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居住證辦臨時的可以取保候審嗎
刑事訴訟中的取保候審,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并出具保證書,以保證隨傳隨到的一種強制方法。
拘留期間可以取保候審嗎?滿足一定的條件就可以。根據《刑事訴訟法》第50條、第51條、第60條及其他有關規定,取保候審的條件為:
1.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刑較輕,沒有必要逮捕,但有可能逃避偵查、起訴和審判及其他妨礙訴訟順利進行的,應當采用取保候審。
2.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行較重,但在采取取保候審時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且沒有逮捕必要時,應當采用取保候審。
3.應當逮捕,但患有嚴重疾病,不宜羈押的,諸如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可以取保候審。
4.依法應當逮捕,但正在懷孕或者哺乳自己嬰兒的。具有此種情形,在逮捕前發現的,就不能決定逮捕;在逮捕后發現的,則應變更強制措施,改用取保候審方法。
5.對已被依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經過訊問、審查,認為需要逮捕但證據不足的。這是指就被拘留人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但缺乏證明其有犯罪事實的足夠證據,在拘留的法定期限內不能收集到相應證據,而需繼續收集證據的情形。大道的
6.已被逮捕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定的偵查、起訴、一審、二審的辦案期限內不能結案,采用取保候審方法沒有社會危險性的。另外,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則》第37條第7項的規定,對持有有效護照或者其他有效出境證件,可能出境逃避偵查,但不需要逮浦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審。根據公安部《規定》第63條第5、7項的規定,對提請逮捕后,檢察院機關不批準逮捕,需要復議、復核的,移交起訴后,檢察機關決定不起訴,需要復議、復核的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也可以取保候審。
公安部《規定》第64條規定:對累犯、犯罪集團的主犯,以自傷、自殘辦法逃避偵查的犯罪嫌疑人,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暴力犯罪,以及其他嚴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審。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則》第38條規定,對于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其他犯罪性質惡劣、情節嚴重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審。
二、取保候審注意什么
一是對具有下列情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則應作出禁止性規定,一般情況下不得取保候審:
(1)可能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以上刑罰的;(2)累犯、慣犯或同類前科的重犯;(3)流竄作案的;(4)曾被取保候審而有逃避或其他妨礙刑事訴訟行為的;(5)可能對被害人、證人、鑒定人及其近親屬的人身或財產進行侵害的;(6)可能逃跑、自殺或者進行其他犯罪活動的;(7)一人犯有數罪的;(8)住址或者身份不明的;(9)其他有礙偵查、起訴、審判情況的。
二是辦理取保候審,必須與刑訴法第65條、第74條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解釋第37條、第38條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第63條、第66條結合起來使用。具體可按下列許可性規定辦理:
(1)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而有逃避偵查、起訴、審判嫌疑;(2)可能判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不予逮捕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3)應當逮捕患有嚴重疾病的,或者是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4)對被的人,需要逮捕而證據尚不符合逮捕條件的;(5)已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在法定的偵查、起訴、審判期限內辦結,需要繼續查證、審查的;(6)已提出上訴的共同犯罪中的被告人,有的在一審宣判羈押已達到或超過判刑期的;(7)持有有效護照或者其他有效出境證件,可能出境逃避偵查,但不需要逮捕的。
綜上所述,辦理取保候審一般需要滿足三個法定條件,而對于只有臨時居住證的,那么在符合法定條件的情況下也是可以辦理取保候審的,但是最后是否能夠得到批準,還是需要看取保候審的規定條件是否滿足申請人的條件。
取保候審的條件是什么?
取保候審期間再犯罪怎么辦
取保候審要交多少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刑事案件無罪辯護流程
2021-03-17醫療官司訴訟技巧有哪些
2021-02-21責令拆除是行政處罰嗎
2021-03-23立房產遺囑公證多少錢
2021-01-10投靠哪些親屬可以落戶
2020-11-28駕駛證十年到期多久需要再換
2021-03-11個人簽的借款協議有效嗎
2021-01-30離婚訴訟需要哪些證據
2021-03-23離婚孩子探望權誰決定
2021-02-06語言威脅恐嚇算不算違法
2021-02-01和艾滋病人結婚是無效的嗎
2021-03-02二審維持原判多久才可以生效
2020-12-27個人可以做傷殘鑒定嗎
2021-03-09闖紅燈身亡事故如何定責
2021-03-19花錢收別人銀行卡犯法嗎
2021-02-12女兒和孫子誰的繼承權大
2021-02-24債權保全措施有哪些
2021-02-26學生在學校自殘學校承擔責任嗎
2021-01-24用人單位提前辦理離職手續是違法解雇嗎
2020-12-31工傷意外險理賠多少錢
2020-12-07