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蚌行終字第2號
上訴人(原審第三人)彭兆柱,男,1964年出生,漢族,五河縣委黨校干部,住縣委黨校宿舍。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蔡道業,男,42歲,漢族,個體戶,住五河縣城關鎮北關老電站南側。
原審被告五河縣公安局。
法定代表人陳小高,局長。
委托代理人華冬梅,該局法制科科長。
上訴人彭兆柱因蔡道業訴五河縣公安局治安行政處罰一案,不服五河縣人民法院(2004)五行初字第35號行政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對本案進行公開開庭審理。上訴人彭兆柱,被上訴人蔡道業,原審被告五河縣公安局的委托代理人華冬梅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根據被告的舉證并經庭審質證認定,2004年6月3日下午4時許,被告接到報案稱第三人當日下午被原告等人毆打,當即立案受理,通過傳喚、訊問,認定原告伙同他人毆打第三人致輕微傷的事實。2004年7月14日,被告向原告履行了告知程序,但沒有告知作出何種處罰及其法律依據。原告以第三人的傷不是其所為為由作了申辯。2004年7月16日,被告作出給予原告處以200元罰款的行政處罰決定。原告不服,申請復議。2004年9月9日,蚌埠市公安局作出維持被告具體行政行為的決定。2004年8月30日,被告向辦案部門城關派出所發出“內部執法監督書”,責令退回原告交的保證金,但原告沒有領取。原審法院認為,被告認定原告參與毆打第三人致輕微傷的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被告在履行告知程序時,辦案人員在辦案部門尚沒有研究提出擬對原告作出行政處罰意見前即向原告履行了告知程序,違反了《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定;且在告知內容上沒有告知對原告擬作出處罰的依據和處罰種類,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違反法定程序。被告收取保證金的行為沒有法律依據,鑒于其已自行糾正,予以確認違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第3目、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條第三款的規定,判決:1、撤銷被告五河縣公安局2004年7月16日作出的五公(治)行決字[2004]第040712號治安行政處罰決定;2、確認被告五河縣公安局收取原告蔡道業保證金行為違法。
上訴人彭兆柱訴稱,原審判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適用法律錯誤。一審法院片面的以2004年7月16日的《公安行政處罰審批表》上記載的時間來確定“公安機關辦案部門在提出行政處罰意見”的時間,是一葉障目的認定方式,否認了行政機關其他提出行政處罰意見的形式。實際上,辦案民警在履行告知程序時所表示的就是辦案部門的處罰意見。《行政處罰法》第31條,《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33條并沒有規定公安機關告知擬作出“何種處罰”的義務,原審法院判決認定被告程序違法沒有根據;而且即使被告違反《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的規定,也不能錯把規章當法律。請求二審法院:撤銷原審判決;駁回本案原告的無理訴訟請求;由原告承擔一、二審訴訟費用。
上訴人未向法庭提供證據。
被上訴人蔡道業未作書面答辯。
被上訴人蔡道業向法庭提供的證據與一審相同。
原審被告未作書面答辯,在庭審中辯稱,同意上訴人的上訴意見。原審法院撤銷治安行政處罰決定的理由牽強附會。首先,填寫審批表是公安機關的內部行為,而且并未影響被上訴人各種權利的行使;其次,原審法院認為要告知被上訴人作何種處罰不符合《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總之,原審判決既已認定治安行政處罰決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即使程序上有些瑕疵,這樣草率撤銷也是不合適的。撤銷以后,我們為此再重新作出同樣的治安行政處罰決定,豈不是對司法資源的浪費。
原審被告向法庭提舉的證據與一審相同。
案經庭審質證,上訴人彭兆柱對原審被告五河縣公安局提舉的證據不持異議。被上訴人蔡道業對原審被告提舉的證據所持異議以及原審被告對被上訴人的異議所作的辯駁均與一審相同。本院認為,因被上訴人對原審被告提舉的所有證據真實性均無異議,依法應予以采信。至于被上訴人對證據的兩點認識,首先,收取保證金的行為違法正是證據4的證明目的之一,還證明已自行糾正。被上訴人重復原審被告的證明目的沒有意義;其次,被上訴人等三人共同毆打上訴人致其輕微傷,當然三人都應對損害后果負責。被上訴人認為自己僅踢一腳,不可能致上訴人輕微傷的理由不能成立,況且證據證明并非僅踢一腳。
本院根據采信的證據,確認以下案件事實:2004年6月3日下午2時40分左右,張祖民與蔡道業、丁星文三人一起回到家,以企圖強奸張祖民之妻黃保艷為由對在張祖民家的彭兆柱實施毆打,致其右眼鈍挫傷,面部、頸部、右前臂多處軟組織挫傷,經五河縣公安局鑒定為輕微傷。當日下午4時許,彭兆柱之妻張秀錦即向五河縣公安局城關派出所報案。2004年7月16日,五河縣公安局“以蔡道業與張祖民、丁星文共同對彭兆柱進行毆打,致其輕微傷”為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的規定,作出五公(治)行決字[2004]第040712號《治安行政處罰決定》,決定給蔡道業罰款200元的處罰。蔡道業不服處罰,申請行政復議。2004年9月9日,蚌埠市公安局作出蚌公行復決(2004)21號《行政復議決定書》,決定維持五河縣公安局以“毆打他人造成輕微傷害”對蔡道業治安罰款200元的處罰裁決。蔡道業仍然不服,遂提起行政訴訟。
庭審辯論中,本案當事人圍繞本案爭議焦點,即五河縣公安局作出的《治安行政處罰決定》程序是否違法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原審判決的合法性進行了辯論。上訴人彭兆柱認為,《處罰審批表》只是公安機關在作出處罰前的內部行文程序,《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是規章,而且并未對提出行政處罰意見的形式提出任何要求;公安機關已經向被處罰人告知了擬處罰及其處罰的事實和法律依據,完全符合《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五河縣公安局對蔡道業作出的《治安行政處罰決定》程序是合法的。原審判決認定《治安行政處罰決定》違反法定程序沒有根據。被上訴人蔡道業認為,作出處罰的是公安局,彭兆柱沒有資格提起上訴。原審被告五河縣公安局同意上訴人的辯論意見。
本院認為,除法定事由外,作為一個公民,無論何種原因都無權剝奪他人的人身健康權。蔡道業伙同他人一起將彭兆柱毆打致輕微傷,構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一)項規定的違法行為,理應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五河縣公安局對蔡道業作出的《治安行政處罰決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適用法律正確,處罰得當,程序基本合法。五河縣公安局在辦案部門意見不明的情況下即履行告知程序,有違公安部《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的規定,同時未將法律的條款以及擬給予何種處罰告之被處罰人確有不妥,但尚不構成嚴重違反法定程序。除此以外,五河縣公安局辦案部門收取蔡道業200元保證金沒有法律根據。原審判決認定該事實清楚,在五河縣公安局已經自行糾正收取保證金的錯誤行為,而蔡道業堅持要求確認違法訴訟請求的情況下對該行為作出確認違法正確;認定五河縣公安局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予以撤銷《治安行政處罰決定》的法律依據不足,適用法律錯誤。上訴人的上訴理由成立,依法應予以支持。案經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第(二)項,第五十四條第(一)項的規定,判決如下:
一、撤銷五河縣人民法院(2004)五行初字第35號行政判決第一項;
二、維持五河縣人民法院(2004)五行初字第35號行政判決第二項;
三、維持五河縣公安局對蔡道業作出的五公(治)行決字[2004]第040712號《治安行政處罰決定》。
一、二審案件受理費各三十元,計六十元;由五河縣公安局和蔡道業各負擔三十元。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劉蘭
審判員 趙曉兵
審判員 匡偉
二○○五年三月二十二日
書記員 許家才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代理非訴訟事務授權委托書
2020-10-14民事起訴狀(公民使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書(一審公訴案件適用普通程序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復核死刑緩期執行改判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再審后的上訴、抗訴案件二審維持原判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核準或者不予核準有特殊情況的假釋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撤銷緩刑用)
2020-10-14關于對罪犯×××減刑(或假釋)一案的審理報告(減刑、假釋案件用)
2020-10-14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報告表(刑事案件用)
2020-10-14宣判筆錄(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準許調查書(刑事案件用)
2020-10-14解除凍結犯罪嫌疑人存款、匯款通知書回執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抗訴書
2020-10-14適用簡易程序意見書
2020-10-14糾正不當判刑裁定意見書
2020-10-14民事行政檢察院不抗訴決定書
2020-10-14×××公安局對保證人罰款/沒收保證金復核決定書
2020-10-14×××公安局拘傳證
2020-10-14刑事偵查卷宗
2020-10-14人民檢察院退還、返還扣押(調取)物品、文件決定書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