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訴
上海市公安局黃浦分局要求履行法定職責
上訴案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行 政 判 決 書
(2004)滬二中行終字第315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張煒,男,1973年12月6日出生,漢族,住本市制造局路455弄1號3203室。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上海市公安局黃浦分局,住所地本市金陵東路174號。
法定代表人張儉,上海市公安局黃浦分局局長。
委托代理人彭振偉,男,上海市公安局黃浦分局工作人員。
委托代理人黃月亮,男,上海市公安局黃浦分局工作人員。
上訴人張煒因要求履行法定職責一案,不服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2004)黃行初字第109號行政判決,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審理了本案。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法院認定,張煒與案外人王子東、馬毓系鄰居。2003年11月12日凌晨,張煒與王子東、馬毓發生糾紛時,王子東、馬毓毆打了張煒,構成輕微傷。經雙方要求,上海市公安局黃浦分局(以下簡稱“黃浦分局”)半淞園派出所于2003年11月23日進行了調解,并制作
調解協議書,內容為:1、王子東、馬毓向張煒賠禮道歉;2、王子東、馬毓賠償張煒醫藥費、門鎖損壞費等合計人民幣700元;3、該協議一次性解決。雙方于當日履行了該協議。2004年5月19日,張煒向黃浦分局提出申請要求對王子東、馬毓的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2004年6月24日黃浦分局書面答復張煒,張煒申請事項已由半淞園派出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
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五條的規定,雙方糾紛已作調解處理,半淞園派出所已履行了法定職責。張煒不服,遂向原審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黃浦分局履行法定職責。
原審法院認為:依據《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黃浦分局具有對張煒申請事項作出處理的法定職權。根據公安部《關于執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一條第一款及《條例》第五條規定,對于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輕微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的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這種行為是由民間糾紛引起的;(二)這種行為是已經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雖然情節輕微,但是應當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款還規定了調解處理的,不予處罰。王子東、馬毓的違法行為應受相應的行政處罰,但因雙方當事人系由鄰里瑣事引起的糾紛,符合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的條件。黃浦分局半淞園派出所從教育雙方,消除矛盾,搞好鄰里關系,維護穩定出發,根據雙方當事人要求,選擇調解處理的方式,屬于
合法的行政調解行為。且調解協議書內容雙方已履行完畢。從調解過程和調解協議內容來看,亦符合自愿、合法原則。為此,黃浦分局對張煒申請事項給予的答復并無不當。因張煒要求黃浦分局履行法定職責的理由不能成立,原審法院遂判決駁回張煒的訴訟請求。判決后,張煒不服,上訴于本院。
上訴人張煒上訴稱:對原審查明的事實無異議,但王子東、馬毓闖入上訴人家中并毆打上訴人,該兩人的違法行為應屬情節較嚴重,已符合《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的行政處罰條件。案發后,辦案民警告知上訴人只能通過調解處理,故上訴人當時才同意調解,請求
撤銷原審法院判決,判令被上訴人履行法定職責,給予王子東、馬毓相應的行政處罰。
被上訴人黃浦分局認為:張煒經驗傷后系軟組織挫傷,屬輕微傷,王子東與馬毓毆打張煒的違法行為應受行政處罰,但因該兩人與張煒發生的糾紛系
鄰里糾紛,情節輕微,本著和睦相處原則,雙方自愿要求調解,其派出機構半淞園派出所對雙方作了調解處理,并制作了調解協議書。該調解協議書符合法律規定,調解協議內容均已履行,糾紛已解決,該調解符合《解釋》第一條的規定,對調解處理的違法者,不再予以處罰。被上訴人已履行了法定職責。故請求駁回上訴人的上訴請求,維持原審法院判決。
本院經審理查明:原審查明事實清楚,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根據《條例》第五條及公安部的《解釋》,對于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輕微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對于調解處理的,不再予以處罰。本案中,上訴人張煒與鄰居王子東等發生的糾紛系因鄰里瑣事引發,上訴人經驗傷系軟組織挫傷。公安機關鑒于該糾紛的性質以及上訴人的傷勢等情況,從教育雙方,緩解鄰里矛盾出發,組織雙方進行調解,在調解中,上訴人亦自愿與案外人達成調解協議,協議內容亦于調解當日履行完畢。公安機關對該起鄰里糾紛已作處理,該調解處理方式,合情合理,于法有據。現上訴人認為被上訴人未履行法定職責,要求被上訴人對案外人進行行政處罰,理由不能成立。原審法院判決駁回張煒的訴訟請求,并無不當。據此,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上訴
案件受理費人民幣100元,由上訴人張煒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周 華
代理審判員 李金剛
代理審判員 馬浩方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書 記 員 姚倩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