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佛中法行終字第227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佛山市三水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地址:佛山市三水區西南街道廣海大道中38號。
法定代表人:徐世平,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陳朝暉,廣東天地正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楊 桃,廣東天地正律師事務所律師助理。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佛山市三水區地方稅務局。地址:佛山市三水區西南街道德興路7號。
法定代表人:關儉強,局長。
委托代理人:李 勇,男,漢族,1981年12月13日出生,住佛山市禪城區汾江南路162號17樓。
委托代理人:區志剛,男,漢族,1974年1月21日出生,住佛山市禪城區石灣鎮工農新村5座6號。
上訴人佛山市三水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下稱三水設計院)因訴佛山市三水區地方稅務局(下稱三水地稅局)行政處罰決定一案,不服佛山市三水區人民法院作出的(2005)三法行初字第1號行政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理,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查明的事實:2003年6月13日至2004年4月29日,被告對原告2001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的有關納稅情況進行檢查,并根據檢查情況在2004年5月10日作出了三地稅罰告字[2004]16號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該告知書告知原告:一、稅務行政處罰的違法事實、法律依據及擬作出的處罰決定。(一)主要違法事實:1、企業所得稅問題。經查有關賬冊表,原告在2001年度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時,2001年度銷售收入7892077.61元,利潤568005.82元,全年申報應納稅所得額568005.82元。對應進行納稅調整的扣除項目沒有進行納稅調整,造成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申報不實,少計應納稅所得額3368511.70元。在2002年度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時,2002年度銷售收入7082506.04元,利潤706105.53元,自行申報納稅調整增加額220212.77元,全年申報應納稅所得額926318.30元。對應進行納稅調整的扣除項目沒有全部進行納稅調整,造成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申報不實,少計應納稅所得額1506438.32元。2、個人所得稅問題。經查“應付工資”、“經營費用”等賬戶,原告在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期間向公司員工發放工資、薪金、股息、紅利、董事會基金時沒有如實足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少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共447616.81元。(二)處罰依據及決定: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對原告2001年度沒有按稅法規定的標準準確計算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采取虛假納稅申報手段,造成少繳企業所得稅的行為定性為偷稅,并擬處以所偷企業所得稅1111608.86(3368511.70×33%)元0.5倍的罰款,罰款金額555804.43元。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對原告2002年度沒有按稅法規定的標準準確計算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采取虛假納稅申報手段,造成少繳企業所得稅的行為定性為偷稅,并擬處以所偷企業所得稅497124.65(1506438.32×33%)元0.5倍的罰款,罰款金額248562.33元。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擬對原告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沒有足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的行為,處以少扣繳個人所得稅447616.81元0.5倍的罰款,罰款金額223808.41元。罰款合計1028175.17元。二、有陳述、申辯的權利。三、有聽證的權利。四、要求舉行聽證,應當在收到告知書之日后三日內向稅務機關書面提出,逾期不提出視為放棄聽證權利。2004年5月13日原告收到該告知書后,在2004年5月14日就向被告遞交聽證申請書請求組織聽證,并于當日被被告受理。在履行了公告、送達稅務行政處罰聽證通知書等相應手續后,2004年6月28日,在佛山市三水區地方稅務局三樓會議室舉行了聽證會,原告的法定代表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到會進行陳述申辯。2004年8月27日被告作出三地稅罰字[2004]16號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
另查明,被告根據檢查情況,于2004年5月10日還對原告作出了三地稅處字[2004]16號稅務處理決定書。該決定書認定,查有關賬冊表,核實原告在2001年度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時,2001年度銷售收入7892077.61元,利潤568005.82元,全年申報應納稅所得額568005.82元。對應進行納稅調整的扣除項目沒有進行納稅調整,造成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申報不實,少計應納稅所得額3368511.70元;在2002年度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時,2002年度銷售收入7082506.04元,利潤706105.53元,自行申報納稅調整增加額220212.77元,全年申報應納稅所得額926318.30元。對應進行納稅調整的扣除項目沒有全部進行納稅調整,造成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申報不實,少計應納稅所得額1506438.32元;查“應付工資”、“經營費用”等賬戶,原告在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期間向公司員工發放工資、薪金、股息、紅利、董事會基金時沒有如實足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其中:2001年1月至4月少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250228.94元,2001年5月至12月少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336234.98元,2002年少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111381.83元。依此,被告根據相關法規的有關規定,對原告2001年度、2002年度沒有按稅法規定的標準準確計算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采取虛假納稅申報手段,造成少繳企業所得稅的行為定性為偷稅,并按33%的稅率追繳稅款,從滯納稅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金。向原告追繳2001年1月至4月沒有足額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250228.94元,并從滯納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金。責成原告將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期間少扣繳的個人所得稅447616.81元補扣入庫。還責令原告在接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將應補稅款及加收的相應滯納金共計2673728.34元清繳入庫。原告在收到三地稅處字[2004]16號稅務處理決定書后,以違法違章事實待核實、企業所得稅應減半征收為由,向佛山市地方稅務局申請行政復議。佛山市地方稅務局2004年8月27日作出佛地稅決復字[2004]1號稅務行政復議決定書,認為被告認定事實清楚、原告不應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維持了三地稅處字[2004]16號稅務處理決定書。原告遂于2004年9月8日向佛山市三水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三地稅處字[2004]16號稅務處理決定書,經佛山市三水區人民法院一審、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判決維持了三地稅處字[2004]16號稅務處理決定書。
原審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五條的規定,被告三水地稅局作為地方稅務機關,依法享有對轄區內納稅人偷稅、沒有足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等行為進行處罰的權力,其執法主體適格;被告根據制作和調取的《稅務稽查底稿》及原告的財務賬簿、憑證復印件等證據材料,認定原告在2001年度和2002年度對應進行納稅調整的扣除項目沒有進行或者沒有全部進行納稅調整,造成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申報不實,分別少計應納稅所得額3368511.70元、1506438.32元,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期間少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447616.81元。已被生效的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05)佛中法行終字第37號判決及本院(2004)三法行初字第57號判決確認為證據確鑿充分,應予以采納,故原告認為三地稅罰字[2004]16號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的違法違章事實錯誤的理由不能成立。原告還訴稱被告非法剝奪其依法享有的“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資格導致適用稅率錯誤。因生效的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05)佛中法行終字第37號判決及佛山市三水區人民法院(2004)三法行初字第57號判決已判定原告不屬于國辦發[1999]101號文件調整的范圍,所以原告該項理由亦不能成立;被告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前,通過三地稅罰告字[2004]16號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書面告知原告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并告知其依法享有陳述、申辯及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在原告要求舉行聽證后,依照法定程序召開聽證會進行了聽證。被告作出處罰決定的程序合法;被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第六十九條的規定,對原告處以所少繳的企業所得稅及少扣繳的個人所得稅零點五倍罰款,適用法律正確,處罰適當。綜上所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一)項之規定,判決維持被告作出的三地稅罰字[2004]16號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案件受理費15151元由原告負擔。
上訴人三水設計院不服原判,提起上訴稱:上訴人是否能定性為偷稅,是對上訴人進行行政處罰的前提。一審法院對本案事實的認定是錯誤的,從以下事實可以說明上訴人沒有偷稅的故意:1、被上訴人據以核定上訴人稅額的《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不符合納稅申報的有效形式;2、被上訴人在一審中提供的《扣繳個人所得稅報告表》不具有合法性和真實性;3、被上訴人行政處罰程序不合法;4、上訴人不存在偷稅的事實基礎,所謂偷稅是由被上訴人造成。被上訴人在2001、2002年度曾準許上訴人稅收減半征收,被上訴人將上訴人2001、2002年度所繳稅款直接抵扣以前年度稅款而未履行告知義務,被上訴人將其他公司應納稅額強加給上訴人;5、根據國辦發(1999)101號文、財稅字(2000)38號文、粵府辦(2002)3號文的規定,上訴人應享有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的優惠政策;6、三水公安局對本案上訴人涉嫌偷稅已立案偵查。綜上,被上訴人認定上訴人偷稅并進行處罰的相關依據不具有合法性和真實性,行政處罰程序不合法。上訴人享有稅收減半征收的優惠,主觀上不存在偷稅故意。因此,被上訴人定性上訴人偷稅不成立,對上訴人處罰錯誤。且公安機關對上訴人是否構成偷稅定性之前,中止審理本案較為恰當。請求二審法院撤銷原審判決和被上訴人的稅務處罰決定,本案一、二審訴訟費由被上訴人承擔。
被上訴人三水地稅局答辯稱:本局作出的三地稅罰字[2004]16號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依據的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程序合法,依法應予維持。上訴人的上訴理由均不能成立。首先,是否具有主觀偷稅故意不影響偷稅行為的認定。其次,上訴人稱其偷稅是由本局造成是無稽之談,沒有事實依據。再次,本局作出的行政處罰依據的事實清楚明確,無需等待公安機關的調查結果。另外,上訴人稱《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不是法人行為,而是財務人員的個人行為。對于該觀點,本局在一審中已作了有力反駁。上訴人認為本局制作的《佛山市三水區地方稅務局查補稅費、罰款及滯納金統計表》將其認定為偷稅屬于程序不合法。但該統計表只是查處本案的一個證據,不具有任何處罰性,不存在定性后取證的問題。因此,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人的上訴請求,維持原審判決。
經審查,原審法院經庭審質證而認定的證據合法有效,可以證明原審查明的事實,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五條的規定,被上訴人三水地稅局作為地方稅務機關,依法享有對轄區內納稅人偷稅、沒有足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等行為進行處罰的職權,其作出本案所訴之三地稅罰字[2004]16號《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執法主體適格,本院予以確認。本案中,被上訴人作出的處罰決定認定上訴人在2001年度和2002年度對應進行納稅調整的扣除項目沒有進行或者沒有全部進行納稅調整,造成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申報不實,分別少計應納稅所得額3368511.70元、1506438.32元;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期間少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447616.81元。上述違法事實已被生效的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05)佛中法行終字第37號判決及佛山市三水區人民法院(2004)三法行初字第57號判決所確認,應予以采納。上訴人認為被上訴人行政處罰決定所認定的違法事實錯誤的主張,理據不足,本院不予采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條、第六十九條的規定,上訴人的行為已構成偷稅和未按規定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的違法行為,被上訴人對其處以偷稅額和少扣繳個人所得稅額零點五倍罰款,適用法律正確,處罰適當,本院予以支持。上訴人關于其享有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主張,上述生效判決已作了不能成立的認定,因此本院對該主張不予支持。上訴人在作出處罰決定之前,履行了立案、調查、審批、告知、聽證等程序,符合法定要求,本院予以確認。上訴人認為被上訴人處罰決定程序違法的主張,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不予采納。原審判決維持被上訴人作出的三地稅罰字[2004]16號《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是正確的,依法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的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訴訟費15151元由上訴人承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謝 少 清
審 判 員 楊 小 蕓
代理審判員 周 剛
二○○五年十一月三日
書 記 員 潘 華 容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民事申訴狀(公民提起申訴用)
2020-10-14刑事上訴狀
2020-10-14查詢犯罪嫌疑人存款、匯款通知書(回執)
2020-10-14民事行政檢察撤回抗訴決定書(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備案)
2020-10-14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法定代理人到場通知書
2020-10-14批準延長偵查羈押期限決定書
2020-10-14不批準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決定書
2020-10-14民事行政檢察不立案決定書
2020-10-14刑事賠償決定書
2020-10-14逮捕決定書
2020-10-14解除凍結犯罪嫌疑人存款、匯款通知書
2020-10-14沒收保證金決定書
2020-10-14取保候審申請書(樣式三)
2020-10-14×××公安局通緝令
2020-10-14×××公安局補充偵查報告書
2020-10-14×××公安局暫予監外執行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補充立案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未成年證人法定代理人到場通知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拘傳證
2020-10-14人民檢察院辯護律師收集案件材料許可證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