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犯罪的構成要件有四個,包括主體及主觀方面。從主觀來看,犯罪有故意和無意的狀態。在大部分刑事犯罪構成要件中,主觀表現都是故意,比如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等。一般來說,故意犯罪的處罰措施都比較嚴厲,那么,故意犯罪名詞解釋是什么?下面我們一起跟隨小編做個具體了解。
一、故意犯罪名詞解釋是什么?
故意犯罪就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是卻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事件,因而構成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故意犯罪是指行為人在故意的心理狀態下實施的犯罪,是犯罪構成要件中主觀方面的一種心理狀態。根據刑法規定,故意犯罪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兩個特征:
1、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必須是明知的。這種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也包括明知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2、行為人必須是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不論行為人明知的是危害結果必然發生,還是可能發生,只要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就構成故意犯罪。希望危害結果發生和放任危害結果發生在程度上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就是刑法上通常說的“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二、如何理解直接故意犯罪?
直接故意犯罪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所構成的犯罪。直接故意犯罪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行為人在行為當時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是成立故意犯罪的前提。首先,此處的“會發生”包括必然發生和可能發生兩種情況。其次,這里的危害結果是相對確定的結果。再次,某些直接故意犯罪還要求行為人認識到刑法規定的一些特定事實。
2、行為人對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的危害結果持希望其發生的態度,是成立直接故意犯罪的關鍵。即行為人積極追求危害結果的發生,發生危害結果是行為人實施危害行為所直接追求的目的。希望發生的危害結果與其明知會發生的結果須同一。
3、直接故意犯罪行為人具有明確的犯罪目的。犯罪目的是行為人想通過自己的行為促使危害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愿望。這與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是一致的。
4、直接故意犯罪行為人的心理傾向是單向的。即要危害結果發生,一旦危害結果沒發生,是違背行為人的心愿的。
由此可見,根據故意犯罪名詞解釋,故意犯罪就是當事人明知道后果還去做違法犯罪的事情,法院審理刑事案件,在量刑的時候,會重點判斷犯罪意識形態。故意犯罪可以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如果當事人直接故意犯罪,其承擔的法律責任要重一些。間接故意也可以理解為過失犯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起訴離婚程序是怎樣的,需要多少錢
2021-02-25標準離婚協議書格式怎么寫
2020-11-12家暴離婚的流程是怎樣的
2021-01-25協議離婚房產應該怎么分割?
2021-02-23離婚起訴狀要幾份,寫起訴狀要注意什么
2021-01-102020最新單方起訴離婚流程
2021-01-25新婚姻法離婚房產的具體規定有哪些
2021-01-06起訴生父索要撫養費不給錢可以嗎,起訴書怎么寫?
2021-02-09小孩出生證明怎么開
2021-03-15離婚小孩撫養費標準及支付方式
2020-11-12變更撫養權協議書怎么寫?
2021-01-05監護人證明怎么寫?
2021-02-03最新撫養權規定是怎樣的?
2021-02-04子女撫養費起訴狀應該怎么寫
2021-03-01離婚女方怎么爭取孩子撫養權?
2021-02-10繼子女是什么意思?繼子女有繼承權嗎?
2021-03-07出生證明辦理期限
2021-01-23夫妻財產公證協議的內容是什么?
2021-01-30離婚房產更名需要什么材料
2020-12-01離婚財產分割有何法律規定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