還包括三名自然人股東參加。全體股東一致通過決議:華興事務所評估的《灰熔聚流化床氣化過程及裝置》專利技術占秦晉公司注冊資金108萬元的30%股份(即 32.4萬元)。1999年6月28日,中科院煤化所與華美公司簽訂“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氣化技術保密協議”約定:雙方確定的保密內容為“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氣化技術”的專利技術以及相關技術資料。甲方(華美公司)在未得到中科院煤化所的書面許可的情況下,不能將該技術提供給任何第三方。
1999年7月27日,秦晉公司注冊成立。公司章程規定中科院煤化所以“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氣化技術”投資,折價32.4萬元。
另查:1999年4月8日,中科院煤化所與案外人陜西城化公司、華美公司簽訂《“氧/蒸汽鼓風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氣化制合成氣”工業示范裝置建設合作協議》,利用中科院煤化所開發成功的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氣化專利技術,在陜西城化公司建設工業化示范裝置,生產合成氨原料氣。三方約定“丙方 (中科院煤化所)在乙方(華美公司)總包下負責項目技術工作,鑒于工業化示范裝置屬首次建設,故免收專利費”。2000年5月11日,在上述工業裝置實施過程中,中科院煤化所與作為工程項目總承包商的泰晉公司簽訂協議,約定“作為專利技術的擁有者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愿承擔部分風險,出資150萬元,用于專利設備及相關配套技術的設計,制造和訂貨”。2002年3月25日,由陜西省科技廳組織并主持對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氣化制合成氣工業化示范工程成套裝置(簡稱煤氣化示范裝置),進行工業化科技成果鑒定。2002年4月1日,該煤氣化示范裝置通過成果鑒定,并獲得陜科鑒字(2002)第025號《科技技術成果鑒定證書》。
2003年6月2日,秦晉公司與天津堿廠簽訂《工業化專有技術實施許可合同》,約定:工業化專有技術是陜西省科技廳主持的《科技技術成果鑒定證書》(陜科鑒字(2002)第025號);秦晉公司向天津堿廠提供使用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氣化裝置有關工業技術數據和技術資料僅限于在天津堿廠設計建設一套8萬噸/年合成氨原料氣生產的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氣化裝置;天津堿廠支付秦晉公司工業化專有技術使用費110萬元,工藝設計軟件包費60萬元。中科院煤化所在得知上述情況后,于2003年9月29日提起訴訟,請求:1、確認秦晉公司與天津堿廠簽訂的關于8萬噸/年合成氨裝置“油改煤”工程的合同無效;2、確認秦晉公司與天津堿廠侵犯了中科院煤化所專利權;3、判令秦晉公司與天津堿廠在全國性報紙上向中科院煤化所公開道歉;4、判令秦晉公司與天津堿廠承擔全部訴訟費用。秦晉公司則于2003年10月27日向陜西省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中科院煤化所變更其用于入股專利的專利權人。
證明以上與本案有關事實的證據,經當事人當庭舉證、質證,并經本院審核認定。當事人主張的其他案件事實,因證據不足或與本案無關,本院不予認定。
原判要點:
本案系侵犯專利權糾紛,涉及兩項專利----專利號ZL94202278.5的“灰熔聚流化床氣化裝置”實用新型專利和專利號ZL94106781.5的“灰熔聚流化床氣化過程及裝置”發明專利。其中,實用新型專利現已失效,其保護范圍已為相同主題的發明專利所取代,該實用新型專利不再作為本案的權利依據。中科院煤化所提交的發明專利證書和相關專利文件表明,中科院煤化所目前仍是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登記備案的專利權人。秦晉公司主張中科院煤化所已經將專利權入股秦晉公司,成為秦晉公司資產組成部分之事實,應提交相應證據證實。然而,現有證據卻充分表明,中科院煤化所入股秦晉公司的不是專利權而僅僅是專利技術使用權。理由如下:1、中科院煤化所與華美公司鑒訂的合作推廣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氣化技術 (簡稱煤氣化技術)協議,協議書中明確以“煤氣化技術”使用權投資,該協議同時也是秦晉公司成立的基礎;2、秦晉公司主張是專利權入股的依據主要有三份證據---《股東會決議》、《公司章程》和《評估報告》,其中的《公司章程》和《評估報名》在分析證據時已經論述,該兩份證據無法認定。即使這兩份證據是真實的,加上《股東會決議》,也沒有一份證據能夠證明中科院煤化所是以全部專利權入股。三份證據中無論評估還是入股,使用的都是“專利技術”這一術語,并沒有提到“專利權”或“專利技術所有權”。如果將《股東會決議》與首述中科院煤化所與華美公司簽訂的“合作協議”相比較可以看出,決議中的“專利技術”與協議中的“專利技術使用權”是同一內涵;3、其他相關證據證明。無論《股東會決議》之前1999年4月8日中科院煤化所與華美公司、陜西城化公司三方簽訂的煤氣化示范裝置“合作協議”還是決議之后1999年6月28日簽訂的“保密協議”和2000年5月11日簽訂的煤氣化示范裝置“實施協議書”,都明確指出中科院煤化所是專利權人,是專利技術的擁有者。至于秦晉公司庭審質證中提出的三方“合作協議”及“保秘協議”是假合同,是為了中科院煤化所單位人員申報院士的理由,沒有任何依據,反而是秦晉公司提交的所謂真協議(秦晉公司證據6)存在種種疑點,無法采信。綜合上述分析,本院認為中科院煤化所的權利是明確的,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應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秦晉公司要求中止本案訴訟的請求不予支持。[Page]
關于秦晉公司與天津堿廠之間“工業化專有技術實施許可合同”是否包含中科院煤化所專利技術問題,本院在交換證據及庭審中兩次詢問秦晉公司代理人,其不能就是否使用了專利技術作出回答。從秦晉公司與天津堿廠簽訂的實施許可合同中可以看出,合同的標的技術就是“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氣化裝置”技術,與專利名稱一致;從合同標的技術的來源看,該技術來源于中科院煤化所推廣專利技術過程中與華美公司、陜西城化公司在陜西城化公司建設的“煤氣化示范裝置”工程,由此本院認定秦晉公司與天津堿廠之間實施許可合同的標的技術使用了專利技術。由于秦晉公司對專利技術只有使用權且無權對外轉讓,根據專利法的有關規定,其擅自轉讓并許可他人實施的行為侵犯了中科院煤化所專利權。至于秦晉公司許可天津堿廠實施的技術與專利技術相同還是又增加了新的技術特征,按照專利侵權判定的全面覆蓋原則,不影響侵權的成立;天津堿廠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該專利技術,與秦晉公司構成侵權,應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同時,秦晉公司與天津堿廠簽訂的實施許可合同,亦因違反法律而無效。至于中科院煤化所要求賠禮道歉的請求,該案為財產糾紛,結合本案的實際情況,不宜適用該民事責任承擔方式。綜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十二條、第五十六條第一款,第五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的規定,判決如下:一、秦晉公司與天津堿廠于2003年6月2日簽訂的“工業化專有技術實施許可合同”無效;二、秦晉公司與天津堿廠的行為侵犯了中科院煤化所專利權;三、駁回中科院煤化所要求賠禮道歉的訴訟請求。
上訴請求和理由:
上訴人秦晉公司和天津堿廠以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為由,請求撤銷原審判決,駁回被上訴人的訴訟請求或中止本案的審理。理由:一、原審判決認定被上訴人入股秦晉公司的不是專利權而僅僅是專利技術使用權是錯誤的;二、應當中止本案的審理。被上訴人是否有權起訴兩上訴人侵權是以其是否還享有專利權的權利為前提,因此,涉案專利的確權訴訟是本案的前提。三、原審法院未對秦晉公司轉讓的專有技術與專利技術的技術特征進行對比,也未對《科技成果鑒定證書》是否有效進行認定,就認定轉讓的技術構成侵權顯然缺乏說服力。
本案二審當事人爭議的主要問題是:1、中科院煤化所用于投資秦晉公司的“灰熔聚流化床氣化過程與裝置”專利技術的權屬;2、上訴人秦晉公司許可上訴人天津堿廠使用的技術內容是否為涉案專利;3、本案是否應中止審理,待另案審理結果。
終審判決理由及法律適用:
本院認為,根據我國公司法關于公司財產獨立的規定,以工業產權出資的股東,應當將出資的工業產權評估作價后,依法辦理權屬變更手續,向公司轉讓權利。而本案的問題是如何認定中科院煤化所的出資性質。中科院煤化所與秦晉公司股東華美公司于1998年7月16日簽訂的協議,主要內容之一為股東出資。該協議明確規定,中科院煤化所以技術使用權入股,折價32.4萬元。此后雙方簽訂“保密協議”有明確約定:未經中科院煤化所許可,不得將該技術提供第三方。以上股東協議的約定可以用來解釋秦晉公司章程關于中科院煤化所技術投資折價32.4萬元的條款含義。此外在該技術的工業化示范裝置實施過程中的有關協議,中科院煤化所也明示了對該技術所享有的權利。秦晉公司成立至今,中科院煤化所仍為 “灰熔聚流化床氣化過程及裝置”專利權人,當事人無申請權屬變更記錄。因此根據本案事實和誠實信用原則,應當認定中科院煤化所對秦晉公司的出資是技術使用權,并折價為技術許可使用費32.4萬元入股。根據秦晉公司注冊資本總額,該32.4萬元應當由其他股東以現金或實物支付,記為中科院煤化所名下股份,而不應以技術使用權直接作價入股計入公司資本。但秦晉公司注冊資本存在的問題,不影響對“灰熔聚流化床氣化過程及裝置”技術權屬的確認。本案證據可以證明,中科院煤化所為本案“灰熔聚流化床氣化過程及裝置”專利的合法權利人。秦晉公司主張該技術入股后,已經為公司財產的主張,缺乏事實依據,不能成立。
秦晉公司的經營行為,應當受公司章程和股東協議的約束,其在推廣本案專利裝置及方法承攬有關工程中,涉及他人實施本專利時,應當得到中科院煤化所許可。查秦晉公司與天津堿廠簽訂的“工業化成果實施許可合同”的技術內容,顯系以中科院煤化所“灰熔聚流化床氣化過程及裝置”專利技術為基礎的工業化成果,同時也是中科院煤化所和秦晉公司共同完成的“示范化工程”后,為有關《科技技術成果鑒定證書》確定的科技成果。秦晉公司許可他人實施該技術成果,應得到中科院煤化所的同意。因此原審判決認定,秦晉公司未經專利權人中科院煤化所同意,擅自許可天津堿廠實施專利技術;天津堿廠使用該專利方法和裝置,均構成侵權,并無不當。至于秦晉公司提出的中止本案審理的理由,系秦晉公司在本案訴訟中又另案對中科院煤化所提起的股權糾紛訴訟,不影響對本案侵權訴訟的審理。
綜上,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作出如前判決。
審 判 長 王 兵
代理審判員 李 華
代理審判員 陳燦平
二○○四年九月九日
書 記 員 劉震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