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順德區北蛘蚪趿建筑機械廠訴佛山市順德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工傷認定一案
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行政判決書 (2003)佛中法行終字第14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佛山市順德區北蛘蚪趿建筑機械廠。地址:佛山市順德區北蛘蚶ぶ薰ひ登。
負責人:梁永源,廠長。
委托代理人:李銘,男,漢族,1975年6月9日出生,住廣東省信宜市人民路39號8樓,現住
廣州市天河區員村一橫路華穎賓館401室。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佛山市順德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地址:佛山市順德區大良德民路。
法定代表人:關協森,局長。
委托代理人:潘敬新,廣東法制盛邦
律師事務所律師。
第三人:王光輝,男,漢族,1969年2月7日出生,住
湖北省浠水縣華桂鄉大塘角村3組。
委托代理人:陳佳武,男,漢族,1967年4月16日出生,住
福建省閔清縣梅城鎮西門路110號。
上訴人佛山市順德區北蛘蚪趿建筑機械廠因訴佛山市順德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工傷認定一案,不服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法院(2002)順法行初字第44號行政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理,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查明事實:第三人王光輝是上訴人佛山市順德區北蛘蚪趿建筑機械廠的員工。2002年3月4日16時30分左右,王光輝和三名同事在車間抬圓鐵上機床加工,當他們三人抬起圓鐵時,由于承起圓鐵的一條鐵管突然滾離,致使王光輝不能抬起圓鐵,右手中指被壓傷。王光輝于2002年7月24日向佛山市順德區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北虬焓麓μ嶠弧端車率性憊すど聳鹿時ǜ媸欏罰被上訴人佛山市順德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于2002年8月14日作出No.0203314《順德市
工傷事故認定書》,認定王光輝的事故符合《企業
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八條第(四)項的規定,認定為工傷。
原審認為:《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十一條規定:“勞動行政部門接到企業的工傷報告或職工的
工傷保險待遇申請后,應當組織工傷保險經辦機構進行調查取證,在七日內作出是否認定為工傷的決定。特殊情況可以延長,但不得超過三十日。”因此,被上訴人作為勞動行政部門,依法有權行使對工傷事故進行認定的職權。同時,有權組織工傷保險經辦機構進行調查取證。佛山市順德區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作為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對工傷認定所需的證據,有權進行調查取證,其調查所取得的證據依法可以作為被上訴人作出工傷認定的依據。根據《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八條第(四)項的規定,在生產工作的時間和區域內,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傷害的,或者由于工作緊張突發疾病造成死亡或經第一次搶救治療后全部
喪失勞動能力的,應認定為工傷。本案中,根據經法庭質證并確認的王光輝的陳述,證人程井福、區光潮的證言及順德區倫教醫院《診斷證明書》等證據,可以證實第三人是在上班時間,在車間內搬運圓鐵上機床加工而造成意外傷害的,上訴人稱第三人本來不是從事抬圓鐵的職務,因擅離職守,幫別人抬圓鐵而受傷,所以造成事故是他自己的責任。經查,第三人抬圓鐵上機床加工,也是為上訴人從事日常生產工作,屬于在工作時間、工作區域因工作原因造成傷害,其受傷符合《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八條第(四)項的規定,被上訴人依此認定第三人的受傷屬于工傷,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適用法律正確,上訴人的主張無理,本院不予支持。上訴人主張第三人的工傷認定申請距離事故發生之日經過了四個多月,已超過了法定的時效,因勞社廳函[2002]159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
陜西省
勞動保障廳關于工傷認定和工傷保險待遇問題請示的答復》第一條中已就申請工傷認定的時效問題作了解釋,該《答復》稱:“《試行辦法》第十條規定,‘工傷職工或其家屬應當自工傷事故發生之日或職業病確診之日起,十五日內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提出工傷保險待遇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申請期限可以延長至三十日’,這里‘十五日’、‘三十日’的期限規定不是申請工傷保險待遇的時效。對于超出這一期限工傷職工或其家屬提出的工傷保險待遇申請,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受理。”根據該解釋,《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十條中并沒有規定申請工傷認定的時效,被上訴人受理第三人的工傷認定申請依法有據,應予支持。同時,被上訴人依照《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的程序,在法定期限內作出了工傷認定并送達給當事人,程序合法。綜上所述,被上訴人作出的工傷認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適用法律正確,程序合法,依法應予維持。上訴人請求無理,本院不予支持。依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一)項、《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六條第(四)項之規定,判決:一、維持被上訴人于2002年8月14日作出的No.0203314《順德市工傷事故認定書》;二、駁回上訴人的其他訴訟請求;一審
訴訟費100元由上訴人負擔。
上訴人佛山市順德區北蛘蚪趿建筑機械廠不服原判,提起上訴稱:1、根據《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十條第二款規定:“工傷職工或其家屬應當自工傷事故發生之日或者職業病確診之日起,十五日內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提出工傷保險待遇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申請期限可以延長至三十日。”工傷者申請工傷保險待遇的最長時效為事故發生之日起三十天。第三人王光輝事故發生日期為2002年3月4日,按規定最遲應于2002年4月4日前提出工傷保險待遇申請,超過該時間提出申請應視為超過時效,超時效的行為依法應不受法律保護。所以一審法院仍然維持被上訴人的對超過受理時效的工傷保險待遇申請而作出的工傷認定是錯誤的。2、原審法院以勞社廳函[2002]159號文件否定《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十條第二款的時效規定是錯誤的。上訴人認為“159號文件”是不符合法理及常規理解的。因為“159號文件”的內容是與相關的
法律條文意思表示相悖,而且,該個案答復所作出的內部指導性意見,違反了下位法應遵循上位法的原則,應無效。綜上所述,一審法院對法律的理解及適用是錯誤的,請求
二審對本案予以合法合理改判。
被上訴人佛山市順德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答辯稱:上訴人認為王光輝的工傷認定申請已超過受理時效于法無據。
勞動部發布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十條的規定的意旨在于敦促企業和
勞動者應在法定期限內依法定要求及時申報工傷,并非對申報時效的規定。違反該法條可能會導致工傷保險待遇由企業負責,而并不必然導致工傷申請不獲受理,工傷事故不獲認定。認定某一傷害是否屬于工傷,關鍵是看其是否符合《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八條之規定。上訴人認為王光輝的工傷認定申請已超過時效故不應支持,缺乏法律依據。2、勞社廳函[2002]159號文件與相關法律條文并不相悖,勞社廳函[2002]159號文《答復》指出,《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十條規定的申報期限,不是申請工傷保險待遇的時效;對超期的工傷認定申請,勞保部門應予受理。該文件與我國《
勞動法》及有關規章中側重保護勞動者的精神相一致。上訴人將申報期限等同于
訴訟時效,顯然是曲解法律。發生工傷事故后,按規定企業也有義務及時申報。如果超期就不認定,那豈不縱容了企業不履行法定義務,上訴人的觀點顯然有違法律精神。為此,請二審法院依法駁回上訴人的上訴,維持原判。
第三人王光輝同意被上訴人佛山市順德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答辯意見,請求維持原審判決,駁回上訴人的上訴請求。
上訴人及被上訴人在二審期間沒有提供新的證據。根據一審期間上訴人、被上訴人所提供的證據和原審法院的庭審質證、認證,本案事實基本清楚,二審期間上訴人、被上訴人對事實方面基本無異議,僅就適用法律、法規及理解問題發生爭議。現二審經過審查對一審法院所查明的事實予以認定。 [Page]
本院認為:根據勞動部發布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七條、第十一條的規定,被上訴人佛山市順德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作為勞動行政部門負責本轄區的職工工傷保險工作,并在收到企業的工傷報告或職工的工傷保險待遇申請后作出是否認定工傷的決定。現被上訴人根據第三人王光輝的申請,經過調查核實,作出No:0203314號《順德市工傷事故認定書》,認定第三人為工傷。關于上訴人佛山市順德區北蛘蚪趿建筑機械廠以《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十條第二款“工傷職工或其家屬應當自工傷事故發生之日或者職業病確診之日起,十五日內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提出工傷保險待遇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申請期限可以延長至三十日”為據認為第三人的工傷認定申請相距事故發生之日有四個多月,已超過了法定的時效。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的勞社廳函[2002]159號《對陜西省勞動保障廳關于工傷認定和工傷保險待遇問題請示的答復》第一條:“關于對《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勞部發[1996]266號,以下簡稱《試行辦法》)第十條如何理解問題。《試行辦法》第十條規定:‘工傷職工或其家屬應當自工傷事故發生之日或職業病確診之日起,十五日內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提出工傷保險待遇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申請期限可以延長至三十日’,這里‘十五日’、‘三十日’的期限規定不是申請工傷保險待遇的時效。對于超過這一期限工傷職工或其家屬提出的工傷保險待遇申請,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受理”,經本院審查,被上訴人依據該《答復》進行受理,有依有據,本院予以支持。上訴人對《試行辦法》第十條規定的理解沒有提供任何條文的依據,屬個人理解,本院不予支持。關于上訴人認為第三人不是從事抬圓鐵的職務,因擅離職守幫別人抬圓鐵而受傷,因而不屬工傷。由于上訴人并無證據證明抬圓鐵系由專人從事,且第三人在車間內幫同事將圓鐵抬上機床加工亦屬于日常工作內容,上訴人的該主張是對本職工作的狹隘理解,本院不予支持。綜上所述,被上訴人作出的No.0203314《順德市工傷事故認定書》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程序合法,應予維持。原審判決作出維持被上訴人的工傷認定書正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的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訴訟費100元由上訴人承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楊 小 蕓
審 判 員 麥 均 興
代理審判員 周 剛
二○○三年六月十一日
本件與原本核對無異
書 記 員 徐 允 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