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東行終字第68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李陽,男,1994年1月29日生,漢族,利津縣北嶺鄉臺北村人,現住東營市清風小區。
法定代理人岳學紅(系李陽之母),女,1967年1月3日生,漢族,利津縣北嶺鄉臺北村人,現住東營市清風小區。
委托代理人齊志英,山東龍合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利津縣衛生局。
法定代表人高澤璞,局長。
委托代理人畢月明,男,1954年6月15日生,漢族,利津縣衛生局副局長,現住該單位。
利津縣人民法院就李陽訴利津縣衛生局衛生行政受理一案,于2005年10月20日作出(2005)利行初字第46號行政判決,上訴人李陽不服該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后于2005年12月6日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李陽的委托代理人齊志英,被上訴人法定代表人高澤璞及委托代理人畢月明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案經一審法院審理認定,1994年4月,原告因發燒、抽風,到利津縣第二人民醫院就診,經該院診斷為腦炎,先后兩次在該院住院治療共計28天,后又轉到勝利石油管理局中心醫院治療,經CT檢查,發現原告有嚴重腦積水、腦萎縮,最后診斷為腦癱。1997年因原告不能坐立、表情呆滯、語言能力障礙、大小便失禁,原告之父李茂華向其所在單位的計劃生育領導小組提出病殘兒醫學申請鑒定,并申請二胎,其所在單位計劃生育領導小組認為李陽屬非遺傳性病殘兒。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0五醫院優生優育技術指導中心認為“患兒(李陽)出生后四個月因發燒、頸強直、抽風頻繁,在當地兩個醫院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腦CT顯示硬膜下積液及腦萎縮。四年多時間,經多個醫院治療,效果不好。目前患兒智力嚴重低下,全身肌肉萎縮,不能坐立,雙下肢呈剪刀狀,右腕下垂,聽力喪失。根據有關規定,已造成嚴重后遺癥和神經功能障礙,有確切病史及癥狀和體征,故同意第二胎指標”。2005年7月2日,原告之母岳學紅作為原告的法定代理人向被告提出申請,請求被告依法對其與利津縣第二人民醫院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處理,并依法進行醫療事故鑒定。2005年7月14日,被告出具了不予受理通知書,決定不予受理,原告對此不服,遂提起行政訴訟。
一審法院認為,《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7條規定,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身體健康受到損害之日起1年內,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9條規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之日起10日內進行審查,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對不符合本條例規定,不予受理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原告于1994年因患病住院治療,到1997年其監護人申請二胎指標時,原告之父所在單位計劃生育領導小組已認定原告屬非遺傳性病殘兒,且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0五醫院優生優育技術指導中心也認定了原告因病已造成嚴重后遺癥和神經功能障礙的事實,因此原告監護人此時已具備了應當知道原告身體健康受到損害的客觀條件,其于2005年7月2日向被告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已超過《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的期限,被告于2005年7月14日對其申請作出不予受理的決定,并作了書面通知,其行政行為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一)項之規定,一審判決:維持被告于2005年7月14日作出的不予受理的決定。
上訴人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稱,一、一審法院對法律理解不當,認定事實錯誤。一審法院認定“1997年上訴人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0五醫院優生技術指導中心認定上訴人因病造成嚴重后遺癥和神經功能障礙的事實。因此,上訴人監護人已具備了應當知道原告身體健康受到損害的客觀條件”。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7條的規定,認定被上訴人不予受理符合法律規定。上訴人認為這是一審法院對法律的錯誤理解。被上訴人一審過程中提交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與《民法通則》相一致,時效的規定是依據《民法通則》第137條制定的。也就是說,知道身體健康受到損害,應當是指知道外來因素侵害導致的傷害,不包括自身疾病導致了殘疾。因為該條款規定目的是為了讓受到他人侵害的人通過法律途徑向侵權人主張權益,而自身疾病所致的殘疾是不能向他人主張權利的。當事人不知道損害的原因和侵權人是誰,就不能認定為當事人客觀上具備了知道或應當知道的條件。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0五醫院的鑒定認為上訴人系疾病所致的后遺癥和神經功能障礙,沒有認定由于醫療行為失誤造成上訴人的損害,疾病所致后遺癥是無法與侵權相聯系的,當事人根本不能據此知道他人侵權導致自己的傷害,從而依法主張權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0五醫院并非法醫學鑒定機構,不是損害鑒定的法定機構,上訴人不能根據該鑒定向利津縣第二人民醫院主張權利。因此,一審法院依據該鑒定書就認定上訴人監護人具備了能夠知道身體健康受到損害的條件是缺乏依據的。二、一審法院剝奪了上訴人尋求司法保護的權利。《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民法通則》的規定,都是說從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起計算時效,目的是為了有效地保障權利受到侵害的當事人能夠行使尋求司法救濟的權利。2004年8月,上訴人將病歷資料請教醫學屆人士,被告知與十年前的利津縣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療行為有關,上訴人于是通過醫療事故鑒定來明確是非。但被上訴人拒不受理,無法通過醫療事故鑒定明確是非。一審法院維持了被上訴人不予受理的決定,剝奪了上訴人尋求司法救助的權利。上訴人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請求二審法院撤銷一審判決,依法改判被上訴人行政行為,予以撤銷,并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被上訴人利津縣衛生局答辯稱,一、一審法院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一審法院對本案所涉及的事實作了認定,是根據雙方提供的證據作出的,該事實上訴人在一審中也是無異議的。一審判決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7條、39條的理解是正確的,因此,一審判決適用法律正確。二、上訴人稱一審法院剝奪了上訴人尋求法律保護的權利,是錯誤的。1、本案是上訴人提起的訴訟案件,一審法院根據法律規定,只能對本案被訴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后作出的判決,并沒有剝奪上訴人的權利。2、上訴人稱計算時效的目的是為了有效的保障受到侵害的當事人能夠行使尋求司法救濟的權利,是錯誤理解。3、上訴人主張其時效的計算開始于從復印病歷后,經請教醫學屆人士,才得知于十年前的利津縣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療行為有關的事實,這種觀點沒有法律依據。三、上訴人稱“知道身體健康受到侵害,應當是知道外來因素侵權導致的傷害”,及“患者對醫療知識是缺乏了解,受到了傷害卻不知原因”,這僅說明上訴人對法律知識不了解,但不能說明一審法院適用法律錯誤。綜上,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上訴人的事實與理由不能成立,請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中,被上訴人向法庭提交了以下依據:
1、《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7條的規定;2、殘疾兒醫學申請鑒定證明書復印件一份。證明上訴人李陽為非遺傳性病殘兒,且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0五醫院并非法醫學鑒定機構,上訴人不能根據此鑒定向利津縣第二人民醫院提出申請用于證明該院與上訴人臨床后果的關系;上訴人提交的申請書,也證實上訴人李陽殘疾的存在,作為李陽的監護人知道李陽身體問題的嚴重,根據法律規定,患者對自己的臨床后果存在懷疑的,在1年以內有權向醫者交涉或向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申訴;上訴人和被上訴人均不知李陽是否受到利津縣第二人民醫院的侵害,且有無損害與本案無關。本案被上訴人對上訴人申請不予受理的原因在與超過了法定的時效期限,而不是利津縣第二人民醫院對李陽身體有無損害。因此,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上訴人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上訴人對以上證據發表質證意見,認為,對被上訴人提交的二份證據的真實性無異議,但不能證明被上訴人所主張的觀點。《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7條的規定,只是上訴人與被上訴人之間存在理解的差異。關于殘疾兒醫學申請鑒定證明書是上訴人向被上訴人申請醫療鑒定時提交的,上訴人提交的目的是為了證明李陽存在的損害后果。但上訴人從未向被上訴人主張該份證據能夠證明是利津縣第二人民醫院損害了上訴人的合法利益,且該證據僅反映了上訴人是因疾病所致的損害后果,沒有顯示該損害與利津縣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療行為有關,且上訴人和被上訴人均無證據證明利津縣第二人民醫院造成了上訴人的損害。
同時,上訴人提交了以下證據:
1、上訴人李陽住院病歷四份。證明李陽曾因病入住利津縣第二人民醫院,該證據與被上訴人提交的殘疾兒醫學申請鑒定證明書是可以相互印證,李陽當時是因病住院的,也證實上訴人10多年來才無從明確利津縣第二人民醫院與上訴人之間損害的因果關系,上訴人一直認為上訴人的損害是因疾病導致的。
2、醫療糾紛案例四份。該四份案例中的時效按被上訴人的理解均超過了1年的時效期限,但法院對此均作出判決,維護了患者的利益。關于訴訟時效的理解,應當根據當事人是否具備知道權利受到損害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判斷。
3、東營市衛生局行政復議決定書一份。證明李陽的法定代理人岳學紅曾向利津縣衛生局申請進行處理,該局以超過申請時效而不予受理,岳學紅向東營市衛生局申請行政復議,東營市衛生局于2005年6月6日作出了撤銷利津縣衛生局的決定,并責令利津縣衛生局30日內重新做出具體行政行為。上訴人于2005年7月2日向利津縣衛生局提出申請,被上訴人以上訴人申請已超過法律規定的申請和衛生行政部門的受理時效,于2005年7月14日對上訴人申請作出的不予受理通知書是違反法律規定的,應當予以撤銷。
被上訴人對上訴人提交的1、3號證據無異議,對2號證據提出質疑,該案例在一審中未提交,被上訴人不予質證,且該證據與本案無關。
本案經舉證、質證、辯論,合議庭對雙方當事人提交的證據作如下認定:上訴人提交的1、3號證據及被上訴人提交的1、2號證據,均能證明案件的事實,應認定為有效證據;上訴人提交的2號證據,屬二審中新提交的證據,且該證據與本案無關,對其效力,應不予采信。
本院確認事實同一審認定事實。
本院認為,《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7條第2款規定:“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身體健康受到損害之日起1年內,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本案中,上訴人于1994年因患病住院治療。1997年,上訴人之母申請二胎指標時,上訴人之父李茂華所在單位計劃生育領導小組已認定上訴人屬非遺傳性病殘兒,且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0五醫院優生優育技術指導中心也認定了上訴人因病造成嚴重后遺癥和神經功能障礙的事實。1997年,上訴人的法定代理人即應當知道上訴人身體健康受到了損害。為此,2005年7月2日,上訴人之母向被上訴人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被上訴人以上訴人申請已超過《醫療事故處理條例》37條規定的期限為由,于2005年7月14日對其申請作出了不予受理通知書,屬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上訴人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上訴請求不予支持。原審判決正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100元,由上訴人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宋繼業
審 判 員 侯麗萍
審 判 員 張曉麗
二00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書 記 員 邵金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當事人對案件事實沒有爭議的,民事簡易程序訴訟文書樣式(試行))
2020-10-14刑事裁定書(再審后的上訴、抗訴案件二審維持原判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調解書(一審自訴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復核死刑發回重審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維持或者撤銷減刑、假釋用)
2020-10-14關于對罪犯×××減刑(或假釋)一案的審理報告(減刑、假釋案件用)
2020-10-14卷內目錄(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檢察院刑事抗訴書
2020-10-14××縣人民檢察院不批準逮捕決定書
2020-10-14民事行政檢察出庭通知書
2020-10-14未受刑事處分公證書
2020-10-14檢查證
2020-10-14出入境管理監視居住/延長監視居住決定書
2020-10-14×××公安局提請批準逮捕書
2020-10-14×××公安局沒收保證金決定書
2020-10-14取保候審保證書
2020-10-14×××公安局處理物品、文件清單
2020-10-14×××公安局銷毀物品、文件清單
2020-10-14×××公安局撤銷案件決定書
2020-10-14×××公安局調取證據通知書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